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朝
我们徐州师范学校从1995年起招收5年制师范生,试验和探索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的重心也由中師教育转向了大专培养。如何根据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发挥师范学校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种关系。
学以致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师教育是职业教育。多年以来,中师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使学生在较短的3年学习时间内,具备一般的从教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中师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为提高全民素质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略,在过去中师生源丰富、小学教育层次不高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家适时地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突出了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时代要求。师范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必须转换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高瞻远瞩,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重视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既要继承中师扎实的传统,又要吸纳高校开放的特质,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与自学、学习与研究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学生自学为主,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进入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以自学为主,是指在量的方面应保证相当的时间,用于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在质的方面,学生所学知识的获得及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自学应该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必须与有重点的讲授相结合。教师的讲授要精辟,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余地,将教学内容由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要进行开放性探索,要大力提倡讨论式学习,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增加信息源,鼓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早期培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指定导师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学与研究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能力,对于师范生来说,掌握这两个能力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同个性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虽然个体独立性并不是创造性形成的充分条件,但却是一项基础性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条件下,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独立、到不完全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是不可能有创见的,思维的独立性是个体独立性的核心和灵魂。一个缺乏思维独立的人,对前人只会泥古,对书本则奉若神明,试想这种只会从众而不能越前人及他人雷池半步的人,创造性从何而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独立精神和丰富个性,则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在这样一个期盼创新人才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丰富个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师范院校,这份责任更显得特别神圣。在师范院校学习的这几年,既是师范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的个性特长和思维习惯逐渐成型的重要阶段。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不仅是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奠基石,也是引导他们创造美丽人生的一支指向标。所以,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应该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的办学理念之一。
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育实践中难免和某些统一的要求产生矛盾。我认为,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与教学过程作出某些统一规定是必要的,但什么时候都要求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求得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必须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所谓弹性管理就是刚柔相济。其内核是刚性的,而边界是柔性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如实行学分制这一具有弹性的学制,允许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分层管理制度,不搞一刀切,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学生的自制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大专程度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厚实的理论基础、独立的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在强调理论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帮助学生提前获得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目前,5年的长学制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使我们能够从容地构建较为完备的实践网络。我们认为,大专层次师范生的实践,应是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的结合,应是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的结合,应是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教育实践不仅应从量上增加活动的次数,更重要的是在质上做文章。教育见习活动,应在内容的确定、计划的制定以至具体的实施上,都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从而提高对教学活动的认识能力及实施能力。
一般来说,参与管理实践机会越多的人,其管理的能力越强。在师范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日后的工作往往容易成功。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方面,应提供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如学校各科室设置学生助理岗位;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班级的辅导员;在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尽可能在教师指导下安排学生自己管理,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也要实行自治自理。
为使学生开阔眼界,我们在办学上采取向社会开放的做法。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根据飞速发展的社会状况、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要求,及时、主动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优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多年来,中等师范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即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特别突出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形成了规范有效的训练和评价模式。然而今天,我们已处在了一个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引入,知识的传播方式、课堂的概念、教师的作用和行为、学习的方式、思维的方式、生活的方式等,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我们的师范生不仅要有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必须熟悉电脑网络、熟悉外语、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新型的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迅速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在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上占据有利地形。为此,我校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依托徐州师范大学建立起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创办网络学校,全面开设计算机信息课。学校还实施全员培训,组成多个教师攻关小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学科竞赛,提倡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科技含量。
继承传统,就是要正确看待过去积累的积极有效的经验;开拓创新,则要求我们适应时代并不断地超越历史。在办学层次提升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多年以来,我们在师生中不断强化师德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思想和精神,制定适应师范生发展需要的师德规范,开展校园新风人物、精神文明奖的评比工作。如今,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在继承德育工作传统的同时,我们必须针对当代师范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倡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师范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