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梅铎,传媒将会怎样

2001-04-29 00:44:03
海外星云 2001年11期

梅铎(又译默多克),全世界响当当的传媒巨子,万众瞩目的传奇人物,姑且不论他手中握有多少电视台、多少国际知名报纸、多少广播公司、多少出版社,单就他的媒体帝国可以覆盖全球2/3的人口来说,就足以令任何商业和科技领域相形见绌。

也因此,他的一举一动都给人以牵一发而动全局之感,从婚姻大事、谁来接班、患了前列腺癌,乃至刚刚过完的70岁生日,似乎稍有差池,就可改变传媒帝国的走向。

假如没有了这位传媒之王,全球2/3的人读报、看电视看到的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假如没有了梅铎,他的传媒帝国进军各大洲、染指网络的扩张梦想也许仅仅是个梦想;

假如没有了梅铎,庞大的家族事业、错综复杂的争权夺利也许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上演一出帝国衰落记;

假如……

于是,梅铎在3月11日的寿辰上放出豪言:“我的前半生大多被荒废。按照我的个人估算,我的生命大概还剩下17.5万个小时,当然这还包括睡觉、和家人在一起及参加一些无聊会议的时间,我必须抓紧每分每秒,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精心打造媒体帝国

从澳大利亚起步

梅铎现在居住在纽约曼哈顿,但出生地却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那里是他事业起步的地方。1953年,年仅22岁的梅铎继承父亲在AdelaideNews的控股权,这是他传媒事业的开始。虽然那只是一份小报,但梅铎却把它办得有声有色。第二年,翅膀稍硬的他便收购澳大利亚的新闻有限公司(新闻集团的前身),当时该公司旗下只有一家报纸《新闻报》,是南澳大利亚州第二大日报。此后,梅铎通过收购把澳大利亚各州府的多家报纸收罗网下,使新闻公司茁壮成长。他还于1964年出版了《澳大利亚人报》,这是澳大利亚第一份全国性日报,至此,梅铎已成为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传媒名人。

连串大手笔狂扫英伦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羽翼丰满的梅铎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英国便是他进军世界传媒的第一站。这位在英国不知名的“澳大利亚年轻人”登陆后,迅即在英国报业界刮过一股并购旋风,把多年来积压的沉闷一扫而光。

梅铎首要的目标,就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大众化的报纸之一——《世界新闻报》。为了取得这家报纸的控股权,梅铎可谓是机关算尽。当时最先提出收购的是被该报总裁卡尔视为“强盗”的英国传媒巨头马克斯韦尔,他不断出高价誓要夺得《世界新闻报》。就在那时,梅铎像骑士般出现在疲于应战的卡尔面前,他提出由他与卡尔的侄子克利弗成为联合董事长,共同抵御马克斯韦尔,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卡尔的同意。但这只不过是梅铎所设的陷阱而已,交易完成后,梅铎拥有《世界新闻报》40%的股权,此时他原形毕露,要求做惟一的董事长,并趁机收购卡尔家族另一成员手中的股份,使自己手中股权上升到49%,卡尔大呼上当之时却大势已去。梅铎成为这一战役的大赢家,从此拥有进军世界报业的桥头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梅铎接连收购《太阳报》、《泰晤士报》和它的姊妹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报业帝国。

扩张美国版图

20世纪80年代,梅铎抛弃了高债务战略,转向更保守的管理方式,但兼并、收购的步伐并没因此减缓,触角开始伸向媒体高度发达的美国。

梅铎1985年取得了美国公民权,决心在那里创建电视传媒王国。他建立的电视网络公司——福克斯公司,对美国电视传媒传统三强ABC、NBC和CBS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后,纽约的WNYW、音乐频道、《纽约时报》,洛杉矶的KTTV、11频道和两家有线体育台统统被囊括旗下。

2000年8月14日,梅铎的新闻集团还宣布出资53.5亿美元煿郝蛴10家电视台的美国产业集团Chris-Craft,创下在美国数个城市同时拥有两家电视台的纪录。新闻集团在美国已控制了福克斯电视网和22家电视台,在这个媒体林立的国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

但进入21世纪后,梅铎在美国的扩张却遇到诸多的不顺。就在今年2月份,梅铎即将收购美国休斯电子公司属下直接电视公司的消息已是满天飞,一个世界级的卫星电视巨无霸似乎呼之欲出。但天有不测风云,谈判因休斯电子公司董事长迈克尔·史密斯不同意而陷入僵局,梅铎本想以此项交易作为自己70大寿最珍贵的礼物,可惜未能如愿。梅铎紧接着又把目标投向美国另一家卫星公司——“回响之星”,只可惜“回响之星”的总裁埃根一直是梅铎的死对头,他们最终是否能坐下来谈判还是个未知数。

“流血”亚洲只为圈地

除了在欧美布下天罗地网外,梅铎对亚洲也早有野心。自从1993年从“小超人”李泽楷手中购得香港卫星电视以来,他就一直在亚洲开疆拓土,梦想着有朝一日建立一个跨越东西方的传媒帝国。

如今,“香港卫视”已投入约10亿美元巨资,从当初主要以英文为主的5个频道,扩展到今天的27个频道。去年年初,梅铎宣布与“香港电讯”合作,利用“香港电讯”在宽频科技、互动电视及互联网的优势,配合卫视丰富的节目资源,建立一家实力强大的综合多媒体公司,在香港甚至全亚洲提供宽频服务。本来这是个天衣无缝的合作,但眼看收购在即,半路却杀出了“小超人”李泽楷,从而掀起一场“香港电讯”争夺战。但梅铎最终敌不过“小超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香港电讯”落入他人之手。

除此之外,梅铎还斥巨资进军中国和印度的互联网业。新闻集团下属有一个数字投资公司,专做风险投资,在中国投资了21CN.com、netease.com、renren.com、Chinabyte.com等著名网站,但所有这些投资目前都看不到任何盈利,如今梅铎在亚洲的亏损高达5亿美元。外界把梅铎在亚洲的失败归咎于他的天真和时运不济,但梅铎却不以为然,他自认在亚洲的“流血”是为了圈地,只要努力付出,盈利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边骂边赶网络潮流

梅铎曾是国际互联网最大的批评者之一,声称“互联网毁掉的产业比它创造的产业要多得多”,指责互联网企业在股市中的水分太大。然而,互联网上的无限商机最终也促使其传媒帝国向互联网时代过渡。梅铎曾宣布,他旗下的新闻集团将“一劳永逸”地转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

目前,新闻集团正紧锣密鼓与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诺基亚磋商合作大计,包括通过手机上网收看电视节目。梅铎和诺基亚如果真能合作,相信可以抗衡合并后的美国在线及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是看中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用网上服务。梅铎也看到这方面的发展趋势,他的集团在卫星电视方面,拥有全球性的网络,提供娱乐和资讯,以无线方式进入家庭。但他也认为,消费者希望使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的设备来进入互联网。诺基亚在这方面的技术堪称大哥大,如果这两个集团合作,应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梅铎的“中国情结”

多年来,梅铎南征北伐,实现了在全球构建媒体王国的梦想,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至今还没放下宝刀。据说他晚年人生的目标之一,便是真正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有人认为,当68岁的梅铎与中国女子邓文迪牵手的那一刻,就意味他开始中国市场的进入。邓文迪出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她与美国一位运动服制造商结过婚,曾任梅铎新闻公司香港卫视业务开发副总裁。梅铎自与邓文迪交往后变成了一个“悠闲松弛”的人,以前他经常打着领带、西装革履,现在他却穿着黑色马球衬衫和休闲裤。

娶一位中国太太,也许就是梅铎“中国情结”最深刻、最生动的表征。但梅铎与中国结缘最确切的时间,应该追溯到1985年。这一年,梅铎的新闻集团将20世纪福克斯的50多部电影赠予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这些影片包括《音乐之声》、《巴顿将军》等,曾一度使很多中国人疯狂着迷,他们都记住了好莱坞的这家电影公司,却不知道它背后真正的老板原来就是梅铎。而梅铎真正进入亚洲乃至中国市场,却是以1993年新闻集团收购李泽楷的“香港卫星电视”为标志。1995年和1999年,新闻集团下属的伦敦《泰晤士报》,先后两次赞助了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行的大型中国文物展;1996年,新闻集团旗下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了邓榕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的英文版。而当梅铎将英国的BBC新闻从他的卫星电视节目中抽走,并中止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的传记合同时,其意义远比赞助文物展要大得多。当外界质疑梅铎的行为时,他的回答是:“我们准备在中国扎根啊!”

是的,梅铎真的要在中国扎根,目前北京正在积极申办2008年奥运会,梅铎一再声言支持中国申办奥运,并希望中国申请奥运成功。看来,梅铎这个中国女婿还不空负其名。

三次婚姻与接班人

梅铎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帕特,但这段婚姻极为短暂。1967年,梅铎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的19岁的安娜结婚,育有两男一女。但由于梅铎太热衷于工作,他与安娜的婚姻再次触礁。1999年6月,68岁的梅铎再度结婚,他的新娘是32岁的中国女子邓文迪。这对老夫少妻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

虽然梅铎雄心勃勃,永不言老,但他毕竟已70了,加上去年初患上了初期的前列腺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谁将成为他接班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女儿伊丽莎白今年32岁,是新闻集团占有40%股份的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节目总监。长子拉克伦28岁任集团驻澳分公司总裁,次子詹姆斯27岁,是新闻集团美国数字出版公司的总裁。伊丽莎白曾一度被认为是梅铎的接班人,拉克伦的地位近来急速上升,双方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梅铎曾表示,他的3名子女必须“显示出一些本领来”,才能接替自己的职务。至于现任妻子邓文迪如果有了孩子,梅铎表示也必须按“规矩”,等到孩子30岁之后才可继承家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