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天亨
目前,有一些中老年人热衷于“保健性输液”。即挂上吊瓶,内加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每年静滴20~30次。他们认为这样能疏通血管、净化血液,达到预防脑血栓、心肌梗死的目的。其实,此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增加了许多危险因素。
防治疾病要靠科学对策。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控制体重、合理的膳食、平衡的心态、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正常的血脂和血粘度,以及积极防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内容。具体防治措施要因人而异,强调个体化和针对性。若忽视了各项相关危险因素,只指望定期输液来解决问题,不仅违背了施药原则,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输液有可能引发急性反应。输液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操作、液体的质量、所加药物的降解反应和理化改变等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反应轻者出现发冷寒战、体温升高;重者可发生休克、心衰、肾衰,甚至危及生命。
输液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包括碳黑、钙、锌、纤维素、细菌、真菌牙胞和结晶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远期不良反应。有人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人体的小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液中较大的不溶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组织缺氧,进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进入血管内的杂物一旦引发血液感染,就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脂肪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较小的微粒可被巨噬细胞吞食形成肉芽肿,从而损害组织,影响器官功能。国外学者尸检发现,输液超过40升的人,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我国也有研究证实,长期施行静脉输液者,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上述不良反应发展缓慢,并呈累积性,易被忽视。
由此可见,所谓“保健性输液”实属不妥之举,中老年人切莫盲目效仿。
(编辑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