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象:千万不要忘记农民问题

2001-06-14 03:58
南风窗 2001年4期
关键词:体制农民改革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吴象同志最近在为即将出版的《回望家园》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千万不要忘记农民问题。

吴象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国以包产到户为发端的农村改革,使亿万农民掌握了自主权,成为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主体,得到了实惠,从而唤醒了他们对土地、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积极性空前高涨,短短几年就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惑全国上下而一直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

吴象认为,中国改革之所以从农村开始突破并取得成功,答案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亿万农民在计划经济僵化的旧体制下受害最深,改革的要求最强烈,最迫切,而广大农村恰恰是旧体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第二句话是:当时党中央总结了长时期左倾错误的教训,特别是“文革”10年浩劫遭受的挫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实行拨乱反正的方针,强调正视农村实际状况加快农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保护农民的物资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其集中的表现就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党中央、国务院连续5年发布的5个1号文件。这两方面的结合在全国造成了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改革浪潮,使威势显赫的人民公社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也为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吴象同时指出,轻视农民,忽视农村,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农村改革初起之时,农民包产到户的自发行动,曾遭到普遍的非议和指责,被视为“复辟资本主义”。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必须冲破重重阻力。改革的动力来自农民,来自农村,阻力则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体制、机制、思想观念、习惯势力。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党如何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从党的文件上看,对包产到户最初曾硬性规定“不许”,后来改为口气缓和的“不要”,再后变为有条件地开放,最后才变为完全开放,并帮助完善提高,大力推广,这一段曲折的变化,反映了党善于依据实践的检验克服认识上的局限,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农民自己的选择,从而保证了农村改革的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永远不应该忘记。

吴象提到,改革开放是社会转型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旧体制往往同时并存,互相交错,必然发生摩擦,引出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形成此进彼退、时消时长十分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且可能会出现失误、波动和徘徊,出现久攻不下的难点,有时改革引发的新问题比解决了的问题更多更深刻。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决不能因为某些成就、某些进展就认为农村形势大好,一切顺利。事实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尽管大部分地区和农民基本上温饱无虞,但要实现小康和富裕,差距还非常大。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山区尚未脱贫,近几年返贫现象相当突出,向贫穷作斗争仍然是艰巨的任务。这方面绝不能盲目乐观。

吴象分析说,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虽已突破但遗留问题还是很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虽已初步建立起框架,但远远没有完善,非市场因素的干扰随处可见。在痛苦的转型时期,农民仍然是最弱的群体。农民利益屡屡受到侵犯,减轻农民负担呼声甚高却收效甚微。前些年出现所谓“民工潮”,又引起不少人的忧虑,甚至指责,其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寻求出路,谋取较高的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免的现象,有助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对农村工业化,社会现代化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国企改革深化工人大量下岗,“民工潮”不那么突出了,但农民非农就业的难度更大了。不少地方提高农民收入的指标无法落实,只能是画饼充饥。有些地方更是官僚横行腐败猖獗,农民受压,申诉无门,几乎日有可闻,令人忧虑、不安。□

猜你喜欢
体制农民改革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创新(二)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