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 隆
日本经济从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一直处于低潮,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种种经济政策如减税(给纳税人退税)、扩大公共财政投资、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最低接近零)、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产业(IT)的发展、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等等,试图促进经济增长,但效果都不明显。
一、问题究竟在哪儿
日本采取了这么一连串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什么经济仍没有什么起色呢?恐怕要振兴日本经济已经不能靠“补”和“贴”的政策了,而是需要动外科手术。这是因为:
1.日本的经济全球化迟迟不得进展。在日本,有为数不少的学者反对经济全球化,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反对经济的市场化。然而,问题在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并不是由于市场大开放,竞争过于激烈而造成的,恰恰相反,日本政府对国内市场的过分保护和日本的产业团体造成的实质性的垄断局面使得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失去了竞争能力,市场也就失去了活力。
日本市场的封闭是臭名昭著的。日本是亚洲最大的经济实体,拥有巨额金融资产的日本金融市场却没有一支亚洲股票在这里上市。在日本你很难找到一台非日本生产的手机。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市场上外国货随处可见,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一定是按市场的外国货比率来衡量的,重要的是外国货能不能按同样的游戏规则与日货竞争。在日本,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乃至服务业,外国企业总是受日本政府的市场准入限制,受业界团体的排挤,从而使市场准入成本增加。这种情况近几年虽有改善,但是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可以说仍然壁垒重重。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经济的全球化效应是双向的。你不开放市场的话,要进入别人的市场也就很难。还是举手机为例,日本不开放国内的手机市场,其型号和技术没有与国际接轨,那么日本的手机在国际市场也卖不动。日本的股票市场对亚洲的企业不开放,那么日本也就失去了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亚洲投资市场。
全球化进展迟缓还表现在企业对外投资方面。日本企业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受日元升值的推动,大举投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日本企业的投资无疑带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分工。不过同时日本企业一直在抱怨对亚洲和对华投资的不成功、收益少。他们抱怨中国国内市场封闭和法律不健全。其实日本企业所指出的问题并不是不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商业交易不规范问题仍然很严重,原因是游戏规则还没有与国际接轨。
但是,商业交易不规范并不是针对日本企业的,中国国内的企业和外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同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大众、奥迪就可以经营得很好呢?关键问题还是在于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积极促进企业的当地化和国际化。日本企业的致命弱点就是不能适宜地提拔和重用当地的人才。如果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的第一把手一定是日本总部派来的日本人的话,那注定中国业务(不包括来料加工的出口业务)永远难以盈利。因为日本总部派来的职员对中国情况不熟悉,与竞争对手间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日本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将永远是一个中国业务研修所。
2.日本企业内部改革的滞后。日本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历来是采取终身雇佣制,尽管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但是大公司仍然不积极调整内部组织机构和裁减人员。银行和企业对于资产重组也都很消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市场保护政策。企业对政府的补救政策总是抱过大的期望,比如银行总是寄希望于政府用财政资金处理坏账,建筑公司也寄希望于财政公共投资。
该破产的企业不破产意味着该活的企业也活不了、活不好,这就造成资源配置上的失误。同时,企业内部改革的滞后、终身制的维持意味着大锅饭,造成的是低效率。所以,如何尽快地引进竞争机制是搞活日本企业的关键,而不是什么财政补贴式的公共投资。在民主政治的国家,财政补贴往往只能提高政治活动的成本,诱发道德风险。
3.企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企业经营者的老年化是终身雇佣制的产物,论资排辈式的干部提拔机制只能造就一个老年化经营者集团。
现在,日本企业的经营者都是日本战后(1945年以后)创业的第一代及接班的第二代。这一代人创造了日本的经营模式,也培养了像松下、索尼、丰田、本田这样一批国际性的大公司。日本最大的超市百货商店“大荣”,其分店遍布全国,号称销售日本最便宜的商品,从食品到家庭消费品和衣料,应有尽有。但是,就是这些凌驾日本产业的老牌公司出了问题:大荣近年一直赤字;日产汽车隐瞒伪劣产品信息;日本最大的乳饮料生产商“雪印”生产的牛奶加工品含有红葡萄菌,饮用者多数中毒,据说原因在于生产流水线不符合设计标准;老牌的百货公司崇光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终于宣布倒闭,巨额投资变成烂账是其倒闭的主要原因。
这一系列丑闻震撼日本全国,号称技术和质量第一的日本企业为什么会犯这种简单性错误呢?其原因固然有技术性问题,但更严重的应该是体制性问题,这就是经营者老年化所带来的恶果。由于巨额赤字而被迫辞职的大荣的董事长中内、总经理鸟羽分别是78岁和70岁高龄。日本的大企业和大银行总经理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这种情况在日本很普遍。总经理和退居二线的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都是高龄,而且他们还“垂帘听政”,年轻的部门经理在人事上或者扩大投资方面要做出决定都要去征求一下老人家的意见。这可能是亚洲文化的特点,但它决定了经营决策的低速度。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绝对年龄本身,严重的是,在这种体制下,真正年轻有为的职员无法提拔到重要的岗位。试想,一个70多岁的老人率领的日本企业能够和一个40~50岁的美国人或欧洲人管理的企业去竞争吗?
二、日本经济出现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面临的许多问题却很相似,对日本经济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中国在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日本经济出现的问题可供借鉴。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贸易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推动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当然不是一下子把市场放开,全部让给外国人。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在于引进市场机制,市场行为与国际接轨,按国际统一的“游戏规则”进行商业交易。这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利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市场搞活,同时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只通过宣传的方法要求人家遵纪守法,从以往的经验看效果不大。必须建立规范的游戏规则,违规者则勒令其退出市场,遵循规则者,其权益将得到保护。日本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应当成为中国的反面教材。
其次,只要市场运营机制和国际接轨,企业内部机制的转换和组织机构的改革则水到渠成,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保持不败就必须不断改善其经营机制。其中诸如论资排辈、经营者老年化这样的问题,将不攻自明,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应该是维护市场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不是给坏企业发放补贴。给坏企业的补贴只是资源从好企业向坏企业的转换,只能诱发道德风险。日本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中国重视。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法律法规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其中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过就日本的经验来说,学习还是应该有选择的,特别有些事例应该是中国的反面教材。 (本文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供稿,作者单位: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