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由来自北京、成都、昆明、汕头的18军子女组成的“重走18军父辈进藏路”小分队一行24人(其中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人民子弟兵记者3人)于2001年6月5日自费乘汽车从成都出发,经雅安、泸定、康定、 道孚、甘孜、德格、江达、妥坝、昌都、邦达、然乌、波密、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于6月17日抵达拉萨。历经13天,总行程2377公里。
18军后代时隔50年,重走父辈进藏路,是想亲眼看看西藏50年的巨大变化,体会以毛主席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创造性的解决了错综复杂的西藏问题;同时,沿途宣传18军的丰功伟绩,看望慰问仍扎根高原至今仍为西藏的繁荣富强做贡献的18军老同志,凭吊祭奠埋葬在川藏线沿途的老18军的先烈;向西藏人民和建藏干部学习致敬,沿途慰问长年驻扎在西藏的部队官兵和护路武警、兵站官兵,领略“老西藏”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延续和发展。通过重走父辈进藏路,让父辈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在雪域高原结下的深情厚谊在 小分队身上代代相传。
小分队一行有:原18军53师师长后西藏军区副政委金绍山之子金逊,原18军宣传部长后西藏军区副政委夏川之子芦继兵,之女芦小寒,原18军52师副政委后区党委书记阴法唐之女阴建白,原18军52师宣传队长后西藏军区顾问张均之女张红卫,原18军52师155团参谋后原西藏军区副参谋长吴晨之子吴疆,原18军干部部长陈钦峰之子陈晓萨,之女陈力,原18军52师参谋长后西藏军区副参谋长李明之子李建,原18军52师管理科长程之女程萨平,原18军军长张国华秘书党雨川之子党小川,原18军组织部干事吕松之子吕萨,原18军54师162团政委翟寿亭之女翟新莉,原18军54师161团丁良义之女丁晓玲,他们的母亲都是18军第一批进藏女兵。此外还有原18军52师154团李宗卿之女李冬红,原18军308炮团刘凤友之女刘丽萨,原西藏军区扎木大站站长王福益子女王边疆、王鲁川、王新,原18军后勤部长后西藏军区副参谋长扶挺修外孙葛澍等。
2001年6月1日
北京的小分队成员15人离京赴蓉。阴法唐叔叔,李国柱阿姨,张均叔叔和谭戎生,吴疆进站送行,很多家人也象送远征的军人一样来告别。阴法唐叔叔致辞送别。 6月2日
一路上大家很兴奋,相互关照,谦和,像一家人一样。在入川后的第一站广元照相留念。
北京的小分队成员15人20点30分抵达成都。金逊、吴疆、李冬红等人和成都的18军子女代表及川办领导来车组织接站,车站还拉了大横幅致意,挺热闹。北京的小分队成员拉开大旗,大家一起照相留念。
6月3日 魏克叔叔陪同统一着装的小分队成员看望老部队149师(原52师,驻乐山)、445团(原154团)、447团(原53师157团)官兵。
在前往149师的路上,魏克叔叔讲了18军进藏的基本情况和现有部队概况,给了每人两张当时他照的像片,一张是18军翻雪山的,一张是布达拉宫的全景。
445团部队列队欢迎场面热烈,大家很感兴趣,参观了团史馆和红一连。在军史馆中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名字。
游览了52师当年开进藏动员大会的会场三苏祠。
下午到大邑参观447团驻地,团政委和主任接待并介绍了团队建设情况,由于447团是步兵刚改装成的装甲团,饭前利用大家看装备的时间给全团干部讲了我军装甲装备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
6月4日
上午小分队的部分同志做出发准备。和金逊、建白、吕沙、红卫、小川、小萨、冬红到成都军区总院看望陈明义(原18军参谋长,后成都军区副司令),丁永泰(原18军53师侦察连长, 战斗英雄),王立峰(原156团长,后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老前辈。陈明义伯伯一再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要慰问沿途兵站官兵,要到雀儿山山脚下西台站祭奠张福林烈士。
中午看郄晋武、白健、乔学亭等老前辈。郄晋武叔叔提到他这辈子内疚的事就是没能让我在西藏当上兵,和他们一起照像留念。
6月5日
一早,小分队开始装车。尽管车两侧已经按要求贴上了“重走18军父辈进藏路,继承和发扬老西藏革命精神”的标语,但又叫新莉和冬红把从北京带来的队标贴到车的两侧和车头,使车既庄重漂亮,又特点鲜明突出。
成都的18军子女成员8人报到。上午9点开欢送会,郄晋武、白健、乔学亭、陈子植、侯杰、顾草萍、魏克叔叔等很多18军老前辈前来送行,白曙阿姨当场赋诗一首:
红旗漫卷向西进,
何惧风霜染征尘,
风华正茂继宏业,
皆因自有后来人。
重走父辈长征线,
西藏精神耀高原,
马嘶号鸣尤在耳,
雪雨进军映眼前。
“5.23”协议光芒现,
百万农奴把身翻,
军民共建新西藏,
青藏彩虹上云天。
布达拉宫换新颜,
八廓亭畔笑语欢,
世代奋进做贡献,
西南边陲坚如磐。
一个阿姨送了我们一篮鸭蛋,陈亚萍悄悄塞给我一千块钱,说是赞助给大家的盘缠。10点整,车辆出发。
车沿成雅高速路前进,沿途青山翠竹伴着丝丝细雨显得很有诗意。
中午到名山,凭吊名山53师烈士陵园。抵达雅安川藏兵站部吃中午饭,兵站部的领导已经等待了近3个小时,饭后请张副部长介绍川藏线路情况,他讲汽车部队今年已是第三次上线执行运输任务了,又有2名战士牺牲在川藏线上。
6月6日
雨停了,天仍然是阴的,早饭后,小分队分别列队慰问汽车18团和新沟兵站的官兵,送VCD、鸭蛋,一起唱歌,闹的很热乎。新沟出发时,汽车18团的战士夹道欢送。二郎山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森林一片连着一片,到处是飞溅水花的瀑布,加之飘飘忽忽的云雾缭绕其间,景色十分壮观,要不是汽车18团的车队就在后面,我们必须抢先过隧道,真想下去照相。过二郎山隧道(海拔2220米,长4172米)后,明显感觉山两边的天气差别很大,那边是阴雨连绵,这边是蓝天白云,大家兴致勃勃的在新旧路交叉口照相纪念, 因翟新莉、丁小玲的父亲都修过二郎山,随行记者重点采访了翟新莉,丁小玲,弄的两人眼泪汪汪的。
据资料介绍,1950年4月,参加修路的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6个工兵团和18军的158团,161团,162团开上了二郎山,每个连队负责修5公里的路,8月25日二郎山全线通车。
汽车18团的车队赶上来,一律鸣笛敬礼,甚为恭敬,大家也亲切友好的挥手致意。
下山到达泸定, 参观泸定桥,照相纪念。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折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泸定桥全长100多米,宽3米,由13条铁索组成,两端分别固定在河岸的悬崖上。在桥板上行走,桥身晃荡不定,看下面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回想当年红军22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铁索桥,那是何等的英勇!
6月7日
一早从新都桥兵站出发,东俄洛岔路口分路向北走317国道,眼前豁然开阔,大草原出现在眼前。草原上长满了红、黄、蓝、紫色的野花,美丽极了,各种藏式碉搂,水流湍急的河流,三五成群的牦牛,这一切无一不告诉你真正的藏区到了。路旁草原上有一个很漂亮的金碧辉煌的大寺庙,但直到看见路旁“塔公乡”的界碑,才知道是有名的塔公寺。在317国道上第一次看到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目光虔诚,身无一物,三步一匍匐,挺身、伸臂、滑行,五体投地,而后起身,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重复着这种单调吃力的动作,尽管穿着皮围裙和木板手套,但额头肮脏,膝盖处常常磨出大洞。据说这样磕到拉萨,快了要七八个月,慢了要近一年,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呢?
我们这些人是不是也算某种更具典型意义的“朝圣者”呢?
6月8日
到甘孜后,我们决定休整一天。
甘孜,藏语为“洁白美丽”。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达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黄教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名。
甘孜武装部长聂格木,副部长和县委宣传部等人陪同我们参观甘孜飞机场遗址,甘孜飞机场跑道约4公里长,平直的跑道和压路的巨碾似乎依旧展现着当年的雄姿。从机场南坡那些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窑洞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修飞机场时的轰轰烈烈的场面。
据资料介绍,甘孜飞机场1951年4月10日正式开工,11月26日举行落成典礼。当时用了150万个工,除了主力部队53师54师外,又把军大、卫生学校(多数是女兵)及直属部队都拉上来,加上民工约2万人投入生产。
县委宣传部的人找来当年参加过修飞机场的老18军战士张镇泰老人和他的藏族妻子给我们讲了修飞机场的情况,在老人带领下,在机场南坡(波拉瓦山)的最高点,我们找到几个头朝东,呈半环状的土包,经老人介绍才知道这是9个因窑洞塌方而牺牲的18军女兵的坟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祭奠了9女兵墓,看着疏疏落落的坟茔,我觉得当初她们的战友把她们这样埋葬是意味深长的,18军女兵的坟墓朝东是象征着9女兵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她们是军大?卫生学校?还是直属部队的已无记载。但肯定是内地人。),埋在机场的最高点是象征着她们同时又要俯瞰着守护着自己未完成而其他战友完成的革命事业。可惜这9个18军女兵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注:后来,在杨星火阿姨所著“高路入云端-陈明义将军传”中查到有关资料:1951年3月(经彭家英回忆为6月,疑为8月)10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八分校(18军干校)参加修机场的女兵队五班窑洞坍塌,12人全部被压在泥石中,经抢救,班长彭家英等8人受伤,副班长周婉兰(四川人)、学员李淑惠(河南人,20岁,1948年入伍)、赵子珍(贵州人,18岁,军部下来)、余任难(四川人,师部下来)等4人牺牲。)
武装部长聂格木讲陪同我们参观甘孜飞机场遗址也很受教育,一定要想办法把9女兵墓恢复好,并讲以后把这里做为甘孜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经常带人来祭奠。
6月9日
因为要在中午前赶过雀儿山,一早就离开甘孜。雀儿山路面上的雪已经化的差不多了,但是山坡上的积雪层还是很厚,雪崩的潜在危险还很大(所以要在中午前赶过),弯道很多,路也很窄,我们开始体会川藏线的险峻,大家的话也少了,提心吊胆的到了雀儿山口,当看到“川藏第一险,川藏第一高,山高6910米,山口高4916米”的大碑时,大家一下放松了,象打胜仗一样欢呼雀跃,纷纷躺在厚厚的雪上照相留念。高山反应较强烈的红卫和小萨也强打精神加入欢呼的队伍。下山时汽车加快了速度,看着迅速后退的峭壁和陡谷,大家又屏住呼吸,声也不敢出,直下到雀儿山底,才长出了一口大气。
在张福林墓的山脚下,有一块平整的草地,这大概就是过去所说的西台站,草地旁一条小河从公路桥下淌过,大家开始张罗午餐。饭后,瞻仰张福林烈士墓,撬开屋门,里面荒凉的很,大家轮流分段念完了墓碑上张福林的事迹。后院是张福林的坟墓,蒿草长的很高,向张福林献了哈达,大家都哭了,其实大家不仅仅是因为张福林的事迹,而是都不约而同的联想起刚才过的雀儿山,如果不亲自过这座山,18军的艰辛和伟大是体验不到的,正因为我们刚刚经过这座山,看到雀儿山的高大和险恶,才纷纷为18军的丰碑而感动落泪,为我们的前辈自豪而落泪。
离开雀儿山,进到一个又一个夹缝般的峡谷里,看到牌子上写着德格县更庆镇,才知道到了德格县城。
抓紧时间参观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德格藏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藏区古代宗教文化。历史上境内藏文化学者云集。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方言为康区标准语言。一个县文管所的负责人亲自陪同我们参观印经院并热情的给我们讲解。参观时碰到原张国华警卫员的老伴,听说我们是18军子弟,非常激动,久久不忍离去,吃晚饭时又碰到许多与18军有关的人,大家深感18军的影响经过50年还那么深远,18军的丰功伟绩深深扎根于川藏两区的藏汉人民心中。
6月11日
天亮时仍在下雨,师傅讲这种天气根本过不了达玛拉山,上山还好说,下山车辆很容易打滑而出危险,只好通知大家休整。 下午,雨小了但仍在下,偶尔露点阳光但并没有要晴天的样子。下决心冒雨走,走一公里离昌都近一公里,豁出去住到山顶上。当即通知大家收拾东西出发,师傅把车挂上防滑链,开始冒雨翻达玛拉山。
一出妥坝乡就开始上山,路又泥又滑,走出十几公里就看到路边的河谷里翻着一个拉木料的大货车,木料摔的横七竖八,好像是刚刚翻的,使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路越升越高,河谷越来越深,师傅小心翼翼的把着方向盘,但因下雨,路实在太滑,尽管挂着防滑链仍免不了车尾横滑了几次,吓了他一头冷汗。在卡集拉山半山腰有一段路又窄又滑还是侧倾坡,师傅只好让我们全体下车冒雨走过这几公里泥泞的危险路程,他自己缓缓把车开过来。开过危险路段,他把头埋在方向盘上趴了好一阵。而我们每个人衣服湿透,鞋早就分不出什么样子和颜色了。不一会,又看到一辆大卡车翻在路边,半山坡上都是红黄蓝绿的塑料制品。好在翻过卡集拉山,雨就不下了,路也越来越好走,翻达玛拉山(4540米)时天气晴朗,路面干燥,大家心情也好起来,到达玛拉山口时,大家高呼师傅万岁,和他相拥照相留影。翻过达玛拉山后,车速提高了,很快就看到藏东重镇昌都。但真正到达昌都,则是一个小时以后了。
6月12日
昌都休整。昌都是个古老的城镇,元代赐封,清朝设府,民国是西康省的一个县。四面环山,地处峡谷中扎曲河,昂曲河汇成澜沧江的三岔口,昌都藏语叫察台或察木多,意思就是“河流交汇口”,是川藏线上的重要战略要地。现在是西藏的第三大城市,而昌都战役又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前奏,是重走父辈路中的重要地点,来前就定好这里的许多纪念活动。
小分队的全体同志去烈士陵园扫墓。地委副书记刘建敏陪我和建白、李建、冬红一起到恩达附近的竹古寺,追忆父辈千里大迂回,天兵围困藏军,迫使藏军放下武器的情况。返回时和大家一起参观18军建的第一所小学——昌都实验小学,受到师生的热情欢迎,第一次感受藏式的欢迎仪式和被献哈达的待遇,参观了实验小学的教学设施和展室。刘副书记还陪我们游览了昌都步行街。
下午,昌都地委召开小分队和18军老战友的座谈会,刘建敏副书记首先介绍了昌都的建设现况和发展前景,而后和18军老前辈一起座谈并照像。生活工作在昌都的这些18军老人做梦也没想到18军的后代会重走父辈进藏路,并来到自己身边看望慰问他们。看着这些已人到中年的老首长、老战友的孩子,激动、欣喜齐涌心头,他们为有这样的18军后代自豪。
6月13日
一早离开昌都,天气很好,路也很好,晴空万里,白云朵朵,太阳照在身上,感觉暖洋洋的。翻年拉山(3450米)到吉塘,再翻浪拉山(4360米),车到山顶出现了一个绿色的大草甸子,这就是著名的邦达草原。路一下子笔直宽畅,看着美丽的邦达草原和宽畅笔直的柏油路,大家的心情也都很愉快。
看见邦达机场时,机场海拔4390米,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机场。据说因为气候原因机场曾一度停用,1992年11月开工重新修复启用。
离开邦达兵站,沿坡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业拉山,继续西行。下山40多公里的公路就是当地著名的邦达七十二拐,路面崎岖,险象环生,据说有人数过,接近180度的大拐弯就有50多个。而下到山沟,就是有名的怒江山沟(危险地段), 怒江在山谷里波涛汹涌,两边是陡峭的大山。到怒江大桥,慰问守桥的武警部队。认真的观看18军修的老怒江桥的遗迹,老桥墩还屹立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之中,老路面两侧石崖夹路突兀而立,迎面石壁上刻有“征服山”几个大字,经过5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鲜明醒目。在守桥武警部队指导员的带领下,我们在怒江桥南岸找到许多当年18军修路造桥的岩画和标语,也讲了许多当年18军修路造桥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一条标语写着“怒江##天险,英雄战胜自然”,落款是一六二团三营九连。
6月15日
因海拔不高(2800米)所以睡的很实,天亮了才看清楚扎木兵站的美丽风景。
波密藏语意为“祖先”,不知因何而叫。但现在这里是广东定点援建的地方,据说从县到下边的各级领导都是广东援藏干部,他们把广东现代的意识与生活方式带到了这里。大力发展市场,商品市场不断崛起,肉食蔬菜自给自足,形成了市场的繁荣,现代生活日趋丰富,所以有“西藏小香港”的美誉。
从波密驱车至林芝。不知昨晚是下雨了还是空气潮气大,平坦的柏油道路湿漉漉的,路两旁是原始森林,茂密的树头相互交叉,蔽天遮日,好象走进了绿色隧道。有些好像是热带雨林的物种,不时可见远处雪山,旁边扎木河流淌,显得异常恬静美丽。其实今天是最危险的一天。因为这里汇集了各种地理险情,泥石流、山崩、洪水、山体大滑坡……。
出了波密不远就进到泥石流发作区,近一公里长的路两侧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最大的有书桌那么大,幸亏不是雨季,真想不出书桌那么大的鹅卵石漂浮前进该是什么样子?
在最危险地带,小分队明确了分组和通过顺序,并指定专人注意山上是否有落石等等。内行人跟我讲过,有两种情况会有落石,一是下雨,二是烈日爆晒,今天可谓两张一谭保佑,既不下雨又无烈日——阴天。小分队平安通过,师傅也把车缓缓驶向安全地带,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过通麦大桥(新修的铁桥),就到了东久,这里是易贡湖泥石流地区, 去年4月初,易贡藏布河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易贡公路被冲毁,川藏线上的重要桥梁——通麦大桥也被冲垮。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并派出专家组指导抢险。武警交通二支队承担新修公路的拓筑任务。武警官兵一致努力,易贡新修公路终于提前完工。易贡新修公路全长24公里,全部路段均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勘测设计的西藏交通厅设计院的专家认为,易贡新修公路的施工难度、艰险程度在世界筑路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新修公路一边是万韧高山,一边是深渊万丈,全是危险地段。师傅又开始小心翼翼的把着方向盘,好在路不滑,但太窄,车右侧紧贴着山体,左侧的轮胎将将压在路的外沿上,再向外下面就是帕隆藏布江的万丈深渊。从车窗向下看,根本看不到路,只能看到波涛汹涌的江水翻着白浪,好象能把一切冲走。公路的有些拐弯就是有经验的司机一把方向盘也打不过来,要倒两次车才行。每当车体左右摇晃、摆动时,总感觉好象马上就要侧倾翻车,吓的几个女同胞脸煞白煞白,一个劲向里靠,有的还考虑了一旦翻车后的自救措施。都说达玛拉险,102道班险,走过这段路才知道那都不算什么了。要说川藏线的司机也真伟大,就这样的路不但能走还能让车,真绝了。
从这里沿帕隆藏布江下去,可到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6月16日
晚上宿八一兵站。上午和金逊带小分队的大部分人员坐53旅的车到53旅参观慰问。下车献哈达,喝青稞酒,几下就搞的大家晕晕乎乎,参观部队,看旅史馆,又看了18军的老部队,所以心情也很愉快。返回时还分别在雅鲁藏布江岗嘎大桥和尼洋河汇入雅鲁藏布江的三岔口照了相。
到八一镇盖邮戳,八一镇是林芝地区行署,城市建设很不错,许多地方都是内地城市援建的,比如说广东路、香港路、珠海桥等等。尼洋河从小镇的南面匆匆流过,森林秀丽,山水清爽。
6月17日
为了按时到达拉萨,天没亮就告别皮康兵站翻米拉山到墨竹工卡,只知道米拉山是川藏线上最后一座大山,到了山口看到标牌才知道也是山口最高(5020米)的一座大山,雀儿山山口是4916米,大家列数着翻过的14座大山感慨万分,欢呼不停,也为自己到5千米高的大山没有任何反应而自豪。集体照相留念。
车一过达孜大桥,路旁是流淌着的拉萨河,行驶起来的感觉真好!我听到刘丽莎喊:“看!布达拉宫!”虽然只看到远远的群山中时隐时现的一个宫殿式的屋顶。可我的心却早已经汹涌澎湃起来,经历了13天的行程,终于到了我们魂牵梦绕的拉萨。下午3点,我们在大庆办副主任张小平的带领下开车进入布达拉宫广场,自治区和西藏军区政治部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仪式,热烈欢迎小分队胜利抵达拉萨。自治区党政军领导热地、杨传堂、肖怀远、马光华、拉敏·索朗伦珠、兰体堂、刘成俊以及在拉萨的部分18军老同志、18军子女代表出席了欢迎仪式。人们用热烈的掌声和洁白的哈达迎接我们的到来。会标写着“热烈欢迎重走父辈进藏路小分队胜利抵达拉萨”,背景大标语上写着“继承18军光荣传统,发扬老西藏革命精神”。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热情地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重走父辈进藏路”小分队克服重重困难,沿川藏公路顺利抵达拉萨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他们向为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18军老同志、“老西藏”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热地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你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踏着父辈足迹,沿着漫漫川藏线,重走父辈进藏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壮举。你们不仅带来了18军老同志、“老西藏”对西藏人民的问候和祝福,而且是18军后代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