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恒水
在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二的山东商青籍战士李洪涛,在母亲眼中曾经是败家于,在乡邻们眼申留经是痴呆子,乡邻们最大的担心是他长大后找不到媳妇。但是,当他走向属于自己的位置后,他以一个普通工兵的身份被中央军委授予英模称号,被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并被亲切称为"专家士兵"。
A
母亲眼中的李洪涛--"使作孩子"
樊林乡胡官村离高青县城20多里路,汽车在乡间的小路上缓慢地前行,在乡办公室副主任李民辉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村中最不起眼的李洪涛的家。
趁家中无人,他把板凳给锯了
在母亲董玉英眼中,李洪涛从小是个难缠的"使作孩子"。
据董玉英讲;自会走路、说话后,洪涛整天话很少,可就是手老闲不住,闷不作声地见啥动啥,见啥拆啥,钟表、喇叭、凳子;自己家的,邻居家的;别让他看见,别让他摸着,到了他手里非拆个七零八落不可。为这,邻居没少告状,洪涛没少挨打。打完了,照动不误,照拆不误。
到八九岁时不知怎么迷上了无线电,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说着,董玉英从床下拉出李洪涛入伍前的"百宝箱"--一个装有自制"电影机子"、"音箱"、"电铃"、"台灯"、"节油煤油灯"和破电线、废电池的纸箱子。指着"电影机子",董玉英说,他为做这个"电影机子",更是没少挨了打。放了学,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不让他画图纸不行。晚上怕他浪费电,不让他捣鼓,把他打到床上,他偷着在被窝里用自制的手电简照干,就是睡着了,手里也抓着他的图纸不放。做"电影机子"时正好是冬天,9岁的洪涛手冻得裂了口子,流了脓水,为这个也打他,但他好像不知道痛。打他最厉害的一次,是他为做"电影机子"机身,趁家中无人,把当时家中惟一一条板凳的面给锯了。打完他,让他到院子里头跪砖头,跪完了仍"死不悔改",用一双冻得红肿的小手拿螺丝刀子在锯下的板子上挖沟抠槽,手都抠出了血……讲到这里,董玉英呜咽了,泪水顺着眼角流到潮红的脸上:"想起来后悔呀!当时不该把他当成败家子。"
辍学。他哭,母亲边打他边哭
李洪涛在班里学习一直不错,初中毕业后考入高青县一中。上了不到一年时,母亲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哥哥这时正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服役,退伍军人出身的父亲李振虎一个人,既要种十几亩地,又要照顾老伴,还要供洪涛上高中。实在没办法,老两口决定让洪涛退学。
李振虎内疚地说:"为了让他退学,他妈也没少打了他。"董玉英说:"他爸人老实,心软,可不打他逼他,怎么办呀?当时觉得上完高中又有什么用?能当饭吃?不如早点退了学,少花钱不说,还可以帮家里干农活。可洪涛这孩子不懂大人的心思,寻死觅活不退学。我觉得这孩子太不孝顺,就打他,从来不哭的洪涛就哭.我知道这孩子不是因打得他疼哭,是为了从此不能上学了才哭.;边打他,我也边哭。有什么办法呀,总不能把他哥哥从部队上拽回来吧。"
鸡叫时,他背着一个大纸箱回来
辍学后的李洪涛让父母非常失望。他没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下地干活,因为他不会干农活;他也没能像父母希望的那样挑起家中的大梁,因为他眼中没有家务活。他仍然整天抱着些无线电方面的书看,整天不停地捣鼓他那些"发明创造",整天呆呆地不说话不理人,一个人独自写着画着。
1994年初,李洪涛又死缠着父母,要求送他到济南学无线电。极度失望的董玉英,看着越来越痪、越来越"呆"的洪涛,只好借了几百元钱送他到济南一个无线电学习班学习。
半年后的一个凌晨,鸡都叫了。听到大门外有动静,董玉英老两口起床后,小心翼翼地从门缝中望去,一幅景象把他们惊呆了:月光下站着李洪涛,浑身上下像水洗了似的,长长的头发上蒸腾着热气,身后背着个看上去很重的大纸箱,一米八的个子皮包着骨头,看上去像个"小鬼"似的。迎进门来,脱下褂子一拧,汗水哗哗流,双肩已被沉重的箱子勒得血肉模糊。原来,学习班结业后,洪涛坐车回到高青县城时已黑天,到胡官村的车早没了。为了省下住旅馆的钱,他用瘦弱的脊梁背着几十斤重的箱子,走走歇歇,愣是用了半夜的时间从县城走回20多里路外的家。
再打开那个沉重的纸箱子,里面满满一箱子缺皮卷页的旧书和笔记。据他同去的同学说,洪涛在半年的学习中,每顿只吃一个馒头,一毛钱的咸菜他能吃三天,头发都舍不得理,省下的钱新书买不起,专跑旧书摊买书看。有一回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好书,买不起,当场抄写起来,后被营业员发现,把他轰了出来。看着一箱子破书和儿子血肉模糊、瘦骨磷蛔的双肩,"你这个傻子……"董玉英举起的手没有打下来,抱着儿子呜呜大哭。
1994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时,李洪涛又和父母缠上了,没想到人家还真要了他,还把他录取到总参陆航部队某直升机团机务大队。这下子可对了他的"撇子",五年没回家,可立功喜报年年寄回家,后来在电视上还见到江主席接见了他。
B
邻居眼中的李洪涛--"痴子呆子"
李洪涛入伍前,村里的乡亲都有点瞧不起他,因为他不会干农活,因为他太瘦弱,因为他是个痴子呆子,还因为他有个不知道饿的"怪病"。
拾棉花,他拾出了笑话
李洪涛入伍前不会干农活是出了名的,同龄人放学回家都能帮家里下地干活,他却忙着捣鼓别人看不懂的"破烂"。上了年纪的都说他没出息,是个痴子、呆子,将来连个媳妇都难找;年轻人也瞧不起他,他也不理人家。即使逼着他下地干活,他也净出笑话。据他的邻居讲,有一年拾棉花,他娘好不容易把他逼着下了地。可他母亲拾到地那头时,回头看看他,他却还在地这头,过来看他时,不知他自言自语地嘴里念叨着什么。再看他的棉花包里,棉花没有多少,棉花叶、棉花壳倒不少,气得他娘把他打回家,成了村里的一大笑话。
他有个不知道饿的"怪病"
李洪涛入伍前有个不知道饿的"怪病"是出了名的。据邻居讲,坐到他那堆"破烂"前,捣鼓起来他能一天不吃不喝,他娘不叫他吃饭他绝不知道饿;就是叫他吃饭,他吃两口放下接着再去捣鼓,有时候一天只吃一个馍:后来瘦得不成样子,家里人害怕了,把他弄到医院里看病,结果五脏六腑都没毛病,最后大夫说,这是一种罕见的怪病:由于长时间不把吃饭放在心上,食神经弱化了。
他有个"虎英电影制片厂"
李洪涛的"虎英电影制片厂"在村里也挺有名。他的"电影机子"(实际上是幻灯机)制成后,他用父亲李振虎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和母亲董玉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成立了"虎英电影制片厂"。为了弄胶片,他娘到城里赶集,只要他赶上不上学,非缠着跟着去。手里拿上两个火钩子,到县电影院的垃圾堆里和武装部的厕所里勾废胶片,他在男厕所里勾,逼着他娘到女厕所里勾。勾回来后,洗干净,在上面刻上杨家将、岳飞、雷锋等人物和各种字,到晚上放给他的观众--一群全穿开裆裤的娃娃们看。记者注意到,他家的床头上至今还贴着他用白纸自制的小电影屏幕,他的"百宝箱"里仍保存着一段段反刻着"导演:李洪涛;制片人:李洪涛;主演:李洪涛;出品:虎英电影制片厂"等字样的胶片。
C
媒体眼中的李洪涛--"专家士兵"
记者手中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重要报纸对李洪涛事迹的报道,媒体眼中的李洪涛是这样一个人:
创下"八个第一"的人
李洪祷当兵四年,自学攻下了18门直升机机务专业大学课程,练就了"一口清"(直升机上32个各类仪表、174个主要部件、1800多个技术参数,能对答如流)、"一笔成"(直升机上4个主系统、75个分系统的原理图,能熟练地一笔默写出来)、"一摸准"(直升机上200多种航材、108件维修工具,蒙上眼用手一模,就能迅速辨别出来)的直升机维护绝活,掌握了一套战时机务排险过硬本领,撰写了16篇科技论文,完成了20项技术革新成果,总结出12条科技练兵方法。在全军陆航部队士兵中创下"六个第一":第一个通过岗位自学达到机务专业大学水平,第一个兼通机械、特设、无线电专业,第一个担任机务兵专业理论教员,第一个破格加入机务技术攻关专家小组,第一个走上名牌大学讲台进行学术交流,第一个被我国直升机专业学术"泰斗"王适存教授收为弟子。
身怀"六种绝技"的人
李洪涛在各级各类的比武中共获28项优胜,排除直升机故障和隐患40多起,所在机组保证了300场次安全飞行。在10余次跟机随行重大军事演习和1998年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示了六种绝技:技术设计、技战合一、准确排障、快速抢险、判定假象、应急替代。
创出"五个破例"的人
李洪涛不但专业技术过硬,而且对军用直升机技术学术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在他身上有过"五个破例"。(航空维修)是国家级专业杂志,1997年第8期发表了李洪涛的技术研究论文(x)(型号系列直升机自动灭火系统假动作故障分析),这是该杂志创刊25年来第一次发表战士论文;李洪涛在科技练兵中总结出的12条有效方法,用实践回答了部队官兵科技练兵中面临的新问题,被称为"李洪涛科技练兵法"。1999年初,陆航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专门对"李洪涛科技练兵法"进行评审,一致认为,这12条练兵法是我军练兵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单兵科技练兵的真谛,具有普通的指导示范作用;中国直升机年会是国内直升机界最高水平的专业学术会议,1996年李洪涛提交的《防止××型号系列直升机尾桨打地改进设想);文,破例入选第十二届中国直升机年会;某型号直升机液压油路中有个转换开关,说明书上没提到过,教员也没讲过,平时谁都没用过,李洪涛查遍了所有相关资料,最后从一份外国杂志上发现,这个平时谁也不用的开关,战时却是保证飞行的"保险锁"和野战生存的"救命锁"。1999年初,俄罗斯直升机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交流,部队领导破例安排他与外国专家交流,听完李洪涛的分析和结论后,外国专家深感震惊,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李洪涛在直升机学术界的成功引起了轰动,他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大学生讲课,引起我国直升机专业学术"泰斗"王适存教授的关注,73岁的老教授专程赶到部队见李洪涛,并破例收下他为"关门弟子"。
离开李洪涛家的时候,一抹余晖映上了天空,媒体、母亲、乡亲眼中的李洪涛哪个更真实呐?实际上多视角的统一,才是一个英模人物的真实人生。
(摘自《深圳青年》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