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夏婷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来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了之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甜甜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个新奇的东西,孩子可能也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浸了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了一只螃蟹回来,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但很快被螃蟹夹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是会夹人的,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夹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身上许多有趣之处。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但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剥夺了孩子许多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这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三双六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六只才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给年轻父母以下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或不可以那样;
★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
★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