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庆格 杭盖巴特尔 那顺达赖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的医学,它是以整体观念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辩证施治的方法治疗疾病,融自然界与人体为一体,用纯天然药物和一些器械疗法来防病治病的传统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内,蒙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蒙医学的形成吸收了古代印度医、中医和藏医学的一些内容并与本民族医学相结合,与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活习俗等相适应。蒙医将人与自然、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有机地相结合,辩证地看待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它认为,人体是健康生理状态下的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与七精(食物的精华、血、肉、脂肪、骨、髓、精)以及三秽(大便、小便、汗液)等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外邪如风、寒、暑、湿、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后,三根紊乱、七精受损、三秽不畅就会形成疾病。与此同时,和三根相对应的还有五行学理论,如地、水、火、风、空等。这是用自然界存在的有形与无形的物来形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过程。除此之外,也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理论,这主要应用在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应用药物等方面。用这有形的五行来解释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主治等。其它还有阴阳学说、虚实学说、寒热学说等。总之在蒙医看来,世间疾病无所不在、数不胜数,但是最终可归结为寒、热两种疾病。蒙医学的独特就在这里。
蒙医理论独特、用药更独特,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不仅应用生药同时以很小的剂量治疗疾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如:一剂药按1.5—3克的口服量,早、午、晚三次给药方法计算,一天成人量4.5—9克;若加早、午、晚引子(量1.5—3克),一天的最高用量是9—18克。由于剂量小所以服用时比中药方便,只要用少量温开水就可以服一剂药。剂量小也避免了药物资源的浪费。同时剂量小自然价格便宜,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蒙医用药的又一大特点是择时用药和系列用药。蒙医给药一般在早、午、晚三个时辰,且将这三个时辰分别看作早为“赫依”的时间,午为“希拉”的时间,晚为“巴达干”的时间;“赫依”为偏凉、“希拉”为偏热、“巴达干”为偏寒。根据这三个时辰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用三种不同的药,如早可以用偏热的药,午用偏凉的药,晚用偏温的药。这三种药就是在这个治疗过程中的系列药。
诊病投药过程,就是将自然、人体、疾病、药物四者的对立统一有规律地协调起来的过程。疾病进入体内,人体发生生理、病理变化,脏器及内环境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体内形成的病不是单一的,是累及多器官,甚至是多系统以至于全身性的综合性疾患。因此,蒙医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也采取综合诊治的方法。这就相应的出现了蒙医的系列用药方法。如患胆囊炎且又因肾寒引起月经不调腹痛带下的病人,很明显是上热下寒的疾患,蒙医治疗此病就采取系列用药的方法。早可以用偏热的苏格木勒七味丸温肾祛寒,午可用偏凉的苏斯十二味散消炎利胆,晚用偏中性的萨丽嘎日迪,以此调和肝肾而达到整体调整综合治疗的目的。用外部环境、时间、药物、性味功能来综合调整人体的疾患,这样热药引不起肝火旺盛、凉药又不导致肾寒加重,中庸调和,人体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达到平衡,病邪已祛。
蒙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以上提到的系列用药方法用于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激素替代疗法,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食道癌早期、胃癌、胰头癌、小肺泡癌,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肾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乙型肝炎,视网膜色素变性、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蒙医药不仅受到广大蒙古族和其它各族同胞的欢迎,就连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不少服用蒙药的患者。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蒙医药学,以三元理论、七律学说、脏腑理论、寒热理论、六基证学说、滋补理论、以震治震学说为主要理论体系,以传统蒙医疗术(马奶酒疗法、放血疗法、脑震荡疗法、色布斯疗法和正骨术疗法)为医疗手段,采用的药材有4000余种,方剂达2000余个。
目前蒙医药机构初具规模,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有旗县级以上蒙医院32所,蒙医研究所3所,中蒙医院24所。蒙医药专业队伍日益壮大,有蒙医药人员4777人。同时蒙医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1993年开始招收蒙医药硕士研究生。蒙医药科研进一步深化,目前蒙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已由过去主要以整理、编译古典医著研究转向到临床药物研究及蒙药新药开发的重点上。在临床研究中,对血液病、肝病和心脑血管病效果明显。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蒙药新药开发又被列为重点,相信它能不断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责编:李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