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

2001-03-10 08:27刘长飞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10期
关键词:男女妇女大学

刘长飞

"戊戌政变"后幸存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于1898年12月正式开学,尽管当时学生不满百人,但却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大学生正式产生。然而在当时,这些大学生全是男生。中国出现女大学生则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女大学生的产生比男大学生的产生要曲折、复杂得多。

近代知识妇女群的形成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产生的先决条件。知识妇女群是伴随着近代女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形成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中国旧社会纲常伦理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妇德"观的束缚下,中国近代以前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纲常被打破,女学产生并得到发展,女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最早出现的女子学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兴办的女子教会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了一所女校,中国境内女子教会教育自此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兴办女子教会学校的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女子教会学校已达数百所之多。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教育观,至戊戌时期,迎来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开端。

戊戌时期,女学的兴衰被维新派看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志,梁启超称"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所以,"兴女学"作为一种新的革新思想被维新志士大力提倡,并把兴办女学作为实现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付诸实践。1898年6月,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开办,主事人为经元善。经正女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色彩。经正女学的创办代表着中国近代女学的真正开端。后来把"经正女学"定名为"中国女学堂",以示与外国传教士办的女学相区别。1900年"中国女学堂"因变法运动失败而被迫关闭。它虽然只存在一年多,但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起来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作为中国近代女学的先声,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无女学的历史就此结束,从而开启了中国女子教育的新风尚。

20世纪初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女学不兴乃是"亡国之源,亡种之源"。"兴办女学"、"设女学堂"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觉悟了的妇女们也在为兴女学而奋斗,甚至发生了杭州惠兴和北京慧仙二女士为女学而殉身的感人事迹。在有识之士和觉悟了的妇女们的努力下,女学的发展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浪潮。这个时期出现的女学大多是民间自己创办的。女子教育的蓬勃发展促成了清政府在制度上确立女子教育。1907年3月8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20条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36条,制定了女子的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这是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得到合法地位的开始,尽管此时女子最高教育机构仅是师范学堂,但女子受教育在制度上得以确立,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非常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妇女只有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实现男女平等,所以他把女子教育作为当前"最要之事"。他说:"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认真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在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努力下,南京临时政府在民国初年对学制进行了新的改革,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规定的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还规定可以为女子设立中学、职业等各类学校。新学制与清末规定的女子教育只限于女子小学和女子师范两种学校相比,在形式上已趋于男女教育平等。在革命党人的倡导下,民国以后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逐渐增加。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女学一度受到压制,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促使当局重视发展女学教育。1919年3月教育部公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定》35条。1919年4月,教育部将直辖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推动了女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之后不久,又迎来了五四女学发展的新时期,女学数量和女生人数继续增加。

由于妇女教育的勃兴和发展,女校数量和女生人数已具规模,据粗略统计:到1915年已有女校3766所,女生达180949人。到五四前夕,政府设立的女子中学已有9所,女中学生已达622人。尽管与同期的男校、男生相比在数量上还相差很大,女生在妇女中所占比例也还很小,但不可否认,到五四前夕已形成了一个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组成的知识妇女群。知识妇女群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渴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渴望成为大学生,而这只有在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男女教育真正平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男女同校"之争是第一代女大学生产生的催化剂。

"壬子癸丑学制"颁行后,初等小学开始男女同校,这已是对旧伦理的一种冲击。而对中学男女同校,当时政府人士则认为"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所以坚决反对。大学对女子更是禁区,中国国立和私立大学都不招收女生。妇女要在教育上与男子平等,有接受高等教育之权力,还必须在伦理观上彻底否定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这种否定是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期间得以实现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掀起了新旧伦理观念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使"男女教育平等"的呼声一天天高涨。五四运动爆发前,上海复旦大学组织了"今日中国大学应否男女合校"的辩论会,结果赞成男女同校的意见获得多数票。北京《晨报》也开辟了"大学开放女禁"的讨论专栏。五四运动时期,对能否在中国实行"男女合校"的争辩更是激烈。反对者声嘶力竭,叫喊"男女合校,为全国极大污点……若不及此禁止,将来相率成风,礼法日亡,廉耻渐丧",所以主张"一律禁止男女合校……以防流弊而端教育"

赞成者则据理力争,他们认为:既然男女平等,就可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力,实行男女同校;只有实现男女同校,才能解决男女社交公开,破除封建礼防,提高女子人格,减少男女间不正当行为;男女同校可以谋真正良好的婚姻,改良家庭制度。显然这是对"男女授受不亲"伦理观的彻底否定。当时的著名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纷纷为报刊撰文,支持男女同校。胡适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中,不仅支持大学招收女生,还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他认为大学开放女禁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大学当延聘有学问的女教授,不论中国的女子外国女子"。第二步,大学当先收女子旁听生。第三步,"女学界的人应该研究现行的女子学制,把课程大加改革,总得使女子中学的课程与大学预科的入学程度相衔接,使高等师范的课程与大学预科相等。若能添办女子的大学预科,便更好了"。后来男女同校的进程,大体上是按这个步骤进行的。

五四时期围绕"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展开的讨论和实践是为了获得男女教育的真正平等,从而来实现男女人格平等的一次思想观念的革新运动,它的历史文化意义是巨大的。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新思想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其使更多的女子觉悟起来,她们开始走出校门和家门,去参加社会斗争,显示了她们的勇敢和才能,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威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刷了传统习俗在女性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这种形势为女子教育的改革扫除了一定的障碍。五四时期,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的产生已是呼之欲出。

大学开放女禁,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终于产生。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种教育、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使女学教育出现了更大的改革和发展。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女子十分希望大学开放女禁。最先吁请大学开放女禁的是邓春兰。邓春兰是甘肃省循化县人,出生于一个拥护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的进步家庭。在五四新思潮的鼓舞下,邓春兰勇敢地站在争取男女教育平等的最前列。1919年5月19日,她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申述男女应当"职业、政权,一切平等",而男女平等当以教育平等为基础。她强烈呼吁"国立大学增女生席","实行男女同班",并表示她自己愿为女界开先例。此后,邓春兰又在报上发表《敬告全国女子中小学毕业生同志书》,继续为争取女子进国立大学而大声疾呼。她呼吁妇女要自己行动起来争取男女教育平等,并准备组织"大学开放女禁请愿团"。这封信在京沪几个大城市报刊上转载,引起社会上强烈反响,也在北京大学校内引起激烈争论。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大教育家,长期以来,他积极主张教育革新,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他对中国教育弊病---"言女子教育,则高等学校既不许男女同校,又不为女子特设"极为不满。当时北京政府虽无大学男女同校的禁令,但为事实所不容,蔡元培决定以身试行,冲破这个不成文的禁区。在邓春兰吁请大学开女禁后,蔡元培公开赞同大学招收女生,他在同《中华新报》记者谈话时说:"大学开女禁问题,则予以为不必有所表示。因教育部所定规程,对于大学学生本无限于男女之规定,如选举法中之选举权者。且稽诸欧美各国,无不男女兼收,故予以为无女禁与否之问题。即如北京大学明年(指1920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学生,尽可报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不久,他又声称:"其实学制上并没有专收男生的明文。如报考时有女生来报名,可即著录;如考试及格,可准其就学。请从北大始。"所谓原无女禁现在也无开禁的事,不过是蔡元培抓了一个空隙,堵住教育部的口而已。但蔡元培的言论无异于公开宣告:北京大学准备招收女生。北大首开女禁,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产生,蔡元培功不可没。

在社会进步舆论和蔡元培的支持下,1920年春,江苏无锡女学生王兰第一个报名要求到北大哲学系旁听,得到校长蔡元培和教务长陶孟的允准,于是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女大学生。接着,又有奚浈(江苏南汇人,英文系)、查晓园(浙江海宁人,英文系)、邓春兰(哲学系)、韩恂华(天津人,哲学系)、赵懋芸(四川南溪人,哲学系)、赵懋华(四川南溪人,哲学系)、杨寿璧(贵州贵阳人,哲学系)、程勤若(安徽歙县人,国文系)等,先后援例入北京大学旁听。她们都在这年暑期经过入学考试后转为北大正式学生。这九名女学生是北京大学的第一批女学生,也是中国自办大学里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

大学开放女禁,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当时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大纪元"。继北大之后,全国高等学校纷纷仿效,陆续解除女禁。然而大学开放女禁却遭到北洋政府的阻挠与压制。1920年4月,教育部致北大公函,声称:"惟国立学校为社会观听所系,所有女生旁听办法,务须格外慎重。"11继之,大总统徐世昌告诫北大,张作霖、曹锟以男女同校为口实攻击北大与蔡元培。但是,大学开放女禁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1920年秋,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相约正式招收女生,高等学校的女禁便正式打破。到192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大上海商院、中国大学、厦门大学等几所院校开放女禁,兼收女生,共招收女生112人,占男女大学生总数的1.82%12。这一百多人连同未统计在内的高校女生便是中国的第一代女大学生。

综上所述,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是在冲破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和伦理纲常的罗网后才终于产生的。从中国由于女学的兴起而形成知识妇女群,到男女同校的论争,最后大学开放女禁,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的产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第一代女大学生尽管人数还很少,占男女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也太低,但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的产生,仍不失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男女平等受教育,改变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提高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国妇女的整体素质,壮大了近代中国新的社会力量。

① 梁启超:《论女学》。《饮冰室文集》第1。

② 孙中山:《女子教育之重要》。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1006页。

③④ 陈景磬:《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305、229页。

⑤ 《汤总长之教育意见》。《教育杂志》第6卷第4号。

⑥ 《"禁止男女同校"提案》。《妇女评论》第71期,1922年12月13日。

⑦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117页。

⑧⑩ 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33、134页。

⑨ 《蔡孑民先生外交教育之谈话》。1920年1月1日《中华新报》。

11《教育公报》1920年第6期。

12 参阅《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第206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责任编辑:倪金荣

猜你喜欢
男女妇女大学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男女有别
至善
当代妇女的工作
“意式”男女的街头时髦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妇女的脚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