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黄汉杰
2000年6月2日正式开馆的包氏博物馆,是包章泰先生在闽东宁德市兴办的福建省首家私人博物馆。包先生自幼酷爱文物收藏,他多年来不吝心血,不惮辛苦,汇异宝奇珍,使国家大量珍贵文物得以保护。包氏博物馆所陈列的上自商周下至清代的珍宝,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才能的体现。
一、商周时期
包氏博物馆最典型的青铜器有商周之际的青铜斤、西周时期的短剑、还有圜底陶罐。陶罐是在坯体形成后,拍印席纹而后烧成。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青铜时代盛行的器物(图1)。另外所藏西周原始青瓷折肩小盂,也是福建原始青瓷中极少见的器物。
二、春秋战国时期
包氏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的藏品主要有青铜器和陶器,其中青铜器有剑、铃、鉴等。包氏藏有圆首铜剑,茎圆柱形,茎上有便于缠缑(gōu,指刀剑柄上所缠的绳子)的双箍,剑格较厚呈倒凹形,直线脊,前锷收狭(图2)。剑是古代贵族和武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的兵器。剑在西周早期已流行,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最盛行的时代。汉代铁剑流行之后,青铜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汉晋时期
包氏博物馆这一时期的主要珍品有汉方格纹陶罐和三国两晋的青瓷等。其中东晋青釉带流罐,大口,直颈,鼓腹,平底。口部前端有半圆槽形的流,后有条形柄,两侧饰双桥形系,器身饰凹弦纹数道,通体施肥厚润泽的青绿釉,造型端庄,新颖别致(图3)。西晋青瓷中有两件极为典型的器物。一是青釉盂,二是青釉辟邪。
四、南北朝时期
包氏所藏这一时期的主要珍品是青瓷和酱釉瓷。其中青釉双环灯架,灯盘浅腹侈口,斜壁,圈足。盘心突起,竖锥式八角柱,柱顶端刻锥式花芯,两侧各附一环,柱下端两侧各附一朵四瓣花形的油盏。体施淡绿色薄釉。这是一件研究福建古代先民生活习俗的可贵实物资料(图4)。
五、隋唐五代时期
包氏博物馆隋唐时期的典型器有青釉鸡首壶、五盅盘、盏灯等。青釉五盅盘,浅腹平底,因盘内置五个小盅而名,是一套唐代轻巧的茶具(图5)。此类器物流行于南朝、隋唐时期。越窑青釉盒,扁圆形,盖面隆起刻牡丹花,围以三弦纹,圈足稍高,通体施釉,制作规整,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是典型的五代器(图6)。
六、两宋时期
宋代的珍品文物是包氏博物馆藏品的主体,有各种碗、盏、盘、碟、壶、瓶、罐、炉、执壶、水注、盒、谷仓等等。
1.谷仓。在诸多谷仓罐中,青白釉褐彩多角谷仓罐为北宋器。此类谷仓罐,考古出土时发现盛装谷粒,且因罐体有许多向上的角而得名。多角罐,也称多管罐或多嘴壶。其盖多作笠帽形,罐身作多级塔式,并塑5行角,每行5枚。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角与器身不相通,空心角与器相通。通体施青白釉为地,釉面饰褐彩花卉。此类罐在宋墓陪葬中不多见(图7)。
此外,还有一件大型谷仓,通高78厘米,口径32厘米,腹围161厘米,底径16厘米。器壁墨书“仓库常满笕(jiǎn)库常开子孙兴旺绍兴十五年岁次乙丑□□”字样,其间刻划一帆船纹样,寓意一帆风顺。谷仓,无论哪一种造型,都是专为死者储粮的冥器。这件谷仓瓮的出土,纠正了过去“骨灰瓮”之误说(图8)。
2.壶。壶类中有一种因颈肩堆贴蟠龙而名蟠龙壶,造型奇异,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包氏博物馆陈列的有北宋蟠 龙壶,盘口,束颈,溜肩,收底。肩刻流云荷花,并附双系,壶身堆贴一蟠曲舞动的龙,并饰折枝荷莲。蟠龙壶,福建宋墓多有出土,但如此造型与纹饰者极少见(图9)。
3.瓶。①龙虎瓶。在诸多瓶中,有一种龙虎瓶颇具特色。所谓“龙虎瓶”,乃因瓶的颈、肩部位堆塑着蟠龙和猛虎而得名。这里陈列的北宋青白釉褐彩龙虎对瓶,一件瓶的颈肩部位堆塑一龙,另一件堆贴一虎,两瓶成对陪葬,故称龙虎对瓶。福建江西的宋墓中多有此类器物出土,但如此加彩而完整者难得(图10)。②多管瓶。此类瓶由唐、五代时期的多角瓶演变而来。宋代早期的管颈短,后期的管颈长。这里陈列的宋龙泉窑多管瓶,体部塑有向上直立的5枚较短的管子,瓶身圆筒状,上半部4级塔式,下部饰莲瓣纹,圈足,造型奇特。
多管瓶均为陪葬器,亦称多嘴瓶。浙江古代青瓷产区的方言中,“嘴”与“子”同音,故“多嘴”即寓意“多子”,而所饰的莲瓣纹与器身分成2级至5级,“连升三级”或“五级”。它表达了古人对“多子多福”及荣华富贵的向往。③北宋青白釉四瓶,即粮罂瓶(图11)。瓶盅形口,束颈,圆溜肩,肩附加堆波纹一周,口沿下至肩腹粘接索状四,为陪葬明器,不多见。
4.执壶、水注。
①宋青釉提梁水注。水注,原名砚滴,是文房用具,以贮砚水。这件北宋水注为龙泉窑产品。通体施釉,釉色淡清略泛灰色,注的颈部有一圆形小孔。注身圆形,饰瓜棱纹。注盖为装饰性的,不能启开,盖与提梁连接,提梁为一倒垂的莲蓬,长流。这是诸多水注中极典型的一件,目前为福建所仅见(图12)。
②北宋青釉刻花执壶。喇叭形口,束颈饰弦纹数道,长流,扁,肩斜宽,椭圆腹刻8条宽竖道,宽道内刻朵莲,圈足。这是造型最典雅的一件,为同类器物的佼佼者。
5.炉。包氏博物馆藏有筒式炉和鬲式炉。其中鬲式炉器形仿陶鬲,故得名。这件宋龙泉窑鬲式炉通体施粉青釉,温润如玉。肩腹及足部起楞部位釉薄呈白色,是有意识显露其所用坯土的白度,俗称“出筋”。三足垂乳状,底部无釉露褐红胎。这是龙泉窑青釉器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图13)。
6.盒。瓷盒在唐代已出现,主要用途为盛装药品、香料和妇女化妆用品等。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香料的大量输入,香料的使用遍及朝野,因此,香料盒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各地瓷窑几乎无不烧制。
宋代的精品瓷盒,多有菊花、莲花等纹饰,还有一种子母盒,大盒中套3个小盒,可以把化妆品分放在3小盒之内,使用更方便。
这里陈列的宋代瓷盒,釉色种类繁多,有影青釉、白釉、乳黄釉和青釉等,纹饰有凤凰、荷花、白玉兰、菊花等等,尤以菊花纹盒为最。这件北宋影青釉菊花纹盒,是景德镇窑制器,盒的盖面满饰菊花纹,釉汁莹亮润泽;盒的底部阳印“段家合子记”款,造型秀丽别致,为宋代同类器的杰作(图14)。
七、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珍品文物不仅有前代各类文物品种,还有玉器、木雕等。瓷器中增加了青花、粉彩、蓝釉、蓝地白花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元代枢府瓷印花碟。枢府瓷,是指元代中央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这件印花碟,敞口弧壁,盘心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施卵白釉。
2.元青釉八思巴文碗。敞口外撇,里外全釉,碗内底中心印有一个阴文八思巴文字。八思巴文,即蒙古新字。为元世祖忽必烈时国师八思巴所创。据考古资料,浙江龙泉窑系的大窑、宝定、安仁口等元代瓷窑曾生产印有八思巴文的产品。此碗印八思巴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极难得(图15)。
3.明蓝釉地白花尊。青花品种之一。明代景德镇窑仿古铜尊造型而制,敞口,鼓腹,撇足。器身分三层环饰兰菊四季白花。其工艺是先描绘白花,而后施青料于白花之外,露出白色花纹,再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形成蓝地白花,蓝白相映,给人以特殊的艺术感受,蓝地留白工艺难度大,此类器极为罕见,目前为福建孤品(图16)。蓝地白花器始于元代,明代继续生产,以景德镇制器最为珍贵。
4.乾隆粉彩花蝶长颈瓶。长颈瓶,因形如悬胆而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半部丰满,饰粉彩花蝶,外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是官窑器(图17)。
长颈瓶,初见于北朝时期,此期的长颈瓶,口呈小喇叭状,颈部较短。至宋代,胆式瓶的口稍广,颈部细长,上 大往下渐敛,至肩部又渐广,底部丰满。明代的长颈瓶有两种造型:一是口和颈呈八字形斜至肩部,鼓腹;另一种器身上部呈圆筒状,腹稍鼓,圈足较高。清康熙朝此类瓶上部细小垂直,腹微鼓,形制更像悬胆。
包氏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丰富多彩,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一笔可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章泰先生历多年之收藏,终公开陈列,以回报社会。包氏博物馆的创立,是包先生收藏生涯的重大一步,它更掀开了福建省民间收藏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