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口
概述
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H·S·马克沁研制的。1883年马克沁在1866式温彻斯特步枪基础上,首次改制成利用火药燃气完成射击循环的自动武器,这是枪械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884年他运用这一原理造出了第一挺重机枪。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口径11.43mm,使用M71式11.43mm黑火药枪弹,曲肘式闭锁机构,帆布式弹带供弹(容弹量333发),水冷式枪管,全枪质量27.2kg,理论射速600发/分,初速366m/s。1893年英军在罗得西亚战场首次使用,充分显示出它对集团生动目标的杀伤与压制作用,随后各国竞相仿制、改进,并大量装备部队,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动原理(图1)
马克沁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机的纵向运动由曲柄连杆机构操纵。击发后,在膛内火药燃气压力和枪口助退器的共同作用下,枪管、枪机组件等一起后坐一自由行程后,机柄(加速凸轮)与安装在机匣上的滚轮相遇,使曲柄顺时针方向回转,与此同时复进簧被拉伸,连杆带着机头加速后坐而开锁。枪管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复进,曲柄则继续回转,使机头继续后坐,当机柄短臂下方的曲面与滚轮接触时,又使枪管加速复进。机头后坐到位后,复进簧力使曲柄反向回转,连杆推动机头复进到位而闭锁。闭锁时,曲柄连杆近于“死点”位置(曲柄向上倾斜一很小的角度,与枪管轴线成2°),这就从机构上限制了曲柄连杆不能向上运动,可保证在膛压作用下不能自行开锁。其优点是闭锁很平稳,当枪机复进到最前方位置时的速度为零,不会撞击枪管,且闭锁对称,射击精度很好;但缺点是闭锁刚度小,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笨重等。现已不采用。
主要机构
复进机
复进机的主要零件是复进簧。在枪管后坐式武器中,一般都应用枪管复进簧和枪机复进簧两根复进簧,马克沁机枪只采用了一根可调整的复进簧(可以调整其簧力、枪管和闭锁机构等活动系统的工作),但要求复进簧有很大的簧力,否则会出现复进不到位的现象。
击发与发射机构
马克沁重机枪的击发与发射机构(图2)由扳机、扳机连杆、阻铁、击针、击针簧、回针杠杆等组成。后坐开始时,拨机跟主心下降,下压回针杠杆的长臂,回针杠杆的短臂端即拨动击针后退,同时阻铁齿卡入回针杠杆的齿槽内。闭锁后,拨机向上回转而顶起不闭锁保险,击针即脱离不闭锁保险,可向前移动(扣扳机即可击发)。当用手压下扳机时,扳机连杆向后拉动阻铁,阻铁拨动回针杠杆,使之逆时针回转,解脱击针,在击针簧的作用下,击针打击膛内枪弹底火而击发。当松开扳机后,扳机连杆向前移动,阻铁在其簧力的作用下,顺时针回转,推动回针杠杆,使击针缩入枪机内,并压缩击针簧,同时阻铁齿卡入回针杠杆的齿槽内而成待发。
抽壳与抛壳机构
该枪的抽壳与抛壳机构与众不同(图3),其原理与我国的14.5mm高射机枪类似。枪机后坐时,取弹钩抱住弹带中的1发枪弹,并从弹带中抽出,拉向后方的同时从弹膛中抽出弹壳;枪机后坐到位时,取弹钩在压机簧作用下下降,使枪弹对准弹膛,而弹壳对准抛壳筒。枪机复进到位时,枪弹进入弹膛,弹壳进入抛壳筒,同时,取弹钩上升,嵌入1发新弹,此时弹壳退出取弹钩,被顶出抛壳筒。
供弹机构
该枪采用帆布弹带供弹,传动弹带的主动件是枪管,在复进时带动拨弹滑板驱动弹带拨弹(图4),供弹过程经过两步:一是枪弹与弹带一起移入受弹器;二是从弹带中抽出枪弹,并转移到推弹入膛的位置。这一供弹结构的优点是工作平稳,但缺点是枪管带动弹带且与枪机无运动联系,而枪管速度变化迟缓,当枪机推弹入膛时,可能由于枪弹不到位而发生卡弹现象。因此,需采用附加装置保证枪管与枪机的协调而造成结构复杂。
冷却方式
在枪管外部套有散热筒,筒内装水进行冷却,质量大、笨重,需贮备水,且水变成蒸气时易暴露机枪位置,当缺水或散热筒被弹头或破片打破时,便不能正常冷却;冬季还需防水冻结(加甘油和酒精等);故现很少使用。
枪架
它有一个长约1448mm、高约1067mm的特殊枪架,枪架底座前端两个脚能钩挂在墙顶或半墙,固定在套筒上的机枪能根据需要随中心杆上下滑动,以使机枪升高(增强对开阔地区的火力)。在中心杆后端的圆形金属杆上有一个简单的三角形驻锄;如果需要,可在圆管上钻两个孔,以便用螺钉固紧后脚;标准的架座基本是炮架型,其轮子直径为1.06m,虽然又大又笨重,但其技术性能却很高。为了减轻质量,以后又改进成在长457mm的轮轴上装两个直径为559mm的轮子,以便于枪的短途转移。
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使得机枪对各零件尺寸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在工作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所以对各机构必须非常认真、仔细的保养,另外,马克沁机枪也非常笨重。但不可否认,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并带动了自动步枪、冲锋枪、自动手枪,乃至机关炮、航空高炮等所有自动武器的迅猛发展。◆
(编辑/魏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