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轩
11月29日,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中南民族学院,将迎来她的校庆50周年。
50年来,中南民族学院从无到有,从撤销停办到恢复重建,两次白手起家,两次艰苦创业,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与全国13所民族院校一样,中南民族学院的创建、发展和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代表性地成为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缩影。
几经风雨,几经起伏,几经坎坷。中南民族学院从无到有,从撤销停办到恢复重建,从规模较小发展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她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院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旺盛的生命力。
中南民族学院座落在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市的南湖之滨。校园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设置文、理、工、法、经济、管理、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10个、硕士点16个,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0100多人。
漫步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园林式校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团结、勤奋、博学、创新”,青春勃发,遨游学海。简真令人难以想象,矗立眼前的这座现代化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竞是在恢复重建后短短20来年建立起来的。
创办民族学院,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因此,为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建国伊始,党和国家就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筹建民族学院,以承担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务。中南民族学院正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政务院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于1月1日确定由中南教育部领导,委托中原大学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校长孟夫唐兼任院长。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一边在今武汉市的珞珈山下建设新校舍,一边依托中原大学于当年11月29日正式办班开学。
1952年10月,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迁入新校址。同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学院。
1951-1956年,中南民族学院以短期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为办学方针,相继开设了政治班、研究班、文化班、预科班、司法班、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师范班、民族语文干部训练班、农业会计训练班和师范专修科,共培训少数民族干部1000多人。
从1958年起,中南民族学院以“建设成为一所面向全国培养少数民族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全心全意为民族教育事业服务的民族高等师范学院”为目标,采取普及与提高并举、长期培训与短期轮训并举的办法,进行了系科设置和专业调整。陆续设置了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数学系、预科部、干训部等本、专科系部。中南民族学院从此步入了本、专科正规化教育阶段。1958年至1969年,中南民族学院共为中南、华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本、专科高级专门人才5000多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南民族学院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犁庭扫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政治运动中,学院从此校无宁日,不得不于1966年秋季停止招生。之后,大批教职工被冠以“叛徒”、“特务”、“漏网右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的帽子而受到审查、批斗,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970年,建设发展了近20年的中南民族学院毁于一旦,学院被强令撤销,教职工被遣散,物资设备被重新分配,校址、校舍被低价转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被“四人邦”严重破坏的党的民族政策的拨乱反正,使撤销停办十年的中南民族学院终于迎来了再生的春天。1979年6月,国家民委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发出了“中南五省代表强烈要求中南民族学院尽快在原址恢复”的简报;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南方少数民族代表又提出了恢复中南民族学院的提案;11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和国家民委共同向国务院正式提交了“关于恢复中南民族学院的报告”。
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南民族学院终于在现在的新校址得以恢复重建。
创办——撤销——重建,中南民族学院两次白手起家,两次艰苦创业。民院人有着学院十年撤销停办的痛苦回忆,更拥有“创办”和“恢复重建”后两个历史时期学院高速发展辉煌成就的骄傲和自豪。
中南民族学院一经建立,就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到1955年,中南民族学院的校园里已是红墙绿瓦,山色葱笼,林木成荫,花香四季。基本建设成为了一所初具规模的、设备比较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学院。在被撤销前的20年中,中南民族学院聚集了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岑家梧,语言学家严学窘、林之棠等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为国家识别京、毛南、土家、仫佬等民族成份等做出过重大的科研贡献;培养输送了6000多名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当时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巩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1980年,中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南民族学院再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短短20年,昔日荒冢毗连的山丘上,一座现代化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已呈现在眼前。20年来,实现“中南民族学院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专业改造为突破口,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以质量和效益求生存求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000多名各级各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少数民族高等学府。2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南民族学院再一次显示了它勃发的青春活力,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
中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后取得的巨大办学成就,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得益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所赋予民院人的全新观念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得益于学院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其成功的办学实践,意义不尽在于学院本身的高速发展,更在于它为我国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改革开放的20来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主力军的民族学院,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调整改造、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繁重、紧迫任务,面对人才质量的激烈竞争,其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尤为突出。中南民族学院抢抓机遇,谋求发展,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勇敢地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其恢复重建后20来年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借鉴。
坚定的办学方向,明确的办学宗旨,清晰的办学思路,使中南民族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面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面对体现市场经济要求和规律的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民族学院靠什么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人才培养质量,靠的就是她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与其他院校比,民族学院在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进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级各类人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把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放在首位,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根据民族学院的性质及其地位和作用,20多年来,中南民族学院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提高质量、增强效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办学思路。不仅使得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使得学院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正确、健康、高速的道路。20多年来,中南民族学院以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为己任,每年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一直保持在65%以上;以为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要求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历届毕业生就业的一次到位率高达90%以上。中南民族学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从而赢得了广泛崇高的办学声誉。在高校间激烈的“生源大战”中,中南民族学院的一志愿录取率近年来仍保持在85%以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专业改造为突破口,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以质量和效益求生存求发展,使中南民族学院的办学实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中南民族学院在改革开放中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同行,2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与这一伟大时代所赋予民院人的全新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密切相关。中南民族学院十分重视发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始终不断强化改革开放的机遇意识、自主办学的发展意识和人才质量的竞争意识,全院上下的办学合力得到了良好的形成和充分发挥。特别是通过在全院上下深入开展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使曾经影响着学院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如人才培养规格不够明确、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较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中心地位不够巩固,教师地位不够高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思想观念;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建设好三支队伍,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是实现学院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等五种思想观念。从而使中南民族学院的办学实践无论是在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还是在专业调整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招生规模、进行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改革等具体措施上,都能较好地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审时度势地抓住了几次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使中南民族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正因为他们审时度势抓住了专业改造,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学院发展过程中难得的机遇,才使学院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中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时只有4个长线本科专业,后来陆续增设物理、化学、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从1986年起,学院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专业改造,从而使学院的本科专业1988年由11个发展到24个,1997年达到45个。1998年教育部新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又对原有专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目前已拥有涵盖7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10个、硕士点16个,基本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格局。1992年国家民委在楚雄召开民族院校改革会议以后,中南民族学院又及时抓住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的机遇,内部挖潜,扩大招生,使学院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全日制在校学生由1991年的3180人,发展到1992年的3512人,1993年的4500人,1994年的5215人,1995年的5552人,1996年的6465人,1997年的6654人、1998年的7244人,1999年的8280人,2000年的10100多人。之后,中南民族学院又不失时机地抓住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机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育质量的提高。以良好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迎来了国家民委“委属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 质量和办学效益现场会”在中南民族学院的召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中南民族学院较好地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中南民族学院的声誉鹊起,在高校间激烈的“质量大战”、“生源大战”中处于不败之地。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中南民族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放在学院发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以牺牲教育质量而去盲目追求扩大办学规模,不以离开教育质量而去奢谈学院的发展。从1992年起,全国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针对扩招有可能带来质量滑坡的危险,中南民族学院1994年就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扩大知识面,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原则和思路。尽管如此,扩招带来的教学压力后来还是日趋严重。中南民族学院于是及时果断地于1997年调整了办学思路,叫作“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办学规模的适当稳定,既保证了教育质量,又为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条件。在办学条件的较好改善基础上,中南民族学院于1999年再次调整办学思路,叫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在中南民族学院2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几次办学思路的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教育质量的考虑而进行的;几次调整的重要内容,都离不开突出提高教育质量。正因为中南民族学院始终抓住提高教育质量不放松,才有学院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南民族学院通过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狠抓教学改革,通过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手段更新和实践环节的加强,通过采取选修制、辅修制、重修制、学分制、教考分离等宽进严出的措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学院的教育质量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不仅在民族院校间,就是在武汉林立的重点高校间,中南民族学院良好的教育质量也是有口皆碑的。良好的教育质量使得中南民族学院赢得了社会、家长、学生的信赖,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以高校林立的湖北为例,中南民族学院2000年在湖北投放500招生指标,一志愿录取比例就高达5:1,所录考生平均在线上20多分。
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使中南民族学院的校风严谨,学风淳厚,各族师生朝气蓬勃,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南民族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抓领导、抓队伍、抓机制、抓基层、抓“两课”、抓覆盖、抓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一贯做法,创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学生中长期坚持一个原则(重在思想教育)、四个层次(普通学生、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五条渠道(“两课”、“两校”、“党团学组织”、“一组一会”、日常教育管理)、六种教育活动形式(“三会”、辅导讲座、个别谈话、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使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中狠抓《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正因为如此,中南民族学院各族师生“勤奋、博学、团结、创新”,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在取得良好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近年来,学院多次荣获了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和湖北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模范单位,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举全院之力,狠抓教学科研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中南民族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不仅要考虑其实力,更要考虑其潜力,实力与潜力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中南民族学院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举全院之力,大力增强教学科研投入,不仅使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也使学院的发展潜力生机盎然。仅近两年,中南民族学院就投入一亿多元建设实验室、校园网、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添置图书和仪器设备,修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住房,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使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象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室、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中南脑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内先进水平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不仅满足了学院目前教学科研的需要,更为学院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南民族学院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702台(件),总值4698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85万余册,民族学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0余件,生均设备费4000多元,生均宿舍面积6.7平方米。中南民族学院还花重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全院现有专职教师7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达400多人。分析化学专家李步海教授、民族理论专家彭英明教授、南方民族学专家吴永璋教授、计算机科学专家陆继光教授、生物医学专家杨仲乐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上充分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近年来,全院教师在他们的带动下,就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74项,引进科研资金208万元,出版专著585部,发表论文550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成果奖50多项。中南民族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子,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不仅有大批国外专家学者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活动,学院每年还选派大批教师、学生赴国外合作学校进修、讲学和参观访问。随着学院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各国留学生也纷至沓来。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办学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使中南民族学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教育上的落后。在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早日实现,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坚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主力军的民族学院,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作为拥有50年办学历史的中南民族学院,面向新世纪,志存高远,继往开来,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面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任务和目标,面对西部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有着50年光辉办学历史的中南民族学院,对在新世纪的大发展和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中南民族学院的“十五”发展宏图上,各项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他们提出:——到2005年,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要达到15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1500人,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生1500人,研究生700人,全日制成人脱产生1000人,留学生100人,预科生200人。
——到2005年,学校要建成一支高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具有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将达到935人,其中硕士以上占60%,博士占20%,高职比保持40%以上。
——进一步加强工学学科门类建设,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体系。要在每个院、系建1-2个重点学科,实现全校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使本科专业增至45个左右,形成若干个有特色的学科群;要抓住2001、2002、2004年硕士点申报机会及一次博士点申报机会,每次成功申报3-5个硕士点,实现2005年全校拥有25个硕士点和1-3个博士点。
——围绕学科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和改造现有专业的实验室,新增工科实验室。到2005年,全校要建成11个重点实验室、11个多媒体教室和10个语音室;同时更新设备,使生均设备经费增至6000元以上,达到并超过教育部颁布的标准。
——各二级学院和系、部要形成、巩固和发展3个以上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力争至少有一个在国内知名。要建设若干个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经费正常的研究机构。全校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5年内要分别达到2001年的400篇、2002年的450篇、2003年的500篇、2004年的550篇、2005年的600篇,共计2500篇。除国家民委项目外,全校要争取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科研经费6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40项,科研经费160万元。并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奖20项,出版专著100种,获得专利20项。
为此,“十五”期间,中南民族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以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他们提出:
——要投入6590万元,用来加强工程学科实验室建设,完善文科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理科楼、综合楼等实验室建设。
——要投入1000万元,新增书刊17万册,使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103.5万册。同时建立中南地区最大的民族文献中心。
——要投入1.8亿元,兴建综合楼和风雨操场,征地270亩,新增教学行政用房近20万平方米。
宏图已绘制,目标更明确,信心更坚定。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把中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十五”发展总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