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最后的跨越

2001-06-14 03:58
南风窗 2001年4期
关键词:申奥多伦多国际奥委会

项 梓

“有9成把握”

北京申奥迎来“尖峰时刻”——从2月21日至24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由于这是国际奥委会7月13日最后投票前的唯一一次实地考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评估团每天上午听取北京奥申委在17个方面的陈述报告,下午则实地考察。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评估团对北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估团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维尔布鲁根指出,评估团对北京有4点深刻印象,即:奥申委工作班子达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平;投资120多亿美元用于环境改善项目,其中36亿已经花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非常利于安排比赛项目的构想,在奥林匹克公园等城里城外的一些地方,离奥运村都不过30分钟车程。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申奥”就是今年中国最大的政治。为此他们愿意竭尽所能。例如,当得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希望在评估北京申奥过程中集体乘坐大巴时,安徽安凯汽车公司用了两个多星期时间,24小时加班,组装了两辆考察大巴,在2月11日下午运抵北京。汽车元件大多从德国进口,车上的厕所是按照身材高大的人特别设计的,保证在有限空间里让人感到舒适。车厢后部设有一个约六七平方米的酒吧,汽车厂在测试车厢稳定性时曾经把装满酒的杯子放在茶几上,车在高速公路上走了几公里,滴水不洒。大巴驾驶舱有倒车监视器,所有操作都由电脑控制完成。厚度只有四五厘米的液晶电视可以让全车的人看到。车厢前舱还设有秘书台,电脑可以上网。这辆仅一个反光镜就价值9万多元、造价不菲、度身订做的豪华客车,不过是中国人申奥热忱的一个小小缩影。虽然1993年,在蒙特卡罗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上,北京痛失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但在需要人民参与时,他们的心依然和北京连在一起。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去年11月独立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4.9%的北京市民支持北京申奥,94%的北京市民希望成为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

这一次北京申奥,热情不减,但心态上远比上次平和。用申奥形象大使之一杨澜的话说,“不要有千钧系于一发的感觉,更没有必要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跟奥运联系起来。”

对北京申奥前景,国际奥委会执委、北京奥申委顾问何振梁2月12日在香港说,他本人认为“有9成把握”,理由是“经过上次申办,8年来中国在经济、体育等各个方面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达到了新的高峰”。上次从蒙特卡罗流泪而归的杨澜比较说:“1993年的时候,我们对外公关没有国际经验,有些方面还是根据国内的思路开展,没有悉尼的公关有效。不过8年过去了,中国更加开放,国际形象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次北京奥申委雇用了好几个很好的国际公关公司。我相信这一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去年12月,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中国体操选手刘璇轻声耳语:“祝北京好运!”也许,这就是今年即将离任的萨翁最后的“未了情”。

三国演义胜负莫测

现在距离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投票日期只剩下100多天时间,北京的对手有巴黎、大阪、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形势仍扑朔迷离。何振梁指出,北京“有把握”,并不等于一定会得到主办权,“申办就好像一个运动员在赛跑,有实力拿冠军,但还是要看最后谁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不少奥运问题专家认为,大阪和伊斯坦布尔已经没有希望取胜,只是旁观者。日本大阪的奥运村和主要体育场馆建在一个人工岛上,已引起环保人士的忧虑,这些设施在奥运会后还有多少利用价值也让人怀疑。加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的注意力都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和2005年将在爱知县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所以日本国内没有掀起支持大阪申奥的热潮。至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申办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相继失败后,这次被“照顾”进入候选市行列,由于缺乏组织国际大赛经验、没有在全国发动支持申奥运动、交通严重堵塞等不利因素,大部分土耳其人对申奥成功缺乏信心。

北京真正的对手是巴黎和多伦多。北京在财政拨款和民意支持方面远远领先,但在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上则比之逊色。巴黎是世界第一旅游城市,两年前还成功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其申奥重心是把著名历史古迹和现代大都市风格融为一体。考虑到法国是现代奥运始祖顾拜旦的故乡,又是欧盟重要成员国,必然会得到欧盟15国的投票支持。巴黎在国际体育组织领导人和各国运动员中的良好印象,也是一张王牌。多伦多的重点则放在呈五环图形赛区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上。该市表示,要奋斗到底,给人们一个“创奇迹的惊喜”,“只有到选举的那一天才能决定胜负”。多伦多除得到正在竞选下届国际奥委会主席、现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同胞庞德及其支持者的全力支持外,另一个重要的砝码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该公司是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买主,由于多伦多和北美各国处于同一时区,NBC当然倾向于多伦多。

“绿色奥运”理念

北京的硬件设施其实并不差。1993年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北京时,认为北京已经具备了举办奥运会所需的76%的场馆,只需新增7处体育设施。北京的问题主要是环保。去年12月21日,加拿大《环球邮报》发表题为《烟雾烟灰笼罩北京申办奥运》的文章,认为环境污染是北京申奥的最大挑战。文章说:“如果能够成功申办的话,北京可以关闭所有的工厂,也可能禁止所有的汽车上街。”这种公开指责对手的做法不仅大失风度,而且是对北京把申奥和改善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寻求治本之策的歪曲。北京改善环境当然和申奥有关,但并不光是为了奥运会搞一些短期行为,也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即使不申办奥运会,北京同样要治理环境。

北京此次申奥的重点正是环保,北京要以“绿色奥运”理念来规划奥运会场和整个城市。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透露:北京市为改善整体环境质量,1998年至2002年这5年间,环保总投入将达到476亿元;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按每年环保投入增加100个亿的比例,届时北京市为整治环境质量的投入共达1000亿元。

解振华说,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汽车、建筑扬尘及华北地区自然降尘。近年来北京市对此采取了几十项整治措施,截至目前,各主要污染物逐年大幅减少,2000年度已实现了“3级以上天气天数占85%、2级以上天气天数占45%"的空气质量目标。2008年前,北京空气质量一定能达到国际通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举办奥运会期间,恰逢北京最佳季节,届时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特殊标准“完全没有问题”。

了解北京存在困难

何振梁认为,北京申奥的最大困难是,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一方面,北京近些年发展很快,几乎一年一变化,如何让世人了解到这一点,给申办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奥委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盐湖城申奥丑闻曝光后,国际奥委会威信大减,6名国际奥委会官员被解职,另外4人主动辞职。国际奥委会不得不进行重要变革,其中有一条是,国际奥委会成员不能随便访问申办城市。这一举措对北京尤为不利。北京是一个文化丰厚的古都,其现代化建设又异常迅速,百闻不如一见,看了和不看大不一样。尤其在西方一些媒体的负面渲染下,让委员们亲自看到真实的北京,对矫正形象很有帮助。

国际奥委会还有两个变化对北京也是不利的。一是此次申办离上一次已经8年,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已经离职,未来半年多时间内还要增添和更换不少委员,而以前的委员中有的同情北京上次的失败,有的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一些投了悉尼票的委员当时坦诚地说:“如果北京继续申办,我们将支持北京。”老一辈委员中不少人持这种心态,但新委员的态度就说不准了。再一个,原定2001年在北京举办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进行申办投票。由于已经举办过的“大运会”相对简陋,北京很有把握高出一筹。现在决定“大运会”在投票之后举行,使北京少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北京,绝不敢掉以轻心。

奥运、政治与人权

与欧美相比,亚洲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次数明显偏少,至今只有两次,一次是在东京,另一次是在汉城。尽管亚洲的整体发展程度还比不上欧美先进国家,但发展势头很猛,完全有理由获得更多机会。和8年前相比,北京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况且还有长达7年多的时间可做准备,因此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纯技术性的因素还不足以让人对投票结果做出乐观推断。在非技术性因素方面,北京的阻力显而易见,这就是国际政治环境。在目前的5个申办国中,只有中国是非西方国家。尽管所有人都在呼吁体育要远离政治,而且国际奥委会已经重申,对申办奥运会城市的考察,只看能力,不谈政治;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要审查每个申办城市承办的能力,看哪个城市能给所有参加奥运会的人员——首先是运动员——提供最好的条件,并使奥运会得到最广泛的关注,不考虑政治问题;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凝聚和进一步传播奥运的注意力方面,无疑有着最大优势;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是,凡是重大的体育事件都难以摆脱政治的干扰,尤其是当某项重大决定就要出台的时候。

人们不应该忘记,北京与悉尼争夺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最后关头,英国人带头以人权为由反对北京,西方传媒几乎一边倒向悉尼。中国少数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问题,也一直是西方媒体的炒作热点。奥运百年盛会,人们普遍青睐雅典,结果却是亚特兰大胜出。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舆论倾向非洲大陆,谁知还是落入欧洲。最近,随着申办活动进入“决赛阶段”的关键时刻,一些国家的官员、人权组织和宗教团体明显提高了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声音,尤其是对“法轮功”团体中不满中国政府的言行大加利用。这些因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奥委会的最后决定,目前还无法预料,但政治因素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

北美一份华文媒体指出,“只谈能力,不谈政治”,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奥运申办城市考察工作的指引,似乎帮了北京一把,并且进一步反映出亲北京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渴望于离任前将夏季奥运会带到中国的心态,问题是指引本身亦带有政治味道,又怎能说服别人体育应该与政治分开?况且,国际奥委会加拿大籍副主席庞德,既是8年前反对中国主办的中坚分子之一,今天又全力支持多伦多争办,特别需要我们提防。还有一点,体坛有什么时候是干净的?某些人不正是讲一套做一套?“不谈政治”一句话,只能当作戏言,北京还是应该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好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指出,“客观地说,中国的人权状况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予以热心的关注和善意的督促都是应该的”,“我们认为,北京举办奥运会能够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促使北京以更加合作的态度听取和对待外界在人权问题上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社会。”“北京申办奥运并非只是少数几个政治领袖在那里操纵,而是中国人普遍支持的事业。如果国际社会真的愿意帮助中国改善人权,而不是为了谴责而谴责,为了反对而反对,那么,他们就应该认识到,中国绝大多数人希望举办奥运会的诉求,也是一种应该受到公正和公平对待的权利。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全民的参与和支持是一个基本的方向,也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更是奥林匹克精神得以生生不息以致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

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不久前说,北京申办奥运,就是推动人权发展的一个实践。北京提出申办奥运会,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对于“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刘敬民说,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痛心的事情。奥林匹克精神是对生命的赞美,而春节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事情,是对生命的蔑视。

谁都知道举办奥运会的好处,东京奥运会是日本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汉城奥运会赢利逾10亿美元,使当年韩国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带来多年经济景气。悉尼奥运会创造了65亿澳元收入和近12万个就业机会。对将要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奥运会的意义更加不同凡响。

奥运会对一个主办国的要求是全面的。开放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向呼吁建立在多样化、宽容、自主选择、平等参与基础上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我们相信,这些原则同样会在我们内部的公民权利建设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落实。这也是一种环境治理。从长远看,这种治理既是中国在21世纪提升国际形象的标志,也将是对那些习惯抓中国的“人权辫子”的西方国家的最好回应。中国终将实现,也必须实现这样的跨越。□

北京申奥大事记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1999年1月6日,中国奥委会审议并批准了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

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和原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

9月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申奥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2月1日,北京奥申委确定申办口号和会徽。申办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

2月2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有10个城市提出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它们是:北京、曼谷、伊斯坦布尔、吉隆坡、哈瓦那、开罗、大阪、巴黎、塞维利亚、多伦多。

6月19日,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50份《申请报告》,书面回答了国际奥委会所要求的6个方面的22个问题。

8月2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在瑞士洛桑举行,北京和巴黎、大阪、多伦多、伊斯坦布尔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其余5个城市落选。申奥进入“决赛”阶段。

2001年1月17日,大阪、多伦多、巴黎、北京和伊斯坦布尔5个候选城市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书面《申办奥运报告》。

2月21日至3月24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组织考察团,对5个候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该考察团将于5月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考察报告”。

确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将于2001年7月1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127人参加投票。

(本刊资料室)

猜你喜欢
申奥多伦多国际奥委会
感受多伦多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多伦多“波浪形”综合体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日本出现首起申奥标志侵权案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
2009版芭比娃娃
最后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