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锋
上大学以来,几次往返学校的长途旅程中,我都是选择硬座,最初是缘于经济考虑。但久而久之,我却渐渐有了一种感悟:选择硬座与放弃卧铺之间也许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一种人生观的取向。
记得今年寒假回家,正值春运高峰,拥挤的K126次列车在严重超员的情况下从长春站缓缓起动了。同行的好多同学中也只有两个座位。车厢中,郁闷的气流几乎停止了运动,车门口、过道中的每个角落都挤满了归家的人,以至于一向“灵活”的餐车也无缝可插。车上没有开水,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矿泉水解渴,泡面自然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我想在那一刻,一定有许多人后悔自己选择了硬座。不错,卧铺车厢中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环境;然而,硬座车厢里,当同学、亲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为你让座时,你感受到的却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这时你还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的确,选择硬座,条件是差了许多,特别是在这移动一步都十分困难的列车上,我们更是受了不少苦,但我想,我们还很年轻,年轻时多一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有两副担子,一副50斤,一副100斤,同样报酬是50元,你认为挑哪一副更划算?很多人一定会说同样报酬,当然挑轻的划算。但若有人说,同样的报酬挑重担才更划算,你能认同吗?挑重担虽然吃力,要多受一点苦,但它能激发你内在的潜能,使你的能力增强;挑轻担虽说省力,但却无法使你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久而久之反而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可见.年轻时的一点苦难会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成长。
记得在读丁远峙的《方与圆》时,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有一位高才生,毕业后报考某公司,结果落选了,痛不欲生之时,竞选择了自杀。但该君自杀水平不高,没能如愿,只是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痕迹。救醒后,家人告诉他:幸好自杀未成,他的考分居公司第一名,只是计算机的错误,才将他漏掉了。他顿时喜出望外,就在他准备邀请亲朋好友摆酒庆贺时,又传来消息,他被取消了聘用资格。该公司的理由是:这个人也许知识能力是一流的,但连这点小小的挫折和打击都受不了,又怎能期望他对公司有所作为呢?如果公司濒临危难,他肯定第一个当逃兵。我想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多经历一些苦难不一定是件坏事,它可以对我们人格的塑造,自信心的培养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尔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既然年轻时代的苦难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造更有用的财富,那么行程中的“硬座”不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