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稿/田民
其实人类并不是数字式生存,而是基因式生存。
多少世纪以来,人类就试图理解生命形式,驾驭生命形式,利用生命形式。比如,农民的育种,让动物杂交。但是直到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发现了DNA的螺旋式分子结构,人类才找到了利用生命形式更有效的途径:基因工程。
经济形态的更迭
50年前,人类开始经历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现在我们又在开始准备经历信息经济向生物经济的过渡。美国《时代周刊》在五月专栏文章中指出,互联网是标志信息经济进入成熟期的主要事件,从此以后的20多年中,信息经济将继续发展,直到2020年生物经济开始全面起飞。就象半导体和软件工业带领社会进入信息经济一样,生物科技将成为下个经济形态的领头人。
那时,“人们会目睹生物技术会多么无情地改变并非生物的企业。"
在数字化时代,万物都被计算机的“0"、“1"二进制系统分解和表达。原来不相关的行业,出版,电视,电影,电信和电子工业,突然发现它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语言,“0"、“1"。共同的语言机制造成了相关的产业和产业的融合,出现了数字产品企业和数字传输产业。
基因结构使用的是A,T,C,G四个符号,来代表生命形式的构成。如同改变计算机的二进制符号,它改变了信息的内容和状态,改变基因符号也会改变生命的状态。所有同生命有关的工业,所有同有机材料相关的工业,都会分享基因的语言符号。造成产业的解体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基因代码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表达和组织的方式,几乎可以天然地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在更深的层次上,形成数字产业和基因产业的融合。
新的产业经济力量
1990年,美国政府野心勃勃地发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研究项目:建立人类基因染色体图谱,这项耗资30多亿美元的基因图谱项目,开始预计在2005年完成。1998年5月,Creig Venter博士,宣布脱离政府项目,并同Perkin-Elmer公司联合组建Celera Genomics。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于今年5月,先于政府项目之前完成了人类基因染色体图谱的建立。Celera Genomics图谱项目的成功表明了面对基因工程技术潜在的经济回报,私营领域的强烈商业冲动,产业对传统科学产生的影响力,整合力。
在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化学工业兼容农作物育种行业。化学巨头杜邦总共花费94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叫做PioneerHi-Bred的种子公司,因为种子成为向农场销售基因工程作物的有力手段。杜邦的做法代表了化学工业向生命科学工业靠近的趋势。化学公司可以通过基因育种,增强作物的抗害能力,开发出比传统化学药剂效果好和智慧技术成分高的高价值产品系列。医药工业和种子工业也息息相通。医药公司发现采用基因育种可将营养成分植入到农作物里,还可以设计增强种子的特定的医药功能。包括Navartis,Zeneca在内的公司,已经在生产防治疟疾的水果。这种基于农作物的药物行业,被称为"农基医药业(Agriceuticals)"。
不仅农作物变成了传统医药公司传输营养和医疗价值的载体,动物也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一家叫做“Genzyme Transgenics"的公司,通过基因方法让山羊产生抗癌性的奶液。BASF等大型医药公司都已采用这项技术大量制造抗癌蛋白,这样一群山羊很快就会代替一座年产1.5亿美元的蛋白工厂。就连日常生活用品也可成为传递医药功能的载体。肥皂、化妆品、饮料、内衣都可被基因工程化。
医疗卫生开支目前占美国的14.3%,有15000千亿美元。生命科学工业将会改变这个开支的比例,从医生服务费为主转向医药费用为主。Human Genomic Science的CEO说,现在医生服务费与药物的比例为9∶1,今后会因生物医药变成1∶1。
还有一个产业也有人开始开拓:处理和研究人类所故有的10万条基因,需要大量的信息加工。基因研究从早期有机体研究(in vivo study)发展到今天的基因数据库研究(in silico),并形成了专门的工业领域,"Bioinfomatics(生物信息学)",以开发和销售基因数据的Human Genomic Science为领先公司。这大大地刺激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IBM启动的DiscorverLink超级计算机项目,就是专门针对基因研究领域的投资额达1亿美元。Bioinfomatics大大提高了医药公司发现药品候选对象的效率,减少了成本。同时,依据生物材料制成的新型生物计算机,试验也已初见成效。
美国投资市场对生物科技产业也做了积极回应。从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不到半年,美国交易所的生物科技指数增加了3倍多。2000年上半年有近40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5年前,美国专营染色体的企业屈指可数,现在已有200多家。
新世纪战略资源争夺战
在这个基因符号将起主宰作用的世纪,基因无疑是一种天然的战略资源,就象在过去两百多年的工业社会中,石油和矿物等资源所起的战略作用一样。在生物经济中,基因的应用不止局限在食品和医疗行业,基因被看作是制造新材料如纤维,塑料和能源的新动力来源,如经济学家Jeremy Rifkin所说的,“基因是一切"。计算机和基因工业“将会合会成一股相互互应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力量",它们之间的联盟和合并会成为一个趋势。他进一步指出,“谁控制了基因,谁就控制了下个世纪。"
现在许多生命科学企业已经在试图通过控制人类基因库来控制未来人类社会的资源,其影响远比微软对PC操作系统的控制要更加深远。1972年,美国专利局首次确立了第一项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专利,这项专利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后导致1980年的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1991年,该专利局收到了4千份基因专利申请,而到了1996年,达到了50万份之多,迫不得已,该局对申请进行了限制。Human Genomic Science共获得106个完整基因的专利,还有7,500个专利申请待批。连完整的动物也包括在专利中,如Harvard老鼠。截至到1998年3月,共有85种动物被专利覆盖,还有90中动物待批。截至2000年5月,已有1800条基因被注册了专利。专家预测到2005年,人类的10万条基因会全被专利注册完毕。没有基因专利的公司就等于没有生物经济再生产的核心知识产权,也就没有特权。
企业的专利行为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批评。基因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是全人类共享的天然资源。基因专利已经引起了科学伦理和经济学的争议。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工业仍然处在早期,不可避免带有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环境风险和包括伦理在内的社会风险。
在这个数字符号时代与基因符号时代相交的时刻,基因图谱像是一幅自画像,人类第一次看到了自己,一次不折不扣的“原形毕露",新奇中难免不安,因为在我们的世界正在被数字化的时候,我们还有所归依,我们仍然坚信,人是不会被“0"、“1"解构的有机体。基因产业则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一个彻底符号化了的人类,一个彻底符号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