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考生”≠一流“学生”

2003-04-25 03:22黄全愈
人民教育 2003年21期
关键词:陆先生卖肉考大学

黄全愈

据说,陆步轩的孩子不喜欢他卖肉。孩子说:“别人把我叫卖肉娃呢,我长大可不想像爸爸那样卖肉,我要考大学!”

孩子的逻辑是:不想卖肉,就得考大学。但他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他父亲不是没考大学,恰恰相反,他父亲是以“状元”的身份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话题:教育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屠夫”和“状元”的强烈反差。

美国人把聪明分为两类:Book Smart(书本的聪明)和Street Smart街头的聪明)。怎样检验这两类聪明?前者是背书)考试,后者是实践。

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如考试、运用知识、面谈、综合考察、作业、实验和试验、实践,等等。 “实践”就是一种最终极、最权威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

然而,中国的教育以考试作为最权威、最广泛、最可靠、最有效、最神圣的检测手段,特别是高考,更是把考试推到了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位。

于是,就出現了“屠夫状元”的奇怪现象;用考试来检测陆步轩,他是“状元”:用实践来检验陆步轩,他又是“屠夫”。

陆步轩在考场上得心应手、纵横驰骋。头一年考上陕西师大,通知书一撕,第二年又以“县状元”的身份考上万人仰慕的北大。但在实践中,陆“状元”屡屡失手、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操刀卖肉……

陆步轩是一流的“考生”,但不是一流的“学生”。

“学生”强调的是“学”,是“变”,是善于“学习”;强调的是在奶酪变化之前有敏锐的嗅觉,在奶酪发生变化后,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这里就牵涉到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Fight or Ilight(打斗或飞走)”。要么靠“打”去适应环境;要么靠“飞”去离开不适应的环境,再找到适应的环境。

据说,陆先生喜欢方言和训诂,但他既没有为自己的兴趣去fight(奋斗),也没有为自己的爱好去flight(寻找新的环境),而是在节节败退中嗅觉失灵,找不到方向……因此,他是一个台格的“学考”,但至少目前尚不足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又据说,北大有个叫吴奇修的毕业生,比陆先生高了一两届,同样被分到县城,而且还到了贫困乡村,但这位吴先生颂着父老乡亲,fight出一番事业,把贫困村变成亿元村、文明村。逮是一流的“学生”——善于“学”,有敏锐的嗅觉、笃实的干劲、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流的“考生”中有一流的“学生”,但一流的“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的“学生”。一流“考生”不一定能在实践中成功,但一流“学生”一定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中的佼使者。

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考生”,把千千万万的孩子从广阔的社会大舞台赶到了狭窄的考场,最后变成考试的高手、实践的低能儿——“屠夫状元”。

虽然,我国现行教育让许多人走了一段弯路,但一流的“考生”,仍然可以在实践中慢慢成为一流的“学生”。陆先生当屠夫,是一种实践,并没证明他完全失败,或者说还未证明他没有翻身的机会。君不见,他虽然还不敢自称“陆一刀”,但他已自称是长安县城里“上不打一,下不打二”的“一流高手”——一刀切下去,价钱上下只差一两毛钱。并且在实践中感叹“生意的门道深着昵”的时候,其经营的“眼镜肉店”已开始赚钱。

凭着母校的名气、凭着国人受不了“状元”卖肉的现实而炒作起来的新闻,陆步轩又有了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此良机,还得看他的实践能力。 “陆状元”最终是一流的“考生”还是一流的“学生”,当然,最终还得靠实践来评判。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陆先生卖肉考大学
粗心的狗
粗心的狗
究竟谁赢了
遇见你,是生命中最好的事
我亲爱的陆先生
忘带钥匙的狗
我的孩子放弃了“考大学”
杨淑芳巧猜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