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学加科学“检漏”趣事多

2001-06-14 05:12北京:郑
收藏 2001年3期
关键词:文徵明老先生文物

北京:郑 理

一般来说,是收藏家,也应该是鉴赏家,鉴赏家却未必都是收藏家。而史老既是著名的收藏家,又是国宝级的鉴赏家。他的父辈就喜欢收藏古书、字画,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研究古旧书籍、名人字画、碑帖砚台之类的东西。史老同我谈得很开心,很随便,他向我介绍了许许多多"捡漏"的轶闻趣事。

专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

史老一边说,一边从他那个款式早已被淘汰的手提包里,取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你抽空看看这篇报道。"

我接过报纸,《专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的黑字标题顿时把我吸引住了。史老说:"我就给你说说报纸上登的这段故事吧。"

史老先生1996年应邀赴福州市参加寿山石博览会开幕式与鉴定活动。同去的还有85岁高龄的老专家、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朱家老先生,著名金石专家熊伯齐先生。会后,熊先生邀请史老去文物商店转转,看看有没有可心的纪念品买点。

去看老古董,史老自然不会谢绝,他兴致勃勃地同熊先生一起来到市内一家文物商店。史老先生对于店内摆的瓷器、玉器一一过目,感到都很好,可以外销。店堂里还悬挂着30来幅古旧字画,有些字画已经打上了火漆,这说明不光中国人可以买,外国人也可以买。史老不慌不忙,一幅一幅看个仔细,看着看着,他一下子把目光盯在了一幅古老的山水画上。他掏出老花镜细细一瞧:落款是"鹰阿山人",盖的图章是篆文"戴本孝"。说也让人感到奇怪,在"本"字下面是三个"口"字,作形。这三个圆"口"字是怎么回事,史老先生心里明白。他感到这"本"字非常耐人寻味,便叫熊先生过来瞧。熊看了一会儿,指着"本"字下边的三个"口"字问道:"我刻了一辈子图章,可从来没见过这个字,不怕您笑话,我真不认识这个字。"

"还念本。"史老先生低声对熊伯齐说,"这画是真迹,是戴本孝画的,没错。鹰阿是戴本孝的号,有人不知道。他属于新安画派。我看这画你可以买。"

"好,我听你的。"熊先生马上点头表态。史老先生走到服务员面前,说:"我们那位先生想买那幅老画,标价2200元,可以再便宜些吗?"

"按店里规定,可以打八折,1760元。"

最后以1500元成交。

史老先生心里暗自高兴,这幅画别说2200元,就是15000元也便宜。熊马上付了款。史老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另一位服务员,并说:"这画已经打了火漆,让外国人买去就不好了。你们在这里工作,应该好好学习,不要扎堆聊天。研究画至少要记住5000个书画家。我看你们有些画标价太便宜了。"

服务员并没有弄懂老先生说这番话的用意,更不知道这张名片的分量。她接过印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小片子,看都没看一眼就顺手收起来了。

事后,就这张片子,可就节外生枝,惹出了麻烦。

史老和熊老回到宾馆,北京来的朱老先生拿起来一看,高兴地连连说好。他对史老说:"这东西在故宫也不多见,1500元太便宜了,我看它能值很多钱呀!"史老接茬说:"至少亦值十万元。"

这话让旁边一位市里的同志听见了。他便说:"嗨,这正说明我们福州有好东西,应该让记者写篇访问,登在报纸上,吸引大家到福建来,这有利于福建招商。"

他说完,还真的叫来了一位报社的记者采访史老先生。史老倒也实在,就如实向记者说了。很快一篇以《省文物总店一幅价值10万元的字画标价仅2200元又被杀价以1500元买走》为领题,以《专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为标题的报道见报了。

这一登报,省文物商店坐不住了。拿着史老给服务员的片子,找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史老先生所在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们认为史老身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不向着国家办的文物商店,却向着个人。这画让私人买走,不太合适。并且坚决要把这画追回。

"画上打着火漆,我没让外国人买走,让中国人买了,藏宝于民,怎么不合适?"史老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让外国人买走带出了境,你们可就犯了错误。我阻止了国家的文物外流,是爱国行为,有功,怎么反而不对了呢?世界上哪有这个道理?"

后来,他们又给国家文物局来函说明情况,说这是经过上海的文物鉴定部门鉴定过的,希望收回此件,再次鉴定。

后来,史老先生把这事告诉熊先生:"福建来找了,你把那幅画还给人家吧。"熊说:"我有发货票,合理合法。"他夫人则说:"他们要是再这样,我就报警了,告他们妨碍我们正常生活。"

我同史老先生有非常多的共同语言,很是谈得来。史老先生主谈,夫人夏老师从旁补充。谈起鉴别文物方面的轶闻趣事,可真是说不完,数不清。

120元买了两个官窑碟子

有一回史老出差浙江宁波,有位朋想买点纪念品,请史老帮助"掌眼"。在宁波市文物商店,史老看见两只青花瓷盘,拿起来细看,盘子外底被一块绿漆斑痕盖着,怎么也看不清底下的年号。史老问服务员:"你们为何不把盘子底下这块斑痕擦去?"服务员回答说:"我们擦过,不知怎么没有擦掉。"史老对朋友说:"我看这两只碟子不错,价钱也不贵,你就买了吧。"朋友等的就是史老这句话,史老话一出口,他马上付钱买定。

随后,史老亲手将瓷盘漆痕用携带的酒精棉擦洗干净。庐山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清光绪官窑瓷盘。那位朋友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那么,盘子外底中部为什么要涂上绿漆斑痕呢?经史老仔细考证,他得出的结论是:"很可能是聪明的盘子主人在文革中为了保护盘子,故意把这官窑款盖住。"

从废纸堆里捡出文徵明的手迹

史先生初次到浙江普陀山的时候,受到当地佛教博物馆的欢迎。尽管史老日程安排得特别满,他还是挤出半天时间鉴定该馆收藏的文物。馆长是上海佛学院毕业的尼姑。她请史先生来,主要是鉴定字画。史先生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张,没有时间把他们要鉴定的东西都给鉴定了。史先生对馆长说:"你不是说有一部分你们已经整理过了,有些准备当拉圾扔掉吗?你先把要扔掉的这部分拿给我看看。"

"那是一堆如同垃圾似的乱七八糟的废纸,还看吗?要不就先看看我们已经整理出来的古代字画。"

"我还是先抓紧时间看你们准备扔掉的吧,要真的扔了,我想看也看不着了。"史老挺固执地说,"整理好的以后再说。"

两个工作人员不知从什么地方抱出了一堆废纸。

史先生津津有味地瞧个仔细,一片废纸也不放过。他拿起一幅破旧得不成样子的条幅,"这像是文徵明的字。"史老眼前一亮,眼睛贴近,又仔细地瞧了瞧,惊奇地说,"你们怎么把文徵明的字给当成废纸了呢?"

文徵明?!"女馆长一愣,然后说,"没有呀!文徵明字怎么会跑到这里了呢?不会吧。"

"没错,这幅字的确是文徵明的真迹。"史老说。

"怎么没有他的印章呢?"女馆长看了看那幅字,提出疑问道。

史老解释说:"有资料记载,当年文徵明曾经到过普陀。这就是说,当时他没带印章,写完,只留了个名,没有加盖印章。"史老接着又详细地给她说明了为什么说这是文徵明的字。女馆长听罢,非常感谢地说"原来如此,谢谢史老先生,谢谢史老先生。"

史老临走的时候,女馆长非常感慨地说:"史老先生,您的眼睛可真厉害呀,一过眼,就从废纸堆里捡回了宝贝,要不,这幅珍贵的明代字画险些被我们当成拉圾扔掉了。"

史老一扒拉,废品堆里出珍宝

前两年,史老应邀去南方办事,一天,揭阳县有位叫郑礼文的收藏家,特地邀请史老先生到他家里去帮他鉴定书画。史老这个人脾气特好,在谁面前都不会摆架子,只要用得着他,他准帮忙。史老来到这位收藏家家里,把一箱子字画一一都看了。史先生边看边摇头。史老看完字画后,问主人:"还有吗?"郑礼文非常扫兴地回答说:"好东西您老全都看过了,再有,就是一堆废品了。"

"那好,你就把你所说的废品拿给我看看吧。"

郑礼文从墙角端出一个破盒了,说:"这里边的东西恐怕您老没法瞧,都是些准备要扔的废物。"

"放下,放下,没准你这废品里藏龙卧虎呢!"史先生边说边用手扒拉,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是一块圆形的旧象牙在眼前闪了闪。他拿起来仔细一瞧。嗨,宝贝,地道的宝贝,这是明朝王忄予进皇宫见皇帝用的象牙腰牌。腰牌上雕刻的龙特别生动,称得上一件重要的文物。史老边看边介绍说:"王忄予是被严嵩害死的。他的两个儿子王世贞、王世懋后来做了大官,最后王忄予的冤案得到平反。"史老也为发现这么一件珍贵文物而高兴,当即挥毫写下一篇文字,以说明其珍贵。史老问他这件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郑礼文回答说:"这是在路边地摊上随便买的,没花几个钱,不知道做什么用,拿回家后,我爱人就把它当成废品扔在这里了。"

经史老一讲,收藏家顿时一扫败兴变得兴奋起来。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社会上,不久,就有人为了赚钱,市场上出了王忄予的假腰牌。

火眼金睛意外惊喜

史老不论走到哪里,随时随地,都会凭着他那双火眼金睛,发现珍贵的老古董。

史老有一年去香港讲学,在珠海小住。没料到竟有意外的惊喜。他在收藏家郭汉东先生的藏品中发现了一件极为罕见的宝贝-宋朝白玉枕。史老高兴地抱着白玉枕,抚摸着说:"我从事文物鉴赏工作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玩艺儿,这可是难得的宝贝呀!"并告诉身边的摄影记者:"快把它照下来,我以后讲学用。"

这白玉枕因年代久远,已呈现出一种温润的油色。史老的夫人夏老师插话说:"用净水好好洗洗就更好看了。"果真,经净水冲洗干净后,愈发好看了。晶莹剔透,好似一块美丽的冰雕。史老看着宋代白玉枕,情不自禁地吟诵一句李清照的词:"玉枕纱厨,半夜秋初透",另一句是晏殊的诗:"老觉腰金重,凉慵枕玉便"。史老不停地抚摸着、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白玉枕。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

此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史先生的朋友甘肃兰州的苏继新先生将个人收藏的一批文物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面"重圈多角星纹"铜镜。经史老鉴定,该铜镜实属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的实物。铜镜背面完整,环纽外分别饰三圈弦纹,弦纹间又饰有13角和16角星形图案,并饰有斜线纹,与7角星纹铜镜相类似。但它比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1975年青海贵南尕马台发现的两面齐家文化铜镜的形体大,是三件铜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就其图案设计、铸造工艺而言,也是罕见的。史老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非常珍贵。"

鉴定书画至少要记住5000个书画家的名字

有一年史老到南开大学讲学,顺便到街上看看,无意中在地摊上看到一枚清代青田石图章,椭圆形,四面刻有荷叶,印文刻有篆书"小凤"二字。陪着史老的同志问:"这是不是名妓小凤仙?"

"不是。"史老非常肯定地回答道。

问其价钱,要价400元,给100元不卖。"小凤是清朝一位名画家薛怀的号。石头好,刻得也好。"史老低声说。可巧,史老的话被旁边一老板听到了,便连夜买走。

有人问史老:"你怎么就知道小凤是画家薛怀,不是名妓小凤仙呢?"

"搞书画鉴定至少要记住5000个书画家的名字,还得记住他们的别号、斋号等等。我不光知道薛怀的别号叫小凤,还知道他喜欢用这枚印章。"史老深有体会地说,"搞书画鉴定,研究书画,不光是书画家姓名,连同他们的师傅、徒弟叫什么,包括经常同他们常来往的文人、政治家,都得清楚。"

史老常说:"鉴定文物要掌握三个要素:一是文物必须同文献相结合;二是传世品同考古发掘品相结合;三是眼学和科学相结合,要学会分析化验。"

某君从拍卖会上花100万买了幅画,结果是幅赝品

这件事情发生在前几年,某君在浙江杭州一次拍卖会上花100万元买了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加上10%的佣金,共计交了110万元。这么珍贵的画,自然就怕是赝品。某君拿着画首先请鉴定张大千书画的老权威、上海的谢稚柳老先生进行鉴定。应该说,谢老是我国书画鉴定界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谢老鉴定后,非常肯定地认为是真迹。某君非常高兴。有朋友建议某君请北京的徐邦达、史树青再鉴定一次。于是,某君又拿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徐邦达老先生鉴定。某君万万没有料到,徐氏一过眼,立即非常肯定地说:"这是赝品。"南北两个鉴定大家,鉴定的结果完全相反。某君于是又登门拜访了史老先生。史老拿起画轴仔细看了看,然后慢慢放下画说:"徐邦达先生鉴定得对,这是赝品,没错。"

花110万元买了一幅张大千的假画,某君越想越窝火,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某君将拍卖公司告上了浙江省中级人民法院。结果,法院裁决,原告输了。理由是拍卖行不负责真假。某君不服,又告到了国家最高人民法院。最后,决定由国家文物局负责鉴定画的真假,国家文物部门把徐、史二人排除在外,另外找了11位鉴定专家作最后鉴定,鉴定结果,是赝品。买主将画退给拍卖部门,拍卖部门赔给他137万元(包括鉴定费等)。

鉴定真假,来不得半点含糊

十年前,有一次史老逛天津某古董街,一位顾客和一家古董店的老板谈生意,生意都谈妥了,正要付钱的时候,这位顾客一看身后站着一位老先生,就顺便问老先生:"这件瓷器是不是真的?"史老倒也直爽,拿过来看了两眼,非常干脆地回答说:"假的。"

史老的两个字,就把这笔生意给破坏了。老板愤怒地指责道:"这老头白活这么大岁数了!"史老假装没有听见,在陪同人员的保护下赶快走了。

"史老,您为何不给人家留点面子,说话缓和些,偏偏要回答得如此干脆利索呢?"我问史老。

"鉴定真假,要负责任,来不得半点含糊。"史老非常严肃地说,"不负责任的给人留面子,就等于给自己丢了面子。"

人弃我取,点石成金

最近史老到京郊别墅小住,别墅老总刘志同志向史老介绍说:"《北京晚报》登了条消息说,在石景山区老山新开辟了一个古玩市场。"

"离我们住的地方远吗?"史老问。

"离这个地方不远,开车大概需要20分钟。史老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开车陪您去。"

史老一听,顿时就坐不住了,高兴地说:"好好,一定得去看看,没准能给你们别墅捡点漏。"

第二天上午,我陪同史老和夫人,还有别墅的老总们,冒着摄氏39度的高温,来到了老山古玩市场。史老一看见老古董,就顾不上炎热和劳累了。他顶着烈日,看了一个又一个的商铺,一直看到12点多,还恋恋不舍,不愿离开。后来,有几个店老板认出他来了,嘀嘀咕咕地说:"那个白头发老头好像是鼎鼎大名的史树青老先生,前几天他还在中央电视台就从香港拍卖市场上买回三件圆明园铜生肖头一事接受访问。"

店老板这么一说,一下子就传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离开不行了,这才匆匆离开老山古玩市场。

史老在老山古玩市场的确为别墅捡了不少"漏"。回到别墅,他交待说:"你们把瓷器洗干净,下午我们召开鉴定会,你们可以自由参加。"

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下午,我和别墅的老总们围坐在史老的周围,看他如何鉴定老古董。史老边鉴定边介绍。他首先拿起一件民窑钧瓷豆青飘霞碟子。他一边看一边介绍道:"我原来认为它是高仿,经过一洗刷,再仔细观察,现在完全可以断定,它根本就不是后仿的,本来就是宋代河南生产的钧瓷,不多见,很珍贵。"放下这件瓷器,又拿起一件陶器,边看边介绍说:"这件是出土文物,它是战国时期的夹沙绳纹鱼骨三足鼎,红陶夹石英石,保存得这么完整,也很少见,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还不如这件完美。你们可以用个精制的玻璃罩罩起来,陈列在你们的大堂里展览。"放下这件又拿起一件,他仍然是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中,边看边介绍:"这也是出土文物,它是辽代的东西,名叫高足贴花三彩碗,少见少见。太美了,太宝贵了。你们得好好保存它。如果国家一旦需要的话,建议你们献给国家。"

责编亚军

猜你喜欢
文徵明老先生文物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文物的栖息之地
绿洲里的老先生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文物的逝去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文物超有料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