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振鹤
《新民晚报》有一条消息说,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救治了沈阳市一位名叫王芙宁的14岁女孩,她从2岁起稍被碰撞就会莫名其妙地骨折。有一次,小芙宁在家里玩小木琴,可小木琴刚往腿上一放,大腿就骨折了。有时候,她胳膊碰一下抽屉也会骨折。为了减少小芙宁骨折的次数,减轻她的痛苦,她的妈妈不得不时时刻刻守在她的旁边,不让她多动。即使是这样小心翼翼,从出生至14岁,仅腿骨骨折手术她就做了13次。
为什么小芙宁的骨头这样不堪一击呢?经专家诊断,最终确诊她得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世界性疑难杂症——脆骨症,也叫成骨不全或特发性脆骨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至今医学文献中仅报道过78例,而且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脆骨症主要有以下特征:
(1)骨脆性增加。很轻微的碰撞也可引起骨折,严重时甚至自发骨折。骨折多发生在四肢长骨,很少移位。相对于其他骨折,痛苦较小,愈合起来也较容易。由于骨折反复发生,可形成畸形连接而使骨干变短。随着年龄增长,骨折次数会逐渐减少。
(2)巩膜变蓝。本病患者由于胶原纤维组织性质改变,巩膜可呈均匀的淡蓝色。在精神兴奋、情绪激动时,蓝色会随之加深。不过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
(3)听力下降。一般在11~40岁时出现,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耳道硬化或听神经穿出颅底的部位受到压迫所至。
此外,脆骨症的患者还有关节过度松弛、肌肉无力、头面畸形、牙齿发育不良、侏儒等症状。
在临床上,脆骨症又可分成先天型和迟发型两大类。先天型又有胎儿型、婴儿型的区别。这类患者在子宫里即已起病,出生后常发生明显骨折。其中胎儿型病情最严重,有的甚至胎死腹中或在产后短期内死亡。迟发型患者病情较轻,往往延迟到儿童或少年时期才发病,多数人可以长期存活。幸运的是到了青春期以后,骨折次数会自然减少。尽管如此,患者的痛苦也是难以形容的。
作为先天性遗传疾病,脆骨症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居多,也有些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指患者的子女遗传此病的几率为50%,且男女机会均等;无病子女与正常人结婚,其子女不会发病。因此,绝大多数病人可以追溯到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这两个致病基因分别来自患者的父亲和母亲。因此患者的双亲可以是两位患者或其中一位是患者,但也可能是两个携带患病基因的正常人。
怎样来预防脆骨症呢?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讲,患者最好避免繁衍下一代。如已经怀孕,则应认真地进行产前检查,尽早发现胎儿是否有宫内骨折。孩子生下后,还要仔细观察新生儿是否患病,以便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同时,还要避免近亲结婚,以防隐性遗传。
对于脆骨症的治疗,目前主要在于预防骨折。要严格保护患儿,直到青春期骨折频率降低为止。患者发生骨折后,无移位的,固定、静养即可;有移位的,则需复位后再固定。出现耳聋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助听器或选择其他方法治疗。据说,上海中山医院已经能用磷酸钙人工骨来做骨移植手术,这对那些经常骨折以致无骨可移的患者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
同时,患者应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据报道,北京有家18平方米的个体发廊“小坤美容美发厅”,在当地小有名气,女店主就是位脆骨症患者。她1970年出生时,体重仅1.5公斤。从出生到12岁,她的腿平均每年骨折2次,直到18岁才逐渐扔掉了双拐,勉强能走几十米路,而身高却始终只有1.25米。就是这样,作为一个被医生诊断为没法治、活不长的脆骨症患者,她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在家人和医生的帮助下,不仅上学念书、拜师学画,还荣幸地获得了世界残疾人艺术节优秀奖,并最终成了这家小美发厅的主人。她说:“我就是不想被厄运压倒,总想被别人承认。其实,身体残缺虽然不幸,但心灵残缺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