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史前文明的遗世之作(中)

2001-04-29 13:56:06李建敏
飞碟探索 2001年6期
关键词:洞壁龙游石窟

●李建敏

另一种思路

笔者沿考察顺序,走近1号洞口:洞口呈长方形,约为20平方米,从洞口垂直下探深达30余米,另有5米~8米淤积物未做清除,共约40余米深。在洞口左侧是呈现波浪形的缓坡道,每个波浪间距1米~2米不等。该坡道宽1米左右,呈旋转型直达洞底。旅游公司为方便人行走,在每一坡道上另加垫了碎石砌成台阶,外加护栏。站在坡道入口向下探视,见1号洞口有一鱼尾状巨石柱倒立于洞内,鱼尾状柱与拱形洞顶呈45°的夹角。石柱与洞壁均为50厘米长、5厘米宽的平行状直弧痕布满,石柱面向洞口的一面呈正剖面,另一端为菱形锐角状。在洞底有长方形石池。在每一石壁转弯处,其角度工整。但洞壁与壁上下均有凹凸不平的石突,显示着开凿者对壁面的工整并不特别在意。在1号洞壁的正墙与拱顶下方02厘米处,有一幅长200厘米、宽50厘米的壁画。画面前半部分上方是飞奔的野马,中间为始祖鸟,下后方是鱼眼,在头顶,鱼嘴在下鳄处,上、下鳄不对称的具有远古鱼类特征的鱼图;马、鸟呈上下并列排列,之后是一楔形图与鱼图并列排列。再之后是一只奔跑的怪兽:有一尖形狼耳,海豹一样的头,吐出的舌头呈平行状伸向前方,水獭形的躯体,猎犬样的四肢,有一条恐龙一样的尾巴,在证明它未知的身世与种属。但从它的体形看有着机警、矫健、迅猛和极强的适应性,它的身体比例和恐龙样尾巴说明它可水、陆两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犬齿类动物。与1号洞不同的2号洞壁上有着纵贯石壁的巨大楔刻符号,由于石壁之下尚有8米淤土未清除,这面石壁共有几个楔刻符号组成还不确定,所以“征服”一说很难自圆其说。但从楔刻的造型看,比甲骨文的笔划还要拙劲、粗猛,更与春秋时的流畅竹简刀法相去甚远,但从“N”、“>”、“<”的笔画来看有腓尼基文字符号和古代印加人“V”、“┓”等文字符号的特征。据说世界上的所有字母顺序表都来自于腓尼基的22个符号字母顺序表,也就是说,今天的表音文字中的希腊文是腓尼基文字的变体。从文字语言学的角度看:楔形文字比象形文字历史更加古老。由此我以为,石窟中的楔形符号当为古文字的更早期母体。

最为宏伟的当数第四石窟,整个洞内由等边三角形排列着三根石柱,洞壁上布满恐龙化石骨骼和化石蛋切面构成的石钉,平行层次感深刻的水波平行线和细密的纵平行直弧状凿痕,似乎见证着一个纪元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在最深的5号洞内,洞口的“昃”位光线又在记录着天地之间那种和谐的对应关系。

每一洞窟虽各不相同,但从洞底回顾洞中,望着拱形洞顶,波状条纹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船舱中,船从西北驶来,指向东南方向。那菱形的鱼尾柱给人一种速度和力量的体验,似乎这一艘艘巨船载着文明的圣火,正从远古破浪开来,又荡波远去。

可以说,石岩上的石窟群是经统一勘察设计、规划、施工,在施工前就必须对这里的地质岩石构造、岩层分布有一个精确了解,对每一个石窟有一个精确的定位及严谨的施工技术才能建在以红砂岩为主体的整块石体中的。红砂岩摩氏硬度为4~5,相当于500号水泥凝固的硬度。从石窟的凿痕条纹来看条痕纹长50厘米,深02厘米~03厘米, 纹痕间距为5厘米左右,呈直弧状平行排列。根据砂石硬度计算,每刻下这样一条纹痕大约需要500千克以上的力均匀作用于石面,才会呈现如此匀称的受力刻度,而众多的纹痕平行的排列则说明,所有所谓“凿痕”都是在一次受力作用的情况下完成的;而每一段平行排列的条纹,约为15米~20米,每一层自上至下,凿痕与凿痕的间隔为10厘米的平行带,有不规则但相互平行的波状连线相间隔,如同明显的铲除机械的拖进痕迹。在3、4号洞底的“船舱”头部,均有长达8米~9米、厚达06米的机械扒痕,由此可以断言这种机械的挖掘能力为15米左右纵深,10厘米左右铲除能力,9米以上的横向作业跨度。从3号洞楣切削工整的力度来分析,此机械还具有一次性切削1米~12米左右岩体深度的能力。由于每个洞口都有垂直10米左右的高度,可以断定,此机械还具有垂直升举10米~15米重达5吨左右的能力;从呈波状的通道来看,此机械还有自动传输带状装置,转送距离为50米~80米左右,传送坡度为40°左右。另外,由于每一洞口为先进后出洞内作业,机械在工作现场自动完工后从洞内应具备垂直悬空的下进上出的功能。最主要的一点,从洞与洞之间有的仅05米的洞壁来分析,此机械带有自动定位,自动勘测,全方位作业的功能。此机械惟一的缺陷是对垂直作业面的感知定位不够精确,因此,每一洞壁均是凹凸不平。从平行凿痕显示,该机械的掘进齿爪为复合型,可逐步掘进(每个齿的伸进尺寸为5厘米);复合齿爪层数为25层~35层或轮式掘进机械;其总体掘进作业能力为10米长、15米宽、06米厚,共9立方米。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凿痕与人工凿痕的不同。由于人工凿痕是在不均匀力的作用下,受力点在岩面的凿痕一般为05厘米深,2厘米~3厘米长,1厘米宽,且总体长短不一。在受力不均匀和凿具单一的情况下,很难保持每条凿痕长短、深浅及纹痕的平行。因此,有些工人在看了石窟的凿痕之后,怎么也凿不出一条类似的凿痕,就是把专家所说的“石老鼠”凿具拿出来,四个人全力而为,仍加工不出这样的半条石窟凿痕,其根本原因是凿具平均受力不够,及一次均匀受力不平衡,凿具深入岩石的密度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史前先民在龙游为我们留下这一传世之作呢?首先,龙游在北纬30°左右,即在最后一次岁差运动的赤道上。可以想像,最后一次岁差运动太阳直射北纬30°左右的南北15°范围,而其他高低纬度地区则严寒肆虐。茹毛饮血的“人类”被压迫在北纬30°这条当时的赤道线附近。新一轮人类文明能否得以传承,关键在史前文明能否在关键的时候进行引导和帮助;其次,衢江为钱塘江的最大干流,钱塘地区为月地引力最大的引力区(钱塘江大潮每年8月18起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由于引力的作用,对人体生物节律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祖先食不果腹的渔猎生涯中,这种特殊引力有利于女性排卵受精及生命的繁衍。天体大潮作用又使更多鱼类便于聚积,随潮而上,随波而下,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链。更因为引力区特殊的星际引力、磁力等能量的作用便于宇宙飞船获取新的能源。因此,龙游首先作为一个宇宙中转站,经过基因改造的人类第一繁衍基地而存在,就具有更直接的理由。

猜你喜欢
洞壁龙游石窟
“洞壁”听“琴音”(3)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12:06
爱的表白书
给古丽的一封信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侧压影响下圆形洞室岩爆双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小展弦比飞翼标模FL-2风洞跨声速开孔壁干扰特性修正研究
三种跨声速洞壁干扰修正方法及其在小展弦比飞翼标模试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