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遭遇尴尬

2001-07-10 16:09
海外星云 2001年12期
关键词:台历钱币硬币

“俗称”、“雅号”满天飞

“怀里揣着T,胳膊挎着蜜,出门坐轿的。”这是时下中国人形容有钱族生活方式的顺口溜。怀里揣着的那个“T”,指的就是人民币。在中国,人民币到底有多少“别名”,谁也无法确切地统计,但生活中只要你稍加注意,那些本不该有的人民币“别名”就会溜进你的耳朵。

在市场里购物,你会听到这样的侃价:“正宗的进口货,给张‘四伟人拿走。”“我最多给你一张‘壶口,要卖就卖,不卖拉倒!”一买一卖中,100元面额人民币变成了“四伟人”,50元面额人民币变成了“壶口”。不仅如此,人民币“元”的计量单位似乎也“过时”了,被人们发明的“新潮雅号”所代替;10元人民币叫“一张”;100元人民币叫“一颗”;1000元人民币叫“一方”;10000元人民币叫“一个”。甚至在某些场合,你只要把手指轻轻一捻,人们立刻心领神会,那是指人民币。

人民币变彩票

一家公司曾别出心裁地在重庆某报登出一则庆“三·八”特别酬宾促销广告:凡持有5、10、50、100元面值人民币,号码后两位数为“66”、“88”的可在3月5日至8日的4天内,到指定商场购买超过币值一倍的“梦情”系列护肤品。广告一出,山城哗然,人们翻箱倒柜寻找“66”、“88”的钞票,闹得沸沸扬扬。

在集币市场,类似的特殊编号人民币,身价也比同面值人民币高出一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号码带“4”的人民币也颇多忌讳,而如果是“666”、“888”、“999”、“518”、“588”等所谓“吉祥”号码的人民币,则大加追捧。人民币又不是彩票,与尾数的多少扯得上哪门关系?

“征婚”广告做得欢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许多多人民币上都有书画痕迹,有记事的、有书写姓名的、有记地址或拿人民币当草稿纸的,更有甚者在伟人或其他头像上乱画、乱涂,为他们“化妆”、“描眉”、“配戴眼镜”等等,好端端的人民币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我叫××,女,双十年华,身高160厘米,四川广元市人。漂亮、可爱是我的外形;温柔、开朗是我的个性!我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交男朋友。如果你想成为我的朋友,请和我联系,见到我,你一定不会失望的!我的地址是:成都市××大学××系99级2班”。这是成都某大学女生渴求“缘分”,在1元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密密麻麻写下的“自荐书”。

在回笼的人民币中,一张1元券上写着行医广告:得了皮肤病不用愁,神医吴××能解忧……上面罗列的疾病有22种,地址、门牌号码写得清清楚楚。

岂能当作陪葬品!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把钱币当“随葬品”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中国的钱币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坟墓中“挖”出来的,在农村一些地方,钱币陪葬至今盛行。笔者亲眼所见,在一家储蓄所,一位小伙子因其姥姥丧葬而用纸币换走了85元1分硬币,准备在其姥姥葬礼之日连同棺材一同入土,名曰“带财入墓,带福入土”。更有甚者,将纸币当“冥币”焚烧,以显其身价。一位暴发户徐某,其子意外身故,葬礼之时,他竟焚烧了20万元人民币。

东北白小姐天生丽质,又能应酬,为公司赢得了大笔大笔的业务,深得老板器重,工资也节节上升,使她更明白自己的价值,于是一次又一次跳槽,终于她带着一身莫名其妙的病回到了家乡。几个月后,白小姐带着对世间美好生活的依恋告别了人世,她的母亲将其所赚的人民币全部当作“冥币”焚烧,连同女儿的骨灰盒一起埋进了土里。

人民币变成商品卖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城镇、大中城市,人民币放大样、微缩样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一些商贩利用群众图吉利、猎奇的心理,在街头公开出售人民币放大样或微缩样,面额以50元、100元最多,甚至在一些国有大商场也不例外。据了解,这些人民币放大样一般采用铜版纸,通过对原版货币照相,电子分色和放大制版而成,颜色足以乱真。

2000年12月,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国挂历台历也随同进入销售旺季。然而人们在这些制作精美的挂历台历上,却发现了人民币图案。在天津市古文化街的挂历台历专卖摊上,一本印有人民币图案的台历,售价10元左右。其中,一本名为“世界钱币大观”的台历,印有新版100元人民币缩小图样,大约有真币的1/9大小,印刷比较精美。而另一本名为“中国钱币大观”的台历,印有从大清光绪年间开始到如今各个年代的钱币图案。

炒坛一道菜

一般来说,已退出流通的人民币由于存世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然而目前一些还在流通的人民币也成为币市的炒作品种。

第四套人民币是与现在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流通的货币,本不该被炒作。然而,现在市场上第四套人民币的价格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1980年版的100元、50元、2元、1元、2角券等币种在钱币市场成了抢手货,如果有哪位再拿“80版”的人民币去买东西,人们一定会叽笑:真是个傻瓜!

分币成了“弃婴”

如今,分币扔在地上无人捡,装在兜里花不出,分币分明成了被遗弃的婴儿。一个年轻人在一条繁华的步行街路口随意撒下许多硬币,然后远远地站到马路一侧,静观其变……这是前些日子北京一家媒体所做的一项试验。失落在地上的硬币大约有十七八枚,大都面值1分、2分。

这项试验的意图十分明显:看看究竟有没有人肯弯腰把它们捡起来。“钢蹦儿”安安静静地躺在路面上,步行街上人来人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几十分钟以后,来来往往不下几百人,分明有不少人注意到了这些在黑色路面上十分显眼的“钢蹦儿”,却始终无人理睬,“钢蹦儿”最终又回到了那个年轻人的手中,一枚都不少。

分币的尴尬境地还远不止这些。不知从何时兴起,在景区游览时,总有人向水池、花木、文物投掷硬币,认为击中可以带来福气。而一些场所也许是出于贪图小利的目的,不但不加以劝止,反而编造神话,推波助澜,导致一些景物、文物惨遭硬币击打,堆满零币、零钞。

人民币斗不过“代币券”

近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各种各样代币购物券便会兴盛一时,成为节日的一道特殊景观。

2000年和2001年恰逢世纪之交,“蛇”年的春节节日气氛更浓,代币券(卡)在不少地方同时抬头,来势更加凶猛。从新闻报道看,不仅是北京,广州、成都、天津等许多城市都可看到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购物券(卡),代币券(卡)俨然成了“第二货币”。

代币券是对人民币权威性的挑战和伤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企业私自印制这种购物券。但是,一再被宣判“死刑”的代币购物券,却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而且近年还进一步衍生出购物卡等“孪生兄弟”。G

(康 前文,摘自香港《广角镜》)

猜你喜欢
台历钱币硬币
让硬币飞
新年台历我来做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黄道吉日也山寨
缝时光
硬币塔
钱币保存各有法
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