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家长应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受日光浴、水浴和空气浴等“三浴”。这三浴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新的教育理念在传统“三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音乐浴”,认为儿童早期接受“音乐浴”,可为大脑提供无法估量的营养资源。
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右脑主管记忆、情绪、联想、形象、创意,能感知时间、空间,把握大局,能否将右脑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使用关乎到孩子未来的成败得失。而音乐,是刺激右脑最有效的方式。在婴幼儿(包括胎儿)时期接受音乐浴,能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孩子将来具备非凡的聪明才智和优雅的精神气质,为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台湾著名音乐教育家陈功雄博士认为,实施音乐浴的婴儿有八大特征:
●总是笑眯眯;
●晚上不哭闹;
●喜欢亲近人;
●提早会说话(有的八九个月就会背唐诗);
●脸蛋清秀可爱;
●眼神聪慧明亮;
●左右脑发育均衡,双手万能;
●长大后30(即IQ智商、EQ情商及CQ创造力)高。
鉴于此,陈博士把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音乐教育称为全脑教育、全能教育、全人生教育。
在让孩子沐浴“音乐浴”时,家长必须注意给孩子选择一流的音乐作品,最好是世界名曲,千万不要让他们听什么四大天王之类的歌曲。因为人的大脑是先入为主的,即首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占主导,如果不让一流作品首先进入大脑,以后孩子就很难产生一流的审美情趣、一流的情感和水平。
音乐浴可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学阶段。在这期间,家长每天应为孩子播放两三个小时的音乐。科学家认为:人在清醒时,音乐有助于开发右脑;而人睡着后,音乐还可活化右脑。需要注意的是,为孩子播放音乐时,音量应轻柔,比我们成人听起来适中的程度还要小一点,因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程度比成人要高得多。
下面是一些推荐曲目:
海顿:《小夜曲》,《时钟交响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舒曼:《梦幻曲》;
门德尔松:《春之歌》;
肖邦:《降E大调夜曲》;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
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月光奏鸣曲》(钢琴);
舒伯特:《圣母颂》、《小夜曲》;
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天鹅湖组曲》、《如歌的行板》:
勃拉姆斯:《摇篮曲》。
有家长可能会问,以上推荐曲目中为何没有中国民族乐曲和佛教音乐。我认为,民族乐曲和佛曲的确博大精深,不乏优秀作品,但由于它们采用的是官,商、角,徽、羽五音制,缺乏十二个半音(包括4、7),这样,在婴幼儿的右脑接受上述音乐时,其共鸣共振的效果会弱一些。故在婴幼儿(包括胎儿)时期,中国民乐及佛曲不宜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