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人的心理更容易储存焦虑、失望、恐惧、愤恨、不满、嫉妒等情绪垃圾。而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报道的一大功能正是对这种情绪进行清理、净化和疏导,通过所传播的事实、理论、典型、道理等,使人们能够随时运用修养和道德的武器,消除那些危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不良情绪。只有使每个人的内心干净、快乐起来,那么,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才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报道要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做到春风化雨,潜入人心。
典型宣传要注重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方面的宣传报道,要增强有效性,就应该在把握上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对立统一,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和领域性。既要讲求广泛性基础上的先进性,又要避免以先进性替代广泛性、整体性。否则容易事与愿违,或使人认为标准太低,或可望不可及、脱离实际。
有专家将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区分为人类公共生活准则、全体国民公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四个层次。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分为四个层次,即共产主义道德层次,行为特征是先公后私;以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为出发点的道德层次,行为特征是勤劳致富,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自私自利道德层次;损人利己道德层次。针对这四个层次,道德规范的态度分别是,认真提倡、身体力行、引导提高、坚决抵制。笔者以为,这种划分比较符合目前中国社会人群的思想道德状况,新闻宣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另外,在典型宣传中,除了要把握好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关系外,还应消除一些误区和认识上的混乱。比如,说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思想,一些人总认为这对广大公民来说似乎标准太高,实际上,它们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许多做人理念一样,是对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作为一个人,无论你属于什么层次和地位,都必须爱国、正直、捍卫真理。如果把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都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认为只有某个先进阶层才能做到的,那不仅是一种误解,也降低了现代文明人的基准。固然,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曾经有过对人的偏激的要求,有过“高大全”的典型宣传,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降低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理由。相反,新闻媒体要不遗余力地匡正错误,突出培育“四有”新人的主调,弘扬主旋律,而不能在全民族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出现多种声音。
现阶段新闻宣传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全民族、全社会整体的基本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农业就业劳动力仍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近50%,比发达国家高出10~20倍。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2.8%。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口比例达86%。再从结构上看,我们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平民的社会,或者说,仍然是一个以平民为基础的社会。
而且,不能忘记的是,“文革”十年,全民族法制和道德大厦经历了空前的浩劫,使我们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建设与复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起于垒土,这是要从根基抓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先进的现代化世界文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放松思想教育,淡化理想信念,许多做人的基本的和必备的品性因各方面的长期忽略及误导而变得残缺不全,使许多个体明显表现出人格的不健全、不完善,使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的不诚、不信、不忠、不仁、不义,导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尽如人意。
因此,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讲清如何做人,告诉并教育人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21世纪的文明人———有觉悟,有情操,信念坚定,人格健全,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如何改革宣传报道内容及形式
要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搞好道德建设,整体提升文明程度,就需要新闻宣传在内容和形式有所改进和创新。
1.祛除杂音
江泽民总书记近年来反复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又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阐明这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这无疑是新闻宣传应当把握的主旋律。然而,应当引起警觉和重视的是,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出现一些杂音、不和谐音,造成了人们是非观念的模糊与混乱。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
同样使我们深有感触的是,近年来,围绕着“见义勇为”、“勤俭节约”、“拾金不昧”、“扶危济困”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均冒出了多种奇怪的诠释和悖论。一些媒体通过“争鸣”、“讨论”、“不同观点”等形式传播“多种声音”,“质疑”优良传统,搞得人们莫衷一是,思想混乱。比如,有些人呼吁为“拾物获酬”立法;多年来提倡的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螺丝钉”精神,也被认为是有悖于现代化的人才观念;还有人宣扬现在的社会治安环境不适宜见义勇为,等等。甚至某些荣辱不分、美丑混淆、黑白颠倒的行为、观念和口号也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这些杂音经过某些媒体的传播和放大,对全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产生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糟粕,绝不能任其通过媒体加以扩散,玷污人们的灵魂。
2.加大提倡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四者之中,修身为首,即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只有做到这点,才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提倡修身养性、自我约束、自我塑造,保证自己达到文明人的基本要求。过去搞“狠斗私心一闪念”固然是偏颇、极端之举,但任由私欲泛滥,却又走向了反面。培育“四有”公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更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3.着眼于人与人之间既高尚又普通的情感回归
优秀通讯《一种植物和一个人的命运》的作者曾回忆说,他在采访安徽大学生物系教授何家庆时,问何家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疾病缠身、衣食无着、遭人白眼的困境下,执着地向西部百姓推广魔芋技术,并用自己的钱去扶贫,而且坚定不移呢?何家庆仅淡淡地说:报恩。报恩,是否值得歌颂?它是否反映出典型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呢?说实在的,也许差了些。但它又的确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无论是报答党和人民的给予,还是报答衣食父母的恩德,知恩图报,绝对是一种美德。好在作者没有嫌它不够“高大”,不够“响亮”,而是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如实地写进了通讯,使之成为全篇成功的重要一环。
因而,我觉得,今天正是应该着力宣传“人”应该具备的品性、美德,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彩。
这又让人想起不久前南方一家报纸所做的努力。这家报纸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一条消息:一个当年扎着羊角辫的女中学生,在“文革”中曾毫不犹豫地剪去了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的半边头发,使之成为阴阳头。20年后,已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的她,把这个背了多年的沉重包袱抖了出来。她说,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忏悔,要通过媒体由衷地向于是之道歉。这则报道,对许多人心灵的震撼是无以形容的。忏悔,对不少人来说已是久违了。现在有些人犯了错误,便会很自然地将它归咎于历史条件,归咎于客观环境,归咎于他人,惟独不反省自己有什么责任。这似乎已成了某些人的思维定势。希望这样发人深省的报道更多起来。
总之,写人就应该更多地写他的普通、高尚而又有共性的思想感情。典型报道更应如此。《人民的忠诚卫士———方红宵》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方红宵在抓到了毒品贩子后说,每次抓到贩毒分子他心里都很难受,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要被枪毙,这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但是,如果不抓住他们,让毒品流到社会上,则会破坏更多的家庭。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失业———当人们已经远离毒品的时候。有人提出,让一个缉毒英雄说这样的话是否有损英雄的形象?其实,这段描写正反映了方红宵作为普通人的心理状态,而正是在这种普通人的烦恼、矛盾和冲突中,表现出典型人物与众不同的选择,他的高大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
4.把握社会心态,让报道实些,实些,再实些
有群众对记者说,他们经常是看到一些宣传报道便热血沸腾,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灰心丧气。可见,在道德建设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报道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尽量让报道实起来。这种“实”,表现在这几方面:
从认识观念上“实”起——矫正思想工作宣传套话、虚话不可避免的观点;
从检验标准上“实”起——让读者有兴趣阅读、剪贴、收藏;
从每个生产环节“实”起——选稿,挑选新闻线索要注重有实际内容;
从新闻的源头“实”起——写“脚底板新闻”;
从新闻体裁“实”起——开口小,形式新;
从直面现实问题“实”起——不回避群众希望回答的热点、难点问题。
5.着眼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北京青年报》有一个小栏目——“文明就差这一点”,说的是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该栏目的文章切口小,观点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具有广泛性、贴近性,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有一篇报道反映了这样一件事:50多岁的张女士到银行取人民币5万元,因害怕被小偷盯梢,所以她悄悄地告诉营业员说,她已预约过了,取5万元。可营业员熟练地完成一系列工作程序后,忽然大声说:“张淑芳,5万。”并“啪”的一声,将几大捆钱重重地摔在台子上。张女士吓得汗毛倒竖,逃也似地钻进出租车……
中国早有“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古训。记得上海曾有8位两院院士联名发出倡议信,呼吁“不吃野生动物、提倡文明生活”。可见,在我们的宣传报道中,无论对哪种道德层次的人,强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应该是切合实际的。
6.在提倡道德建设的同时,宣传法制观念、强调制约手段;强调舆论监督,惩恶扬善
道德约束,靠的是自觉。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指望“见贤思齐”,达到“人皆为圣贤”的水平,的确不那么现实,这就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然而,道德是“禁之于未然之前”,法律是“禁之于已然之后”;道德是保持水土的植被,法律是抗洪抢险的堤坝。因此,法律比道德具有更直接的力量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宣传道德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法制观念的普及。唯此,才能减少“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出现。总之,恰当的批评、曝光和舆论监督,无疑是抑恶扬善之利器。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新闻媒体旗帜鲜明、主调高昂,但又必须在报道观念、报道方法上加以改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