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是新中国第一份史学期刊《历史教学》创刊50周年。
50年前,我国一批著名的史学专家,抱着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用个人集资的方式,创办了这份史学界的同人刊物。中国史学会成立后,改由中国史学会天津分会主办,成为史学会的会刊。1954年,《历史教学》确定了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办刊方针,由当时的教育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并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派专人参加编委会,以建立经常的联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于1966年7月被迫停刊。1978年6月,全国史学规划会议筹备会在天津召开,倡议恢复《历史教学》;10月,教育部恢复了对《历史教学》的业务指导关系;翌年1月,《历史教学》正式复刊。
在当代中国,有着50年刊龄、并一直发行海外的学术性刊物,为数是不多的,至今许多国家的大、中学校,都在订阅《历史教学》,他们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反映当代中国中等学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权威性刊物。50年来,《历史教学》虽然也是历经风雨,但在全体同人的不懈努力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同时得到了广大读者、史学工作者、历史教师、革命前辈和知名专家的关心与支持。像徐特立、马叙伦先后为《历史教学》题写了刊头;郭沫若、范文澜生前经常对刊物给予指导;已故的翦伯赞、吕振羽、吴晗、陈垣、郑天挺、陈家康、邓广铭、侯外庐、雷海宗、齐思和,以及当代史学名家戴逸等都曾热情为刊物撰稿,他们的笔迹和华章,至今仍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现在的《历史教学》刊头,用的依然是马叙伦先生的遗墨。应当说,《历史教学》所以能够健康成长至今,是新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共同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的结果。
在纪念《历史教学》创刊50年的时候,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以为至少在两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历史教学》创刊50年,恰值新世纪和新千年的开始。回顾人类历史,自公元纪年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两个千年、20个世纪,刚刚来到的,是第三个千年、第21个世纪,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历史是岁月的凭据。两千年来,人类社会在苍茫、悲怆、壮阔中加速度向前发展,一百年来,更是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过去任何一个世纪无法比拟的。
两千年前,中国的秦汉文明高度发展,并且已成为东亚文明曙光的时候,在西方,屋大维统治古罗马帝国,还在用武力对西欧的易比河与多瑙河流域进行“文明的征服”。一千年前,恰值中国的宋代,当时,国内民族纷争的序幕虽然已经开启,但中国的经济发达程度仍居于世界前列,“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都是在宋代出现和得到广泛应用的。只是后来有了蒙古军队的大举侵入欧洲,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才得以传播到西方。事实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给《院士科普书系》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的:“十五世纪之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从汉代到明代初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在那个时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中,相当部分是中华民族的。”①然而自18世纪以后,西方出现了工业革命,中国却因生产力的滞后和社会政治的腐朽而渐渐落伍。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和掠夺,更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落后与国家的衰败。到了一百年前,8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出兵中国,血腥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各国的国旗竟然高悬在北京的城头之上。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页翻开之日,就是最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之时。
仅就“条约”中的所谓“赔款”一条而论,实际上是列强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残酷惩罚:按当时中国人口计,每人要“赔付”给列强一两白银,总共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将近十亿两。八国联军占领中国期间对中国的直接掠夺,尚无法计算在内。当时清王朝的岁入不过八千八百余万两,从此中国的经济陷入崩溃状态,人民生计日蹙,乃至求一温饱而不可得。真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在国家和民族濒临灭亡边缘的千钧一发时刻,睡狮一般的中国终于苏醒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只赶跑了一个皇帝,国家的半殖民地地位和人民所处的悲惨境地,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然而,如何在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东方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又一新的课题。面对着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的光辉思想,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显示出无限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变化是巨大的,在全球性的反殖民主义和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之后,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的一体化牵动着所有国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的变化同样是巨大的,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极度衰微、屡战屡败、备受列强的欺压凌辱,到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中,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不见了,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备受世界瞩目和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伟大国家。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过去六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中国人民曾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日益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今后,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里,可以想见,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样,大踏步向健康、成熟的社会迈进,整个人类文明也将自然地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第二,在纪念《历史教学》创刊50年的时候,我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话,这就是“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人活到了50岁,会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我衷心希望,走过了50年光荣、艰辛历程的《历史教学》,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会和从前一样,继续恪守自己的天职,和广大的历史教师一起,对学生、青年,乃至全社会进行深入的、生动的历史教育,加大历史教育的倾斜度,帮助大家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新千年、新世纪的睿智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明镜可以照影,往事可以鉴今”的说法。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③“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④从毛泽东的话里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昨天之所以值得重视,不仅因它是可见的存在,而且还昭示着尚未到来的明天。
在崭新的21世纪,我们的国家将从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继而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深刻认识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关于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1999年4月在写给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祝贺《中国通史》出版的信中深刻指出:“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特别告诉党内外的领导干部:“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心胸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我提倡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⑤历史教育有助于民族精神的振奋,促进人们精神动力的发挥,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力度。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人类不能割断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优秀的传统,在保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方面从来就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这方面都有过深刻的论述。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⑦他还说:“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⑧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⑨。历史教育有助于人们不断深化认识自己,历史本身往往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加以重新审视。大家知道,漫漫的历史长河,很容易把以往真实与我们拉开距离。所以,熔化凝重的岁月,真正认识自己,一直是人类的向往和追求。历史具有全方位性,内涵复杂;而人们研究历史,通常又有所侧重。因此现实生活的发展,往往使我们感到,不少事情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略了,现在看来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再说,许多事情在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意义,也只有经历了新的社会实践才能够显现出来。比如刚刚过去的2000年,是义和团运动100周年,以前史学界虽然肯定了这一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正义性,但普遍认为这种斗争是不自觉的,而且表现为低级、歪曲的形态。但现在,我们对于形成这种低级、歪曲形态的原因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这就是“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灛伂姟V两,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任务。不断地、深入地研究历史,应是解决这项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还会有另外一种状况,这就是:许多历史过程对老一辈人来说是熟悉的、了解的,但是对于年轻一代就不一定那么熟悉、那么了解了。所以毛泽东、邓小平都强调要对青年进行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育。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也特别强调:“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灛伂嬋死嗫梢愿谋淅史的进程,却挽留不住岁月的沧桑。因此进行经常性的历史教育,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人类为驾驭历史所做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青年人,学会判断历史上的是非曲直,比如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被侵略等等。因为如何判断这些,自有其客观、公正的价值标准。我们还要告诉广大青年,掩盖历史、歪曲历史的人,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我们虽然没有任何必要去纠缠历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很可会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人要生活在时代的前头,不学习历史,不掌握历史是不行的。如果大家对历史有了普遍的认知,那么古老的历史便会在沉睡中醒来,成为现代人的知心朋友。
总之,在新千年和新世纪的开端,衷心祝贺《历史教学》50华诞,衷心祝愿《历史教学》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继续发挥新时期的创业精神,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灛伂尅N把《历史教学》办成一流的精品期刊而不懈努力。
①灛伂 2000年6月5日《人民日报》。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③④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9、667页。
⑤ 《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⑥⑦⑧⑨灛伂嫝灛伂 转引自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146、145、222、133、180页。
(罗澍伟,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为《历史教学》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荣誉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史、近代史、城市史、区域史的研究,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沽上春秋》、《近世中华国耻录》等,曾在《历史教学》发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关于开展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些管见》、《我对洋务运动的一些看法》等论文。)责任编辑:林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