浅探记者的直觉思维

2003-04-29 00:44赵凯文
新闻爱好者 2003年7期
关键词:胡杨直觉报刊

赵凯文

直觉思维不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其实,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一样,都是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长期以来,直觉思维以其神秘而独特魅力而受到青睐,科技史上有许多重大的难题,往往都是在直觉思维的顿悟中,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那么,直觉思维的本质和特征是怎样的?它和记者的通讯报道写作实践有着怎样的联系?报刊记者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和"顿悟"呢?

直觉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心理学辞典解释,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直觉像是思维的感觉,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可是用直觉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直觉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对加工的具体过程,人们则没有意识到。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是这样给直觉思维下定义的: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状态。它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直觉和灵感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认识发生的突发性。直觉和灵感都是认识主体偶然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二)认识过程的突变性。直觉和灵感都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质变的,表现为逻辑上跳跃的突变形式。它可以一下子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使不知转化为知。(三)认识成果的突破性。直觉和灵感能打破常规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式和逻辑规则的束缚,从而成为突破性创造的催生婆。它是认识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与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突然沟通。

应该说,人们对直觉思维的认识还处在探讨和不同观点的争论之中,对它的解释人们众说纷纭。但对以文为生的记者来说,偶然间的思如潮涌,灵感闪现,豁然开朗,无疑是直觉思维所爆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直觉思维为报刊记者开辟名篇之路

直觉思维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人脑的特有机能,贯穿在报刊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帮助记者创造出许多成功之作,为记者开辟了名篇之路。

人民日报社一位女记者孟晓云的成名之作《胡杨泪》就是借助于直觉思维结出的硕果。钱宗仁是一位在戈壁滩上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献给祖国的知识分子。当时,孟晓云在与钱宗仁的倾心交谈中,了解了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正当孟晓云为怎样深刻地展现这一人物而苦思之时,意外地又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看到了胡杨树,并听说了"胡杨泪"的传说,当她抚摸着胡杨粗糙的树干时,蓦然想起了钱宗仁那粗糙的手,从而把坚忍的胡杨的生命与倔强的钱宗仁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后来她以胡杨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在酷暑、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生长、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的品格,来衬托钱宗仁那种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生命,从而使写出的文章深刻地揭示了钱宗仁的性格、人品和精神。使作品拨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弦,催人泪下,耐人深思。

其实,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拿得出手、写得像样的作品都和直觉思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受。1993年6月,我受杂志社派遣,到武汉采访设在中南政法学院的高级女子保镖训练营,在那个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我和训练营的学员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几日。回来后,准备形诸于文字,因当时此类报道较多,标题内容大同小异,枯燥干巴。我苦苦思索,欲另辟蹊径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夜深人静,我撕去了一张又一张稿纸。突然,想起中南政法学院校内鲜花盛开,开得最多、最好的就是栀子花,于是我豁然开朗,欣然写下"栀子花开--武汉高级女子保镖训练营见闻"的大标题,文章最后我写道:"中南政法学院校内,洁白的栀子花正喷香吐蕊,祝愿这些像栀子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女保镖们在不久的将来,把自己的清香飘进改革开放的每一块热土。"这篇文章发表后,先后收到60多封读者来信,称赞这篇文章写得富有激情,是同类报道中的佼佼者。

报刊记者直觉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偶然事件的巧合触发。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看似突然,但是它却深深根植于主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的土壤里,是主体感性材料和理性认识长期沉淀的结晶。主体在某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得越深厚,才能越具备在这个领域的直觉能力;如若知识浅薄,则难以产生直觉。

上海《文汇报》高级记者张煦棠在谈到他采写的《技术进步的辩证法》这篇工作通讯的体会时,自称:"在这篇不显眼的通讯背后,有着酸甜苦辣的底蕴。"他所说的"底蕴"指的是平时深厚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考的积累。他这篇通讯原来并无采访计划,而是在和国家经委的一位老朋友聊天中引发出来的。他说:"如果对'技术进步'这类问题平时一无所知,漠不关心,怎能引起共鸣,生发联想,抓住主题呢?"

直觉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条件构成,除了上述必须有充分的积累这个条件外,还要有恰当机遇的引发。如前文提到的人民日报社记者孟晓云就是这样,孟晓云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她对新闻报道有过较深的研究。她那"有准备的头脑",碰到了钱宗仁这样好的题材,又有胡杨树对她思维的引发,便产生了这篇佳作。实际上,当时也有两位记者既熟悉钱宗仁,同时也知道胡杨树的传说,但他们都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可见,成功的机遇并非是人人可得的。

正因为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要求记者在平时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多储备知识和经验,以便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具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抓住重大题材,写出好文章,一鸣惊人。

2.创新意识。直觉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突破性。也就是创造性。就是说主体在强烈的求新意识的支配下,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如醉如痴地研究某个领域的问题,苦苦地去寻求新的突破。没有求新的意识,思维的空间只能局限在现有的结论和前人的模式上,谈不上直觉创造。

对于报刊记者来说,对通讯报道中的新观点、新角度、新的表现手段等的追求,体现了记者的求新意识。没有这种求新意识,记者在通讯报道写作中,是不可能产生直觉和灵感的。

3.有张有弛。一般来说,灵感大都是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的。了解直觉思维的这一规律,对于记者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

当记者采访、构思某一题材,完全进入了"角色"之后,常常为提炼一个新颖的主题,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写出一个有新意的标题而苦苦求之不得,处在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可以暂时冷却一下,把问题放在一边,而去从事其他的活动,或散步、或游泳、或沐浴、或听音乐、或阅读文学作品,造成宁静愉悦的心境,比较容易形成触发灵感的契机。在记者写作构思的过程中,往往是越搜肠刮肚,灵感越不光临;而当漫不经心的时候,灵感却骤然而至。

4.以逻辑思维作基础。优秀的报刊记者之所以在写作中能够对新闻主题的提炼、文章的构思布局产生瞬间的灵感和顿悟,是和他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思维的基本逻辑方法分不开的。比如对不同事实的纵横比较,对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对分散材料的根据,对观点的提炼等,由于这些基本的逻辑方法沉淀于大脑,就使记者的思维有条件加快分析与综合,有条件以跳跃的速度来加速运转,在一个新情况出现后瞬间作出直觉的判断,突然爆发出新的认识和思想来。

因此,直觉思维能力的获得要以逻辑思维作基础,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应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直觉思维虽然在记者的工作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作为报刊记者,首先应该重视直觉思维,其次要自觉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一思维形式,写出更多的名篇佳作。

猜你喜欢
胡杨直觉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千年胡杨
大美胡杨
百强报刊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家风伴我成长
数学直觉诌议
胡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