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与历史教学

2001-03-10 08:15邢晓凤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7期
关键词:全图图册历史

邢晓凤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于历史地图。

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转引自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第94页)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更精炼、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即图而求易”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相对静止的一时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历史教学地图是一种专门性的为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制的特殊图种,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教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要求,它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够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课本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首先,历史地图可以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地图语言是用各种规定的图例符号表示空间概念的形式。历史地图常见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表示具体点位的各种居民点符号,教学图中常见的有◎⊙○等,其级别是不同的。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一般代表政治权力中心,像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代表一级政区行政中心,如先秦的方国或诸侯国,秦汉以后的郡治、州治等。元代开始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则元、明、清以来⊙所代表的一级政区行政中心为省级驻所。历史图中较多见的○代表除上述两级之外的其他居民点。历史政区图以外的形势图、事件图中常常简化为◎与○两级,即把⊙并入○这一级。当然,这时同一居民点符号如○就不再有代表政区级别的涵义了。

其二,地图的语言———图例还包括与上述不同级别居民点符号相对应的境界线,如政权部族界或者国界,一级、二级政区界范围线等等。

其三,是河流、湖泊、道路、山峰、关隘等自然要素的符号(一般在统一图例中注明),这一点与地理图中的表示很相似。再有就是表示历史专题要素的各种符号,如表示进攻、退却、转移路线与方向的箭头符号,代表势力范围、活动地区的面状符号,代表战场、包围圈、防御阵地等的图标符号,代表各种经济、文化标志的符号等。熟悉各种图例符号,就能够读懂地图语言所表示空间状态的确切含义,获取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效果。

历史地图通过多个不同的切入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现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从总体上看,在中学历史教学地图中,有反映某一时期历史地理全貌的综合性历史地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也有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内容的专题性历史地图,如“西汉手工业分布图”。从反映历史要素的类别上看,又可分为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等。疆域图旨在体现政治权力中心与疆域四至,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和重大事件发生地。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地图册为例,疆域图并非只出现中央王朝的统治区域,而是同时表示周边部族,图名也变为“××时期全图”。如西汉、东汉时期的全图中就分别表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肃慎、夫余、乌孙和南方的羌族;隋时期全图表示了东、西突厥,唐时期全图表示了阐础⑼罗等等。如此处理,基于“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这一原则。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秦汉到清,从王朝的兴衰、更迭,少数民族的分布、迁移及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奠定今日中国疆域规模的,不仅仅是汉族,而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文字表述无法代替的。

形势图是动态历史活动的即时展现,包括列国形势、战争形势等,重在体现图中各方历史要素所构成的态势,对于领会课文文字背后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如看过“陈胜、吴广起义”这幅形势图,学生对征发戍守的目的地渔阳同蕲县大泽乡之间的距离会有较深的印象,从而对课文所说“不能按期到达”的背景真正有所理解。分布图重在表示一定时期事物的展开状况,以经济图居多。如果把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图放在一起对照,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凸显出来,如不同时期农业的分布,手工业门类、数量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等等,为抽象的文字表述作了具体的注解,收到“即图而求易”的效果。

历史教学地图功能的优化

出于教学效果的考虑,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图册在表示战国部分时,将“战国七雄”图与扩大图“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相对照;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如此,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在人教版的初中历史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这些图片多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如中国历史地图册(二),在地图“明朝长城”旁边配有图片“八达岭附近长城结构图”,并在长城彩图上标注了垛口、望眼、射眼、敌台等各部分名称。有些图片缩小后嵌入地图中,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和“金、南宋、西夏形势”两图,分别在相应政权范围内嵌入契丹人、西夏人、女真族人的想像画,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随着对学生主体研究的深入,地图的表示方法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例如,考虑到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传统的历史地图册被加以改造,增加了反映地形大势的晕渲图、鸟瞰图。毕竟,学习历史事件时首先要搞清楚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而历史事件发生的“因”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因素等方面去分析。增加地形类图的比重,就是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这种地理环境。例如“关中水利”的地形鸟瞰图,生动地体现了“被山带河”、“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上河网密布的景象,一方面突出了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与地形、地势的关系;另一方面,此图也点明了长安(今西安)成为西汉都城的地理条件。从图上可以看出,它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四周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长安城北,为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可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运送漕粮。如此,西汉定都长安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新版历史教学图还运用计算机制作的优势来烘托制图效果。如“楚汉战争”一图中,“楚”、“汉”两个政权名称用两枚立体的棋子表示,便得益于象棋及“楚河汉界”的启示,它用3DMAX软件制作而成,使学生在读图时能有一些亲切感,并平添几分读图的乐趣。我想,如同音乐的节奏一样,读图似乎也是有节奏的,或紧张,或舒缓,或启人思考,或怡人心智,目的却是一样,即通过地图中的特殊语言,把时空的变幻与历史的瞬间定格,展示给读者。

读过古地图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历史地名比较难以把握。历史教学地图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其特有的古今对照的表示方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地图册的“辽、北宋、西夏”一图中,除都城上京外,在辽的区域内还有几个地名: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它们究竟指今天的何地?在看到图中各点位所附的今名对照后,人们便会了然:东京指辽阳,中京指宁城西南,西京指大同,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在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广泛设置更为今地名的辨识增加了难度。当时为安抚南渡的流民,曾在他们的侨居地设置新的州、郡、县,并以其原居地的政区名称作为新政区的名称,即《隋书·食货志》所载“皆取旧壤之名”,因而像青州、并州、琅琊郡这样的北方州郡名称在南方也可以看到。此时,如果注意到图中古地名旁边的今名对照,读者就不会为南、北方同时出现的同一地名而感到疑惑了。

在彩色图中,地名的古今对照是通过第二层平面(灰色)来实现的。留心一下地图册,不难发现,在“统一图例”的下面往往有一行小字标注:“图中灰色注记与线划为今内容”。即便是难以体现色彩层次效果的黑白图,也可以通过地图中的今地名括注,或图下面所罗列的今地名对照来辨识,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

历史地图能够渗透性地给予学生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培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曾经有不少学生给我们来信,说历史地图册中的黄河标示错了。为什么春秋战国跟五代十国的黄河流向不同?为什么北宋时期黄河的入海口移到了天津?为什么南宋时候黄河又向南流,从淮河入海?回答这一连串问题,还得从历史谈起。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古老的蓝田人、半坡居民、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在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曾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农耕区。

在先秦文献中,古黄河的下游河道被称为“禹河”,即“禹贡大河”,它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而成多股河道,有“九河”之称。在先秦地图中为了表现此特点,综合选取了北流入海的三股河道。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汉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成为最发达的地区,而这种发达或繁盛的背后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可耕地几乎全部被垦辟,以至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和下游平原的森林和草地也未能幸免。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甚至呈现出一片“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的景象。这种“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后果,便是后代子孙们遭受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诗经·魏风》中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那曾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古老图画,无奈此时已成明日黄花。西汉末年,由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已使“河水高于平地”(《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改道成为无法挽回的定局。从地图册中西汉、东汉时期的全图,北宋、南宋时期的形势图,明时期全图以及鸦片战争形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等图幅中,均可看出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造成的决口、改道而使黄河走向发生的变化。

历史上黄河大的决口有26次之多,在教学地图中择要体现了几次有代表性的黄河改道。提供适量的历史地理知识,目的并非仅仅让学生掌握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某些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提供一种物证,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毕竟,我们的母亲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5年以后年年发生断流,而1997年的断流累计竟达270多天。母亲河正在变成季节河。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那么将来的某一天,也许后代子孙面对的将是一条干涸的河床。我们的历史教材、历史地图有什么理由不去从历史、地理,从环境乃至人文教育的角度给人们以警示,让人们从对自然“征服”、“统治”的错误观念中转变过来呢?

目前不少历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对现成的各种教学地图加以改造利用;还有的老师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的交流获取一些外国历史地图。无论采取哪种使用方式,对地图的科学性都要严格把握。利用外国地图时,对涉及中外边界划分的敏感地区,一定要慎之又慎,如对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等要能够识别,并严格依照国内公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来处理。对台湾、南海诸岛的处理也应依据此原则。这是关系到中国领土、主权的严肃问题,不可有半点马虎。

在与老师们的接触中发现,如今利用历史教学地图的手段愈来愈趋于多样化,较为突出的便是许多一线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高质量的演示文稿,并插入大量的地图、照片,辅以声音视像,制作出动画效果。近年来多媒体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动态方式表现地图成为历史教学地图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历史教学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相信历史教学地图的功能会被愈来愈多地发掘出来,并不断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中心)责任编辑:林 屹·

猜你喜欢
全图图册历史
地图册
图画捉迷藏
溪南八景图册
新历史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历史上的6月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