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岳
2月3日读石家庄一家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笔者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烦腻”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
为弄清此类标题的使用频率到底有多高,笔者上网随便检索了几家晚报2000年的情况,结果是:《齐鲁晚报》8次,《钱江晚报》8次,《北京晚报》则多达17次。再看看这些标题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将女足进行到底”、“将‘贺岁进行到底”、“将‘新概念彩电进行到底”、“将炸酱面进行到底”、“信息台将骚扰进行到底”、“‘美少女能将青春进行到底吗?”……真是没完没了,不“进行到底”不行了。
自从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以来,“将……进行到底”便成了人们说话、作文的“口头禅”,媒体也纷纷“频颦”,将这也进行到底,将那也进行到底,大有做任何事不进行到底誓不罢休之势。类似这样的常被引用的“名句”还有“都是……惹的祸”、“……没商量”、“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等。
灵活运用这些句式的确能使标题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或增添诙谐风趣,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久而久之,引用过多过滥,便失去新意,落入了“俗套”,味同嚼蜡,引起读者的厌倦和反感。生搬硬套这些标题,还易产生另外两个“副作用”:一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标题和正文好像生拉硬扯到一块似的,感觉就是不合拍。二是盲目夸大,不着边际。标题拉得那么大,正文说的却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像小脚穿大鞋。
标题是文之眼,只有使用得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眼睛”的位置和大小要“画”得正好,不偏不倚、不大不小。切莫为“效颦”把眼睛“画”歪了,否则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