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华
有些孩子拒绝自己睡一张床,有些孩子不愿意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有些孩子不敢一个人有家单独待几分钟……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害怕,他们可能害怕各种各样的东西或事物,成人觉得不可理解,常常会因此而责备孩子,但这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面对独处时的恐惧。下面有一些方法也许对父母有帮助。
要对孩子害怕独处表示理解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可能会害怕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态,先对其表达一种理解和接受的态度,鼓励孩子把这种害怕、恐惧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父母不问缘由,直接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胆小,对改变现状毫无帮助。有一个小学生因害怕羽毛而不敢独处,被父母带进心理咨询室,经了解,最早是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发现过一两次他害怕羽毛,后来父母一见到羽毛就先紧张起来,敏感的孩子认为自己合适的反应“应该”是害怕。时间长了,这种强化产生的后果就是孩子真的害怕羽毛了,并因此而不敢独处和单独外出。
父母也可以用一些例子让孩子知道:害怕某种东西是很常见的,也是可以克服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小时候在你这么大时,也非常害怕一个人在家,总是怕床下有老鼠窜出来咬我。后来有一天爷爷奶奶把床搬开让我看有没有老鼠,我仔细检查了,发现根本没有老鼠,就放心了,敢一个人在家了。”孩子觉得父母很理解他,而且父母的话也鼓励了孩子——“爸爸妈妈以前也不敢一个人在家,但他们后来敢了,也许我也可以做到。”
了解孩子为什么怕独处
孩子害怕独处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父母可以通过耐心而有技巧的询问,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怕有形的东西还是无形的,怕现实中的还是怕虚幻中的。是父母随口用来吓唬孩子引起的,还是受电视或事件的影响。
如果孩子说不清楚,可以让孩子通过图画等表现出来。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的涂鸦作品,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有时会通过投射的方法,把自己的恐惧在画中表现,通过对话父母也能了解孩子害怕的到底是什么。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突然不肯一个人睡觉了。如果一定要他一个人睡在床上,他会用被子把头蒙得紧紧的,很害怕的样子。敏感度较高的妈妈就是通过他的画,了解到他害怕的是“毛病”——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小朋友能好好睡午觉,就告诉孩子们:“如果有小朋友不睡觉,毛病就会找他玩。”这个小朋友就误以为“毛病”是个很可怕的怪物——他的画上就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妖怪。了解这一点后,父母和老师就反复向他说明毛病是什么,很快这个孩子就能安心地在自己床上睡觉了。
通过观察孩子与小伙伴们“扮家家”游戏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孩子设计的游戏情节就是他自己眼中世界的反映,能反映出孩子自己的想法。
孩子一旦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害怕什么或知道了自己怕什么,他的恐惧感就会减轻——未知的恐惧有时比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更让人害怕。父母鼓励孩子勇敢是必要的,同时针对孩子的具体原因采取措施会更有效。如果孩子害怕床底下藏着怪物,父母可以在出门前,“装模作样”地在房间里的床下把孩子害怕的东西“捉”出来。也可以全家人一起演“怪物戏”,父母可以身披床单、头戴面具扮演怪物,让孩子尽情地与“怪物”打斗,这样表演几次后,孩子可能会主动要求演怪物,对怪物的恐惧也就被兴趣盎然的游戏“赶”走了。
也有的孩子并不是害怕什么而不敢独处,可能是出于其它一些原因:对父母的过于依恋、不知道如何打发独处的时间等,只要找到原因,父母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找出相应的策略。
父母不要过分渲染某些事物的可怕
有时父母无意中的举动会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父母无意中表现出的对某种事物的恐惧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如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怎么也不肯自己一个人单独在一间房间睡觉,父母怎么劝说都无效。领到我这里,我和她玩起了扮家家游戏,我扮演一个人在家的小朋友,她扮演妈妈。临“出门”前,演妈妈的她叮嘱我:“你别怕噢,房间里没有蟑螂。”我装出神情紧张的样子:“啊,我看到了一只!”结果她神色大变,“妈妈”一下子跳到我这个“宝宝”怀中。我就此问下去,才知道她就是因为怕蟑螂才不敢一个人独处的。而她之所以会怕蟑螂,就是因为有一次她妈妈见到一只蟑螂吓得惊叫着从屋里窜出来,妈妈那恐惧的神情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从此就特别怕蟑螂。于是我给她的父母提了三个建议:一是妈妈自己得首先克服对蟑螂的恐惧感,不要轻易表现出大惊小怪,免得误导孩子。妈妈也应该由此吸取教训:不光是在蟑螂面前,可能在其他事物面前都尽量保持镇静;二是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前消灭蟑螂,让孩子知道这种虫子虽然很让人讨厌,但并不可怕,人完全有力量消灭它。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查阅图书,找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蟑螂的资料,用有趣的故事形式告诉孩子:蟑螂有多少种类,其生活习性是什么,对人的危害主要是什么等,把孩子的恐惧转移到对知识的兴趣上;三是可以买仿真爬虫玩具,尤其是样子比较像蟑螂那种玩具。孩子会怕真的蟑螂,但可能会喜欢假的“蟑螂”。在形态上熟悉蟑螂玩具会帮助孩子心理上接受真的蟑螂。
克服独处恐惧的小技巧
还有一些克服独处恐惧的小技巧,年轻父母不妨也教给孩子:
●抱一只心爱的柔软玩具在怀中,柔软和拥抱会让孩子有安定感。有时孩子常常抱的小棉被、小毯子等都能起到让孩子安心、安定的作用。
●开着电视、音响或收音机。声音有时会像朋友一样陪伴孩子,给孩子壮胆。孩子爱听的音乐、故事等都会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在需要时打电话。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准备一些电话号码在电话机旁,其中包括火警、警署电话和孩子在需要时可找到帮助他的人的电话,还包括他自己的好朋友的电话。给好朋友打电话,亲切的交谈会让孩子转移注意力,也会给孩子以鼓励。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对学龄前甚至刚到学龄的孩子来说,让其长时间独处是不安全的。他们年龄太小,可能会碰到有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有可能遭遇成人想象不到的危险。至于什么年龄的孩子才可以被独自留在家中,这要根据家庭的情况及孩子的情况具体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