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志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是根据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编写的。自1992年秋在全国23个省市经过八年试用的基础上,又根据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大纲),以及领导、专家、广大师生的意见,特别是教育部聘请的特级教师的审阅意见,进行了修改。现将《中国历史》第一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的编写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内容,教材体系、结构和课时安排的调整等,分述如下: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
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
1绷⒆阌谒刂式逃。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为此,我们修订历史教科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学的历史基础知识,更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币月砜怂贾饕骞鄣阄指导。也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续克服“左”的影响,同时防止自由化观点的影响。
3碧逑质贝精神。一方面,在教育思想上要体现课程改革要求。这主要是指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科书内容的启发性和主动性,以便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余地。另一方面,在学科内容上,要吸取为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
4碧逑殖踔刑氐恪0凑2000年初、高中的修订版历史教学大纲,初、高中所学的内容基本史实近似。为此,在教科书的编写上,注意区分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就十分重要。初中的教科书要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心理特征,要注重通过生动的史实和活泼的思考、练习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修订原则和修订内容
修订原则主要有:以修订版大纲为依据,忠实于大纲;减轻负担,降低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启发性和生动性;增强科学性;降低书价。下面结合修订内容分别叙述。
1币谰荽蟾,忠实于大纲。修订本属于中国古代史内容。因此,我们在修订时,依据修订版大纲里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对原教科书内容进行严格删减,这是此次修订的重点。如,修订版大纲将一些内容要点标上,表示由学生阅读的内容,我们就在修订时,将标有车哪谌莞奈楷体字,作为学生的阅读课文,不属于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如,原来大纲上有、教材上也有的内容,像文化中有关体育的内容,但在修订版大纲上已经删去了,我们在修订教材时,也将这些内容删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内容在大纲的内容要点上虽没有明确写出,但在教学内容概述上却有,且属重要内容,如汉代的经济发展,我们根据特级教师的意见,还是集中讲述,设了“两汉的经济”一课。类似的情况还有,这里不一一赘述。
2奔跚嵫生负担,降低难度。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此次修订教材特别注重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材难度。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原来教材里还提到蓝田人,此次修订就减去了这个知识点。又如,“奴隶制发展的西周”一课,内容多、概念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次修订时就将分封制删去,减少了知识点,也降低了难度。又如,原来教材比较求系统、求全,在春秋战国时期和两汉时期,都讲了绘画,此次修订时,全部删去。还有,原来教材在秦汉时期的数学和医学里,讲的著作各有两部,此次修订,各留一部重要的,即《九章算数》和《神农本草》。类似删减的还有很多,不再多述。此外,原来的教材人名、地名、年代、概念、图画、地图、楷体字较多,此次修订时,也减了不少。尤其是地图,我们根据领导意见,删去较多,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讲课时,可利用地图教学挂图;学生自学时,可利用地图图册)。
原来的教材有些地方难度较大,此次修订时,尽量降低难度。如,原来的教材引用的文献资料比较深,像“动荡中发展的南朝”,所引资料字数多、难度大,此次修订时,都换了字数少、难度小的资料,并注意用注解浅释。对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宗教、哲学的内容,也尽量浅化。
3弊胖嘏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当前教育任务的需要,历史教育也提出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任务。因此,这次修订教材时,在能力的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在课文内容上,注意反映变革时期不法古的改革思想,如管仲、商鞅、李斯、汉武帝、魏孝文帝等的改革思想。另一方面,在思考题和练习里,取消了死记硬背的填空题,增加了一项活动建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讲了半坡的彩陶以后,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建议:“用泥巴做一个容器,体会一下用什么方法,做成什么形状,能把这个容器做得最好。有条件的,可到博物馆看看远古居民制作陶器的模拟图,然后再动手。”又如,在讲了丝绸之路以后,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建议:“请你穿越时空,回到汉代,做个商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丝绸之路,至大秦。然后写一篇《丝路经商亲历记》(可搜集、参阅一些有关书籍),把它带回到21世纪的校园里,和同学交流。”这种活动建议,顾名思义,仅仅是建议,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去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
4弊⒅仄舴⑿院蜕动性。原来的教材在课文前安排了提示,用较为生动的提问,启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还在课文中间插入思考题,也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此次修订时,我们继承了原教材的这一优点,并将一些提示、思考题,改得更活泼,更具有启发性一些。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里,就插入了两个思考题:“想一想,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考古学家凭什么判断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原来的教材,阅读课文(楷体字)比较多,此次修订时,删减了不少,但对那些生动的内容,大部分保留下来,少数地方还增加了一些生动的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痹銮靠蒲性。为增强教材的科学性,一方面,尽量吸取史学和考古学的新成果,如,“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阶段成果。我们在修订时,依据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修改了教材中的有关年代;改变原来教科书中夏朝是由启建立的说法,明确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删去“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的说法。另一方面,订正原来教科书上的错误和不妥的地方。
6苯档褪榈募鄹瘛I炯醪槐匾的内容和图画(包括地图)、表格,尽量减少印张,以降低书价。原来这本教科书共有177页,修订本只有近130页,减少了40多页。从字数看,原来有20万字,修订本只有近15万字,减少了5万多字。
三、课时和教科书体例、结构的调整
依据修订大纲,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第一册一学期,有36课时。修订本实际编写了26课书,比原教材减去了一课(原教材多一课导言),每课教学仍为一课时,增加了一节活动课,共需27课时。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和增加活动课等。
修订本的体例仍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题体。每课书用一课时,便于教学。每课书,由8个部分组成:1笨吻疤崾,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笨挝(宋体字)力求简洁、扼要,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3痹亩量挝(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加强思想教育,引起学习兴趣。这部分内容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4弊ɡ傅奈南鬃柿(指竖排字),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蓖急,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笨挝闹屑涞乃伎继,增强教材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弊⑹秃妥⒁,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绷废,为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多种题型,以选择题、问答题和活动建议为主。最后一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综合学习的能力,供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
四、对特级教师审阅意见的采纳
对特级教师的审阅意见,我们在修订时,认真学习、讨论,逐条落实。据初步统计,意见和建议共65条,将其中属于删除课文或练习的5条除外,我们直接采纳和经修改采纳的共有50条,可以说大部分吸取了。如,审阅意见中,建议将中国古人吃的粮食,不要每个朝代都讲。修订本只在几处关键的地方讲,不再是每个朝代都讲到。又如,审阅意见建议删去的,如,战国时的李悝、吴起变法,郑国渠,东汉的“党锢之祸”、豪强地主的田庄,南朝的侯景之乱等,修订本均已删去;建议改为楷体字的,如,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春秋五霸”中的“吴越争霸”、繁荣的北魏洛阳城等,均已改为楷体字。又如,审阅时建议出的练习题,我们已大部分采用。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意见,没有采纳,原因有几种情况:(1)教师建议删去或改为楷体字的,但修订版大纲上有此内容,且大部分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如,先秦时期的青铜艺术、音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的关系,王充与《论衡》,范缜与《神灭论》等,不宜删去或改为楷体。(2)教师建议删去或改为楷体字的个别内容,如:西周的“国人暴动”,是我国奴隶社会唯一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平民反抗;“国人暴动”后,从此西周走向衰落。而修订版大纲有“西周的兴衰”的知识点,所以不宜删去。又如,各个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我们在修订中删减了一些,但不能都删去或改为楷体字,因为这些内容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历史的进步。(3)教师还建议将个别内容的位置移动,如,建议将远古的山顶洞人,由原第二课移到第三课“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去讲,我们没有采纳。一是因为修订本将原来第三课标题改为“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而山顶洞人只处于氏族公社的初期;二是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而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已处于新石器时代。大部分通史,包括最新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均是这样分段的。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责任编辑: 林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