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岸
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有环境保护机构,名称叫“虞衡”,专管保护山林川泽草木鸟兽鱼鳖,按时封禁与开发。
无独有偶,今日香港的坪洲也有一个“绿衡者”,九年如一日,保护生态环境,使坪洲令人“刮目相看”,引起社会的关注。此“衡”不同彼“衡”,“绿衡者”并非政府机构,而是家庭妇女为主的义工团体,发起人叫陈烈芳。
许多人都想到坪洲看看,访问“绿衡者”,探索究竟。笔者也随着这个人流来了。
初夏的清晨,碧波浪里,港外线上,船向坪洲驶去。十几分钟后,一抹平芜在望。临近时,船绕岛大半圈,环观全岛:一颗腰豆。
全港二百三十五个离岛当中,坪洲方圆一平方公里,居民不及万人,确是一个“豆”大的小岛。
岸上的人,远看小如绿豆,诸多“绿豆”中该有一颗“陈烈芳”吧?她说好到码头接我们的。
梦游桃源?
船靠岸时,太阳刚刚驱散浓云,阳光和我们一起登上坪洲。码头前面平地很宽,绿树婆娑,彩旗飘扬,原来刚庆祝过“金花”诞,留有节日气氛。树荫下有人弈棋,儿童嬉戏,公公婆婆坐着吹海风、话家常。海水轻拍岸边。
我深深吸口海风,清凉沁人心脾。一下船,烦嚣都丢给背后的都市,走入宁静中来了。
一个推着单车的女子停在面前,向我们伸出手。是陈烈芳。她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坪洲。”语气平静而诚挚。约摸三十几岁,圆脸,短发,瘦身材。一身淡蓝色宽松衫裤,显得清癯而文弱。我和同行朋友心想:就凭这“弱女子”顶风劈浪,保天护地吗?
她提议四处走走看看。
岛上道路纵横,没有汽车,免了车尾气荼毒。坪洲因地势平坦而得名,走路无需爬坡,大家乐得轻松。永安街一带市区,商店、食肆栉比,应有尽有,生活方便,跟城市没有两样。
不一样的是:岛上树多,草多,花多。满眼青翠,芳香扑鼻。树冠蔽日、长髯垂地的大榕树多处出现于眼前,犹如树中的将军与长者;叶如巴掌、浓荫似墨的“血桐”,众多而茁壮,则是树中的士兵和青年了。
别处有的树木这里都有;城里难得一见的橄榄、柠檬、橡胶、仙人掌也都竞相生长,欣欣向荣。眼前一棵仙人掌,唤作“玉麒麟”,竟高达两米半,叹为观止。
尤为可贵的是,坪洲人不伤一草一木,且喜植树种花,家家都是。民居多是平屋或两三层楼的房子,“门虽设而常开”。陈烈芳说,“有的夜里也不关门,而坪洲犯罪率全港最低。”这些大门常开的百姓,拥有四季常开的百花:紫藤、玫瑰、兰、竹、菊、葡萄、石榴和各式盆花、盆景。想起一位老诗人“卷上珠帘见丽株”的佳句,眼前不就是诗中意境吗?
陈烈芳说,坪洲绿化面积占百分之七十。步行所见,信然。除了房屋、道路和海滩,树木花草缀满所有地面和空间;而林间草丛,则是昆虫禽鸟栖息的乐园。也许是世代相传的美德,加上“绿衡者”的影响,坪洲人跟自然界生物和平相处,从不伤害或惊扰虫鸟;鸟语虫鸣构成岛上特有的交响音乐,娱悦人们的心灵。
第一流的歌唱家是蝉。蛰伏多年,出土后只得二十天生命,能不使劲唱吗?没有什么地方比坪洲有更多蝉儿了:随手向“血桐”树上一掠,就能抓到一大把蝉蜕。然而你看不到有人捕蝉,看不到一个小孩手中玩蝉;蝉儿怎能不对坪洲“情有独钟”呢?蟋蟀、蜻蜓、蝴蝶和蜂蛾,一切知名不知名、唱歌不唱歌的生物,在坪洲同样幸运,生生不息。
听到喜鹊叫、鹩哥叫、布谷叫,不足为奇;稀罕的是有杜鹃的歌声,在白天,是“四声杜鹃”。我在别处听过,都是夜间,听得出叫的是“牛哥真苦”或“快快割禾”,声调悲苦。坪洲的杜鹃大白天唱歌,似乎很欢快。它们唱些什么呢?
一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每诵至此,吟之哦之,心向往之。
来到坪洲,吃惊地发觉:这里的一切,同陶潜笔下何其相似!莫非我们是在梦中,到了世外桃源?
伤患隐忧
坪洲美如桃源,是否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呢?“不,还差得远哩。”陈烈芳说。
她带我们看现状,也看历史;谈进步,更不讳言缺陷和弊端,揭开环境问题的潜在危机:
坪洲自古是个渔村,村民大多数世代捕鱼为生。天后庙里一根两米长的鲸鱼骨,便是先辈从海里捞到的吉祥物。随着海水污染,近海几乎无鱼可捕,渔业衰退成为无奈的趋势。
坪洲海域过去是中华白海豚回游处,由于同样原因,白海豚已濒临绝种。如今追寻它的芳踪,能否一见,只能“碰运气”了。
坪洲原本是一个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珊瑚宝藏。这在港府和学者文献中从无记载,根本不知道坪洲有珊瑚;是陈烈芳踏遍全岛,访老探源,多方考证而发现的。
她从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和灰窑厂旧址,考察出烧灰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珊瑚骨,鼎盛时期坪洲灰窑多达十一个,居全港和东南亚首位,可见资源之丰。有考察资料为证。录音资料中,老渔民口述的,目睹过珊瑚群灿若五光十色的“花格布”到处可见的事实,成为“坪洲当代大量生存活珊瑚”的有力佐证;尤其是她亲自在西北部大利岛找到一块刚死不久的珊瑚骨,经鉴定证明珊瑚品种多达十四种,覆盖面百分之六十,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有评论指出:“若不是陈烈芳发现死珊瑚,这个宝藏可能永远石沉大海”。
极为讽刺的是,坪洲西北水域珊瑚大量死亡的原因,竟是环保署不做“海洋生态评估”,盲目填海兴建垃圾转运站造成的。
“规划”失当,“建设”破坏环境,远不止于此。
一次修路,风水树“玉麒麟”险遭砍杀,陈烈芳挺身阻止,才保住主干;同类砍树事件屡见不鲜。我的同行朋友深有同感:“有些官员似乎不砍几棵树,不毁些古迹,就不相信能做出政绩,不知是什么心态。”
在岛的南部,我们浏览过几处菜地和农舍,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心动,陈烈芳说此情此景恐难持久。因为政府“取缔”天后庙前的旧市墟,不准农夫摆卖自产的蔬菜。长此以往,不仅农地会荒置,令居民吃不到本岛新鲜可口的蔬菜,连“农夫”这种“生物”也将濒临“绝种”。趁墟,本是坪洲传统的便民习俗、广受喜爱的景观,政府如此“管制”,还花钱雇员吆喝逐人,是否有“煞风景”和制造噪音扰民之嫌呢?
……凡此种种,使陈烈芳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一直同“绿衡者”成员商讨解决之道。守护坪洲家园“金瓯无缺”,是她们自许的使命。
家园情深
坪洲南湾四号——“绿衡者”中心。
这是一间宽敞的平屋,户主搬走了,借给中心使用的。
陈烈芳和助手“阿细”向我们介绍工作。
“绿衡者”有成员二十多人,大多数是半义工,陈烈芳与“阿细”是全职义工,有时晚上与节假日也照干。
环顾室内,一张写字台、一部电脑、一张圆桌、几把椅子、一橱书籍资料和一只名叫“壹壹”的狗,便是全部“财产”了。陈设简单,布置雅致。壁上挂一幅字写着王维的《渭城曲》,唤回人们对友谊和一切真情的珍惜。
这是“绿衡者”的家,连来客也感受到温馨。
“阿细”,这个不上二十岁的女孩,剑眉凤眼,剪“男孩头”,恤衫短裤衬着古铜色皮肤,周身英气勃勃,使人想起海里的红树。中心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她帮陈烈芳分挑担子;来客多了,她俩分头作向导。我们登“手指山”就是她带的路。
手指山海拔仅九十八米,却有三百六十度视野,从“凤洋亭”上举目四望,九龙、港岛和主要离岛的海景尽收眼底,好不叫人心旷神怡。近处岸边有轮胎“水泡”,有人游泳吗?
“那就是我!”阿细说,“我三天两头来游水的。”
她指给我们看东湾——坪洲“腰豆”的最凹处,说:“那是我们建议中的海上乐园,政府已同意填沙重造沙滩,到时会有个泳场,多好!”她眼中闪着光芒,对坪洲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信心……
门外有人唤“烈芳!”一个中年女士端着碗走进来。
陈烈芳笑着对狗说:“壹壹”,你的“米饭班主”来了。
原来是给狗送饭的。来人刘月嫦,是“绿衡者”的会计,自动兼作“壹壹”的厨师。
“绿衡者”成员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陈烈芳周围,不图名利,默默奉献,原因何在呢?透过访问我们明白了:是对家园坪洲的爱,和保护环境的崇高理想,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陈烈芳是渔民的女儿,父母目不识丁,她对生身之地坪洲怀有特殊感情,深爱这里井水清甜,海阔天高,绿茵遍野,乡亲淳朴可爱,生活悠闲恬静。出国留学数年,阅遍都市繁华和奇山异水,烟云过处,心中至爱仍是小岛坪洲;只有这块热土,才是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归宿之地。
留学的一大收获,是带回了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环保思想。她说,“说来奇特,我是从外国开始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道德经》对我有震撼性和毕生的影响。”祖国传统的精粹,像磁石一样吸住她挚爱乡土的心。
近代生态学认为:人类不应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只能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成为大家庭的善良公民。
而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完整表达了这个思想。
老子“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使陈烈芳更加自觉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后来转而影响“绿衡者”同仁,乃至坪洲人。
一九九一年她回到家乡,发觉小时候美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不复可见了,连朴素的民风也受到侵蚀。为了保护这片绿色土地,“再使风俗淳”,便成立了“绿衡者”中心,一方面监察岛上的发展计划,另方面推广环保意识。
一干就是九年。
苍天不负苦心人。潜移默化,岁月显绩,“绿衡者”九年耕耘的成果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再造坪洲
过去九年,“绿衡者”曾多次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例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沙滩,建筑废物到处倾倒;并对新货柜码头计划等提出建议。最后有些问题或建议还受到了政府重视或改善。
然而监察没有放松。她们认为监察重在教育。“绿衡者”始终把推广环保意识及推行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保护环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除了不断向成年人作宣传,“绿衡者”把目光转向少年儿童,源源把绿色种子播进他们幼小的心灵。每年都到各小学、幼稚园举办讲座及工作坊,带领小朋友植树、清洁沙滩、回收废物及进行绿色旅游,让他们在开心活动中受到教益。已培养四十多名“环保小先锋”。有了接棒人,环保事业更有希望。
“绿衡者”从坪洲实际出发,改变“环保阻人发达”的误解,以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来推动经济,提出了“绿色文化小岛”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计划。包括:绿色墟期、有机耕种、生态旅游及教育中心等。后者寓环保学习于游乐之中。坪洲具备优美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先天条件”,便于吸引本地及外国游客,既能增加收入帮助经济发展,又可以提高人的文化道德水平。
“绿色文化小岛”计划的实施将更新坪洲面貌,造福坪洲人和后代。
人淡如菊
陈烈芳自认“绿衡者”是个“草根基层规模较小的绿色机构”,自视大概也是一棵草,就像坪洲地上到处可见的“星星草”——雏菊一样吧?
想想,此人颇如淡菊。
淡于名利。凭资历和能力,可以谋取优薪职位,或创业求利,她却都放弃了,宁愿投身环保义务工作,少私寡欲,以服务社会人群为满足。
淡泊生活。“抑奢少费,崇俭守约”,过简单生活。出门步行或踩单车;服饰朴素,不事化妆;持素食,炼打坐,增进健康;教育子女勤学上进,顺乎自然,追求高尚的人生感受,知足常乐。
淡看成败。从事环保,资金人力不足,遇到很多挫折,有时家人也不理解,难免有些沮丧。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环保做得对。“孙中山先生做革命,起初不是也被人当作‘傻子、‘疯子吗?总要有人当先锋。只要出发点好,总有一天大家会跟上来。”她说,“成不成功不要紧,重要的是坚持。”
正是因为有了信念,她摩顶放踵,锲而不舍深入商户、民众,推广环保意识,汇集群策群力共襄善举;
有了信念,她面对“五大三粗”的判头和铲泥车的铁臂,正气凛然,据理力争,保住“玉麒麟”;
有了信念,她有理有据指陈环保署:导致大量珊瑚“死于非命”,实属“离谱”,誓言“会追究责任”;
有了信念,她接待络绎不绝的传媒和来访者,广交朋友,争取全社会支持坪洲成为“香港生态旅游焦点”和“中国绿色生活模范村”……
人们从深层观察到的陈烈芳,已不是外表乍见的“纤纤弱质”,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原则的做大事业的人,明智、沉稳、坚韧的强者。
她又岂止是一棵“星星草”——雏菊呢?
全世界的生态环境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香港绝不例外;未来五十至一百年人类怎么做,将决定地球的命运。
香港应何去何从?
我和同行的朋友以为:小若腰豆的坪洲,微若绿豆般的“绿衡者”和坪洲人,在环保事业上做出了并不微小的成绩,他们的觉醒和行动,不是值得香港人深思和借鉴吗?
黄昏后,我们起身告辞。岛上充沛的阳光,使你感觉不到暮色将临,而清新的空气、迷人的景色,都在挽留你的脚步。
陈烈芳送我们到码头。走在路上,空中又传来杜鹃的叫声,而且不止一只。
听清楚了,它叫的是:“坪洲真好”、“坪洲真好”……
再听真些,听到:“欢迎再来”、“欢迎再来”……
放心,我们会再来的;好多好多的人都会来坪洲。
再见,“金瓯”完好,更新更美的坪洲。
(选自《“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奖”作品集》/ 香港明报出版社)
·责编 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