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韵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这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些家长虽然努力教孩子学着打拍子,但孩子却怎么也打不准节拍。于是,这些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缺少“音乐细胞”。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如果您仔细观察一下您的孩子,你定会从他那里发现一些节奏感极强的言语、歌声及行为;他玩娃娃家时,抱着娃娃踏着很有节奏的跑跳步和娃娃一起跳舞;跳累了就一边有节奏地摇着娃娃,一边唱着舒缓的摇篮曲和娃娃共同进入梦乡……从孩子的这些自发的言语、歌唱及行为中,我们可以确认:每个孩子都具有节奏感。对于孩子来说,通过游戏形式、即兴的动作及奏乐等活动更能挖掘孩子潜在的音乐节奏能力,提高音乐素质。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引导孩子用耳倾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孩子的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必须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机会。孩子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孩子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走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还有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每当孩子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会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孩子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这种节奏的兴趣就更浓了。
运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孩子在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做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身体动作。
1.自由节奏。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3~4岁幼儿,即指让孩子自由地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节奏来做动作,家长只需在孩子的动作完全不能与音乐相协调时给予指导,必要时可以轻轻地握着他的手运动,让他被动地感受几次,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合拍动作。
2.均匀节奏。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4~5岁幼儿,即指幼儿按家长的要求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用动作表现均匀进行的节奏。动作的速度宜控制在每分钟60次左右。
3.歌曲、乐曲本身的节奏。歌曲、乐曲本身的节奏,比以前几种都要复杂一些,所以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5~6岁幼儿,并且家长应选用节奏较简单的音乐。
4.节奏动作表演。这种活动一般适用于6岁或6岁以上幼儿,即指幼儿所做动作,一方面要反映出歌曲本身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歌词内容。由于这种动作表演比较难,刚开始做时可放慢速度,熟练之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运用视觉感知节奏
视觉的参与有时也会有助于节奏的感知。运用视觉的方法可以有:1.看图形做动作。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图形中的大小或颜色用拍手或其它动作表现节奏的强弱变化。
见例1:
2.听节奏画节奏。最初,家长可当着孩子的面,将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用长短不同的横线画在纸上,然后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看着纸上的线条边唱边画;最后让孩子自己边唱边画。鼓励孩子自选歌曲,自己画出其中的节奏。见例2:
用“乐器”敲打节奏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自制一些“打击乐器”(如,家里的碗、筷、碟;在玻璃瓶里倒入多少不等的水;在可乐罐里放入一些砂粒或米粒等)。开始可让孩子拿着各种“乐器”敲打着玩,让孩子发现各种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音响;接着再引导孩子去认识和掌握各种“乐器”的性能和音色,让孩子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探索奇妙的音色和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孩子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尝试着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节奏,从中获得配乐成功的喜悦。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对提高幼儿的节奏能力很重要。
引导孩子创作节奏
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但要加强孩子的节奏感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思维,引导孩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让孩子用相同的歌词唱出不同节奏的多首“新创歌曲”等。
为孩子节奏感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除上述做法外,还有其它的许多方法。只要家长肯动脑筋,让孩子在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发现节奏、感受节奏、表现节奏,就一定能增强孩子的音乐节奏感,提高音乐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