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活跃的业余藏戏团

2002-04-26 12:00何耀军
中国民族 2002年5期
关键词:藏戏甘孜州业余

何耀军

四川省坚持发展民族地区业余文艺演出队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有近10支队伍已经坚持开展活动10年以上,有的鼓戏团已坚持了,18年。现全省民族地区共有26个业余藏戏团。这些业余藏戏团服克服民族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费困难等多种困难,以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活多样的形式,顽强地拓展着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不拘一格地繁荣民族民间舞台,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粮大成绩,发挥着其他任何剧团、剧种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整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蓬勃朝气,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有的演出队还受到了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业余文艺演出队曾作为全国 15支先进演出队之一,到北京交流演出,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会理、红原、峨边、理县、巴塘、色达、石渠等县的演出队被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

与专业的文艺团体材比,四川民族地区业余藏戏团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组团建队形式灵活。藏戏在我省民族地区已有两、三百年的流传历史,而业余文艺演出队则是后来创立的。发展到今天,业余藏戏团。的组成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演出人员相对固定、演出场地相对固定的经常性演出团队;另一种是波出人员不稳定、演出场地不固定的季节性演出团队。四川省民族地区的演出队以后者居多。但两种演出团队均无房舍、剧场,都依靠政府补贴,基本上是免费演出。每年在开展季节性演出时,由当地文化信牵头组业余藏戏团人员,均为临时抽调的干部群众,有机关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工矿职工、服务行业人员、民间艺人和青年农民等,皆为自愿参演,新人来源多。由于有雄厚的群众演员基础,有些藏戏连演几天几夜也不缺演员。团队成员多数是一年一换,年年更新演职人员。演员们“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演职人员们编排、说唱、歌舞、伴奏、创作等样样能干,特别是创纷能力较强,既搞传统藏戏剧本的抢救整理,又搞现代剧节目的创新排演。业余藏戏团越来越注重节目内容的协代精神,演出形、式推陈出新,在舞美、音乐、唱腔、伴奏乃至服饰、道具、面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革新,参演人员素质也越来越高。

演出时间、地点灵活。业余藏戏团从农牧民的实际需要和当地演出条件的可能性出发,选择决定每年的巡回演出时间和路线,一般是在农闲、工余、课余和节假日期间演出,尤其是在民族传统节日,比如甘孜州的“四月八转山会”啄马会”、阿坝州的“高原艺术节”、“扎崇节”、“若木纽节”、“雅尔教节”、“巴巴拉节”等。演出不计较场地,村寨、院落、田边、牧场、寺庙、校园等都是演出的场所。据近年统计;一个业余藏戏团平均每年演出50余场,甘孜州6个重点业余藏戏团年均演出最高可达260余场近几年,甘孜州的一些业余藏戏团还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大连、石家庄等大城市和青海、甘肃、云南、西藏等地的乡筹演出了1000余场。甘孜州的色达藏戏被锡金王宫列为王宫演出的保留节目,受到热烈欢迎。演职人员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他们不计报酬,吃苦耐劳,坚持贴近基层群众。由于演出条件极为简陋,演员十分辛苦,大多数是自带干粮、被镇集中创作、排练;自己动手修整演出场地和自己制作服装、道具;自带发电机、音响器材上山下乡,自找车辆或自己拉上木板车到汽车进不去的农牧区演出。甘孜州的炉霍、色达、甘.孜等县的业余藏戏团经常自负行装,在海拔3000至4600米的雪域高原上步行数十里或上百里山路,为边远穷地区的牧民“送戏上门”。色达县业余藏戏团自带炊具,骑马到本县海拔最高、馒寒冷的大章乡演出时连降三天大雪,演员们就在雪中连演三天戏,云集乡上看戏的牧民纷纷流下了热泪,而演员们每天仅有很少的补助,毫不计较付出及报酬。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任藏戏团。省政府还曾把藏戏扶持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给予特殊补助。近年未,省委、省政府、省民委和文化厅以及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都更加重视培育业余藏戏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改善演出条件和设施设备。为了加强我省民族地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宣传作用,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和省财政的支持下,四川省民委于199吕年起,每年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民族地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建设,至此002年已经安排了340万元,分四批专项补助了民族地区40个县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伍。

结合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建设,四川省槽神文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四川省文化厅还从2001年起,启动了民族地区流动文化车工程,计划在两年内为全省民族地区配备60耕文化流动车。不少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了一定的经费补助演出队。全三个民族自治州都计划将业余文艺演出队和业余藏戏团改制为“半专业、半业余”性质,在政策上、经费上予以倾斜扶持。省财政已将藏戏扶持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甘孜州还决定将各县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和业余藏戏团发展成“县级文艺大篷车队”。

二是加强业余演员的专业培训和提高传统剧节目的编创质量。一些县文化馆在组建业余藏戏团时,对抽调的人员进行“声、乐、舞”专业培训和补习文化课,时间长达1至3个月,在此期间发给固定工资。有的县文化馆还组织专业力量,对藏戏团经常演出的、群众喜爱的剧节目进行加工提高,如对传统藏戏《格萨尔王》和锻庄、山歌等的挖掘整理、提炼加工,赋予新意,先后多次在全国和省、州竞赛中获奖,愈加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三是解决好固定演出团队的职工待遇问题.为进一步调动演出队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县对队员采取了发放固定工资的办法。甘孜州炉霍县演出队已形成固发文艺团体,由国家每月发给每人200元左右工资,同时县委、县府决定从1996年开始,每年给演出队!-2名招工指标,将做出贡献的骨干队员吸收到基层文化馆、站工作。

四是抓典型、材榜样、重表彰。藏戏团建立容易巩固难。我省坚持江好的演出队至今已有20年历史。在工作指导上,我们注意抓典型,树榜样,重表彰,给奖励,促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甘孜州炉霍县业余文艺演出队为全国的15支先进“乌兰牧骑式”队之一,到北京交流演出,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猜你喜欢
藏戏甘孜州业余
古老藏戏新生机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为业余棋手诊脉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