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冰
伯父病危。回光返照时,让儿子拿来一个旧皮箱,从皮箱里拿出一件黄色的旧呢大衣,撕开衣角的线道。取出一块银元。
六十年前,伯父在沈阳城里开书店。一个年轻人来买书,因为柜台上只剩一本,所以伯父便向买书人多要了一块银元。从此,这块银元常被伯父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着一座大山。开了五年多书店,伯父只做了这么一件亏心事,而且只是一块银元。尽管如此,仍让他日夜不安,他决心退回这块银元。然而,六十年过去了,他无缘了却这桩心愿。
生命终结之际,伯父给儿女留下的遗嘱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买书人,买书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后人也行,务必把这块银元退回去,他才能安睡在九泉之下。
离开人世时,伯父的最后心愿是,擦掉心灵上的那一丝灰尘。
三个儿女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坐下来研究怎样实现老人的遗愿。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块无法退回去的银元,因为父亲没有留下那个买书人的姓名,或许父亲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三个儿女此时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个遗愿——让儿女在世上干干净净地做人。
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擦净心灵,既是一种自我重塑。也是一种品德纯化;既是对从前的一种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追求。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心镶着一颗历时五百年在千尺海下育出的硕大的夜明珠。得灯者受到珠光普照,便会品性高洁,备受世人敬重。他的三个弟子跪拜求教,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一灯大师说,世人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为下品。因其心灵已落满灰尘;偶尔损人利己者为中品,心儿红、白相浸,如立悬崖之边;终生不损人利己者为上品,情清心洁,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灰尘缠绕。所以,红尘中人常要擦抹,方可进得品位。
大师给三个弟子各发一本“良知簿”,嘱其分头下山化斋。与世人交往时凡做损人利己之事都要详记下来,每记一笔视为心灵除尘一次。十年后持“良知簿”回来见他,由大师亲阅评定宝灯得主。十年后,三人回来见大师,门人告之说出游需耐心等待。在等待大师的日子里,三个不断地看自己的“良知簿”,回味上面记下的大大小小的损人利己行为。后又相互传阅,相互评鉴,进而反思,自责。终有一日,三个忽然醒悟,那盏“人生之灯”本就挂在自己的心里。心灵没有灰尘,就能华光闪烁……
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面对世人,敢敞开自己心灵“库房”的门窗,经得起他人的查看,人的一生就能高挺着自己的脊梁,活得堂堂正正。
人生最完美的结束,不是拥有多少金钱和物资,也不是创下多少家产大业,更不是如何威名远扬,而是在走的时候,能带着一颗干净的心,那样,生命之灯便永不熄灭。
(谭红梅摘自《人生与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