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赵廷杰
陈尊祥,陕西长安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家,曾当过小学教师,解放前夕参加中共地下工作,1947年入党,解放后曾长期在长安县县委机关及基层财贸部门从事领导工作。
陈尊祥有一业余爱好,就是喜欢古钱币,视“钱”如命,人称他是“古钱迷”。他小时候,祖母就常给一些古钱让他玩耍,但他很有心计,留心观察钱币上的文字、花纹、穿孔、式样、大小等,爱不释手。他恳求祖母不要把藏的古钱用掉,留给自己保存。这是他收集研究古钱币的开端。1940年他任小学教师后,给学生讲历史课涉及到历代一些古钱币知识,这激发了他收藏研究古钱币的浓厚兴趣。主动利用与学生家长和农家联系的机会,收集古钱币。谁给他送来古钱币,就按质论价,给予报酬。哪怕把微薄的工资花光,自己少吃少穿,也不白拿别人一文钱。
陈尊祥的文化底蕴虽然不深,但他爱读历史书籍,虚心学习,逐渐积累了对中国历史文化比较广泛的知识。他认为收集、研究古钱币可为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提供实物资料,而古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宝地,钱币遗存丰富,为收集、研究古钱币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忘收集古钱币的工作,从未间断。著名作家柳青当时兼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鼓励他“积极探索,必有成就”。历史学家武伯伦有一次到他家,看到他家到处都堆放着古钱币,甚为惊讶,鼓励他说:“现在这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还很少。你付出这么大的辛劳,必然会出成果。”从此,他对收集、研究古钱币的工作更加精心了,跑遍全县400多个收购站和废品门市部进行收集。有一次,他去郭杜公社参加夏收,听说附近一个废品收购站收存了大量铜钱,他顾不上吃饭,立刻赶到那里,在一堆古铜钱中翻了一个通宵,眼睛都熬红了,但得到了300多枚有保存价值的古钱,他十分高兴。此后,只要听到哪里有古钱币,不管路有多远,不论酷暑寒冬,他立刻赶到那里,接洽、选择、收购。当时废品收购站规定古钱要用铜调换,他就把家里的铜盆、铜壶、铜锁、铜活页、铜鞋拔和铜镜,甚至电池上的小铜片也抠下拿去调换。就这样,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共收集古钱币6270多枚。
为了研究古钱币,他刻苦自学,研读古籍,访问专家教授,提高自己的文史知识水平。 他先后攻读了《古钱币大辞典》、《泉汇》、《中国历代货币通考》、《中国货币史》等大量古今专著,以了解在古钱币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他还购买参考工具书和新旧期刊5万多册,如《资治通鉴》、廿四史、《陕西通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咸长续志》等,有些还是珍贵版本,如明版张溥编辑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这种书现在很难找到。
陈尊祥的“古钱迷”名声不径而走,传遍了长安城乡,特别是传到了人民日报记者王焕斗、新华图片社记者姚宗仪和新华社记者杨润宝的耳中。他们写了陈尊祥研究古钱币的报道,刊登在《内参》上。这则消息惊动了时任中宣部部长的王任重。王部长立即批示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专业人才,要发挥其专长,应调到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保管部主任耿宗仁和钱币组组长董德义来西安向陕西省文化厅推荐,并和有关部门接洽,很快完成了他的工作调动。从此,陈尊祥由一个行政干部转变为一名古钱币专业研究人员。
1979年,陈尊祥调入陕西省博物馆后,任保管部主任。他发现这里堆放着数十吨古钱币,从解放初到现在沉睡了30多年,无人问津。他心花怒放,感到“好似发现了‘新大陆”,“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清理研究这批古钱币工作上。他带着助手们仔细翻看,分类清理,核对考证,常常忘记吃饭,连午休、节假日时间也用上。他们先把唐代会昌年间二十二个州(省)的古币清理出来,接着又清理出渭南县田市公社任家大队出土的窖藏汉代钱币。这样共清理出有保存价值的钱币983斤,8.26万多枚,500多个品种,其中有些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这些稀世之宝大大丰富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
1981年,陈尊祥欣闻国家要办古钱币展览,他毅然决定把自己用大半生心血收集的6200多枚古钱币全部捐献给国家,这是他赤诚无私、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这些钱币从西周到晚清跨时2000余年,每个朝代都有。特别是王莽篡位后铸造的“金错刀币”虽历经近两千年,“一刀”二字仍然光亮夺目。“第布八百”、“序布四百”和宋徽宗御书的“重和通宝”都是罕见的。为了表彰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和陕西省文化厅于1981年12月召开表彰大会,给陈尊祥分别颁发了奖状;陕西省博物馆向他赠送了一幅中堂,上书“古钱归国,美誉传人”;还奖给陈1400元奖金。后来有些年轻人对他说:“陈老,你太傻了,现在如果你仍然拥有这些古钱币,就可以成富翁了”。陈尊祥说:“我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无数先烈为了救国救民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我收集的这些古钱币是取之于民,归还国家,还有什么可惜呢?”
多年来,陈尊祥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十几万字关于古钱币的学术论文,受到许多钱币专家和历史学家的赞赏。如1983年撰写的《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范的考证》一文发表在《中国钱币》创刊号上,并编入中国钱币学会首届论文集中。文章从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出土论起,阐述了武帝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实行货币铸造发行权集中于中央,统一货币,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文章还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上林三官的由来,考证了铜范中钱的模式、文字和穿孔上加一横画等特征。同年撰写的《我国古代金属钱币的演变》一文也在《中国钱币》上连载,这对从事古钱币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984年3月在日本大阪市举行的中国历史货币展览会上,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耿宗仁宣读了陈尊祥撰写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的研究》一文(发表在“中国钱币”1984年第四期),此文1989年被译为日文在日本《钱币杂志》上发表,引起日本学者的浓厚兴趣。
陈尊祥是中国钱币学会发起人之一。1983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时他当选为常务理事。1991年改选时,当选为名誉理事、学术委员,并担任《中国钱币》杂志编委、陕西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他参加编辑的著作有《秦汉钱范专辑》、《古钱大辞典》、《古钱大系》等。1991年被陕西省财经学院聘为《中国货币史》课题鉴定委员会委员。1987年由陕西省博物馆评为副研究员。1991年被列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如今,他虽已退休,仍壮心未已,离而不休,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在钱币收藏和研究道路上续写着辉煌。责编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