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国际:风雨融资路

2001-11-29 18:31邢平平陈慧明
首席财务官 2001年10期
关键词:投资商中科中科院

邢平平 陈慧明

成功融资上千万美元,中科国际证明: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企业。

2001年9月11日,当身处北京的李安宇通过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实况转播看到美国世贸中心遭到恐怖分子攻击的惨烈场面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座摩天大楼轰然倒地,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被永远地埋葬在了钢筋水泥的废墟之中。在为受难者唏嘘叹息的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李安宇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恐惧,他知道自己建立中国微软的梦想可能会随着世贸大楼的坍塌而随时灰飞烟灭。因为按照计划,就是在这一天,一笔上千万美元的资金将通过世贸大楼中的金融机构汇入李安宇所在公司的账户,而这笔钱将成为建立设想中的中国微软所需的第一笔资金。

李安宇:三次创业

在将自己的事业转回国内之前,李安宇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7年。他在美国的经历可谓丰富。1993年,正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安宇,受到周围浓烈的创业气氛感染,在宿舍里创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做ISDN的ISP业务。由于ISP业务在硬件方面资金需求很大,当时还是学生的李安宇难以负担不断的资本投入。一年后,他关掉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虽然,首次创业没能赚到利润,但这段经历却给李安宇日后的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3年后,李安宇离开了惠普公司,创办了他的第二家企业,做电子化服务。这回,他吸取了首次创业因资金不足无法继续的经验,在融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美国、台湾和日本的风险投资商那里获得了750万美元的投资。李安宇的企业在得到充足资金支持后,发展良好。2000年初,李安宇在互联网经济最为狂热的时候将自己的公司卖给了一家即将在NASDAQ上市的美国公司,为自己和风险投资商赚了一大笔钱。接着,他把大部分挣到的钱投资到了十几家高科技公司中,而自己又开始去寻找下一个创业机会。

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从1996年起,李安宇就经常回国,在清华、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讲学。国内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改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历过美国最近10年经济腾飞的李安宇觉得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与起飞前的美国非常相似。他坚信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将会涌现出巨大的商业机会,此时正是在国内做一番大事业的最佳时机。很巧在这个时候,李安宇在硅谷遇到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的李明树副所长。经过他的引见,李安宇又结识了中科院软件所的冯玉琳所长。经过多次接触和交流,双方互相欣赏,不禁产生了联手在国内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的想法。

于是,2000年4月,李安宇应邀回到国内。并在2000年10月担任了中科院软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就在李安宇从筹划运作到正式负责软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几个月中,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各种电子商务模式层出不穷,但是却鲜有成功之例。

对于市场趋势有着强烈感觉的李安宇认识到,做电子商务的产品研发难有出路,而做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却有着很大的潜力。经过充分研讨,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建立在XML标准上的中间件软件即将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主流技术,研发生产这方面的产品将会迎合市场极为广大的需求。在这个领域有可能会诞生中国的微软。而中科院软件所恰恰在这个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中科院从5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中国科研机构的国家队,中科院的技术力量自然雄厚。在5年的研究过程中,中科院软件所积累了相当多的中间件技术成果并且已经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产品。但是,由于受国内科研机构的固有体制所限,对于中间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尚未开展。如何将软件所的技术成果盘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一直是困扰软件所冯玉琳等领导的问题。与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李安宇的志同道合无疑为突破这种困境带来了转机。

经过多次的沟通论证,在软件所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11月,李安宇担负起通过企业化运作,将软件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任务。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建立中科国际软件公司。

艰难的融资之旅

虽然软件所的支持使得新创公司中科国际在技术方面拥有相当优势,但其在管理团队和资金支持方面却几乎是从零开始。罗志平和刘捷的加入使得一个优秀团队的雏形在中科国际初现。自十多年前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MBA学位后,罗志平即回到国内发展。加入中科国际之前,他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担任执行副总,拥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而刘捷也是硅谷归国人员,拥有自己的贸易公司,业务拓展能力突出。让李安宇感动的是,罗、刘两人并不领薪水,完全是为了做一番事业才加入到中科国际中来。

人员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资金的短缺成为了中科国际发展最大的阻碍。推广产品和进一步开发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已经不是软件所这样的科研单位所能够付出的,引进外部投资者于是成为中科国际迫在眉睫的任务。

即使是对于有过成功融资经验的李安宇来说,为中科国际引入所需资金也是一件艰巨的工作。首先,投资环境整体不景气加大了融资的难度。2000年4月,NASDAQ到达5000点的历史高位之后,便持续大幅下跌,全球资本市场受其影响也持续低迷。多年来一直活跃的高科技投资随之遭遇罕见寒流,多数投资机构由于在网络经济中投资巨大,损失惨重,全球投资界都处于萧条之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融资难度可想而知。另一个难题是,由于中国软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国际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国的软件公司尤其谨慎。而知识产权问题在中科国际的融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科国际所使用的中间件技术的知识产权目前属于中科院软件所,也即国有资产。以往因为国有资产出资如何界定的问题非常复杂,经常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何能够在确保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的同时,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就成为中科国际这次融资的首要障碍。

虽然中科国际的融资之路注定困难重重,但是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李安宇仍然逆市向前。他多年创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给这次融资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出于对投资界各个机构投资风格的了解,李安宇首先与英特尔投资部取得了联系。与普遍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有异,英特尔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出于财务上获利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对象要能够与英特尔的策略发展方向吻合,对于英特尔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被投资的企业而言,在获得所需资金之外,英特尔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全球网络的帮助更是这些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邝子平与李安宇是斯坦福时的同学,多年前即已相识,所以两人在相互沟通上也更加容易。很快,邝子平就表现出对中科国际的兴趣。与英特尔取得联络之后,李安宇又向其他多家风险投资商发出了融资邀请。虽然环境不理想,其中的5、6家还是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投资意向。

然而,在从2001年初中科国际与投资商们开始交流的几个月中,全球风险投资形势进一步恶化,许多风险投资机构纷纷改组,并且人员变动频繁。许多最初表现出兴趣的风险投资商相继停止了对中科国际的投资计划,只有英特尔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风险投资机构龙科仍然保持了对中科国际第一轮融资的意向。

邝子平表示,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许多公司的投资价值回落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英特尔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低潮时期的机会。虽然整体投资环境恶劣,但由于英特尔投资是战略投资,投资策略与经济形势的好坏并非直接相关。而且英特尔投资使用的资金来源于母公司内部,与其他VC相比,资金方面压力要小得多。2001年英特尔策略投资方向是高端企业软件,中科国际所专注的中间件与英特尔4大发展战略中的服务器战略恰好相吻合,因此具有投资价值。

尽管如此,投资商们的不断退出还是给李安宇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李安宇心里也明白,虽然英特尔和龙科依然保持着投资的兴趣,但是如果不能打消投资商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疑虑,融资终会成为泡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围绕着这个焦点,中科国际的管理层、软件所的领导、投资商和君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讨论。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方案同时满足如下标准:首先是合法性,保证不会使得国有资产流失;其次要保证投资商的利益,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不会改变。此外对于价值评估是公正并且可实施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界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李安宇对于3个月后问题最后的解决表示满意。在40多个文件的最终投资协议中,围绕着知识产权的文件多达20余个。最后的方案遵循这样的思路完成:首先明确了软件产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定义,中科国际通过从软件所购买到软件产品的复制品,从而拥有了软件产品的使用权;其次,通过对购买到的软件进一步开发,产生出的更新版本软件的所有权由中科国际拥有。由此,困扰许久的知识产权问题迎刃而解,各方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均得到了保障。

知识产权的障碍既已被清除,中科国际融资的进程得以大大加快。在对中科国际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以及进行会计方面的考量后,7月中旬,英特尔、龙科与中科国际签订了投资意向书。英特尔和龙科共同向中科国际投资上千万美元。同时,英特尔将帮助公司在技术方面实现增值,而龙科将会在管理层组建,公司财务规章制定以及上市等方面提供帮助。

惊魂与梦想

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使得中科国际原先的评估价值缩水了大约1/3。不过对于融资的结果,李安宇还是相当满意。因为即使按照现在的价值评估,中科国际的市值也已经跻身国内最大的软件公司之列。而这样的融资规模按照惯例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筹得所需资金不能不说非常罕见。同时,为了方便公司下一步运作,投资者在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安排: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控股公司中科国际软件公司,由英特尔、龙科、公司高管层和职工持股会持股。中科国际与中科院软件所在北京合资建立北京中科国际软件公司,进行实际经营运作。由于中科院软件所的科研机构性质,中科院属下的中科软件集团代表中科院软件所持有北京中科国际软件公司2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单一大股东。按照李安宇的设想,在适当的时候,海外的控股公司和北京中科国际可以分别在海外和国内继续进行资本运作。

当在北京国贸大厦Morrison&Forrest;律师事务所签订完投资协议书后,李安宇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因为在资金到位后,中科国际的产品不久将推向市场。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9·11恐怖事件的到来几乎彻底改变了整个局面。在得知9·11恐怖事件的消息之后,李安宇在第一时间与投资商取得联系,但被告之由于形势不明,投资是否能到位也是一个未知数。在接下去的几天中,李安宇夜不能寐,每天紧盯着电视屏幕,留心着事态的进一步动向。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并不长,9月20日,李安宇接到通知,资金按照协议已进入了公司账户。

如今的北京中科国际软件公司已经在希格玛大厦占据了半层楼,楼上是微软中国公司,脚下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置身在这样微妙的位置之中,更让李安宇感受到了几重希望,尽管中科国际是否能成为中国的微软仍是个变数,但毕竟事情已走出了第一步。

猜你喜欢
投资商中科中科院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点评中科曙光中报
试析我国招商引资的环境优化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条件探析
中科招商之退场
联想“又”上市了
西班牙投资商有意在越南兴建胶乳加工厂
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