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码

2001-06-13 21:19文/刘上洋
全国新书目 2001年3期
关键词:大家族陈寅恪湖南

文/刘上洋

谁也无法想象,赣西北幕阜山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竟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义宁陈氏”,又称陈寅恪家族。陈寅恪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翻开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陈寅恪家族乃名倾天下的江州“义门陈”后裔,江州“义门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家庭文化景观。史载:江州“义门陈”自唐至宋,历时320年,聚族3900余口,并未分异,有田庄300余处,13世同堂,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共槽而食,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乃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他领导的湖南新政真正赋予戊戌变法以实际意义,充满生机的湖南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中国最富有生机的省份。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这位“受天下之谤,尤享天下之名”的著名维新人士,被“革职永不叙用”。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清末进士,曾授吏部主事,但他淡于名利,未尝一日为官,时有“维新四公子”之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息影庐山,作诗赋文,成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初诗坛泰斗。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鲁迅同为北京政府教育部同事,且交谊甚厚,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极受齐老推崇。他把画、诗词、书法、篆刻熔于一炉,四美相得益彰,为画坛所倾。可惜年仅48岁便英年早逝。

《陈寅恪家世》一书,真实、立体,充满思辨而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

作者立意高远,在此书创作的过程中,将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兴衰与中国百年历史沧桑紧密关联。在这种紧密的关联中挖掘出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精髓所在:陈寅恪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于他们有着中国人的正气与骨气,有着一脉相承的坚贞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加上各自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本书展示的画面何其悲壮: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入京会试时,遥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冲天大火,义愤填膺,击案痛哭。于是,他毅然放弃科场进取,投身军旅,以身许国。任湖南巡抚时,领导了轰轰烈烈旨在富国强兵的湖南新政。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虽未为官,但积极投身维新,前往湖南擘划新政。戊戌失败后,与父亲同遭罢黜。日军进攻上海闸北时,他身在庐山,心系战场,每日读所订《航空沪报》。一日深夜,他梦中大呼:“杀日本人!”全家老小为之震惊。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陈三立年已85岁高龄。在北平一片混乱,人心惶惶,四处逃散之际,陈三立忿然地说:“我决不逃难!”从此忧心如焚,一病不起。在重病时,一日他听见有人议论国事说:“我们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终难免要被日本人征服……”陈三立听后,愤然坐起,怒声斥责:“呸!中国人难道连狗彘都不如?岂肯贴然俯首,任人宰割?”此后,绝食五日,忧国而死!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一代画坛巨擘,他关心民众疾苦,所作《北京风俗图》34幅,写尽人间炎凉世态……

陈寅恪学贯中西,享誉中外,但他不恋当洋教授的舒适与风光,毅然归来报效祖国……

爱国是这个家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

从文化的独特视角破译孕育陈氏文化型大家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本书的独创和可贵之处。

猜你喜欢
大家族陈寅恪湖南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一生师友
单词分分类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企鹅大家族
风骨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企鹅大家族
大家族de兔子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