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1999年第11期开展了关于婚姻距离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来信来稿者踊跃。本刊编辑曾收到一位家住上海浦东张杨路的张女士的特快专递,她说:“急不可待地想参加这次讨论,你们提出了婚姻距离这个话题,恰恰击中了当前许多家庭问题的‘靶心,揭开了鸡零狗碎的家庭争执的盖子,那就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这一代,该怎样建立新型的、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确,关注现代生活方式,探讨新型家庭伦理,正是我们发起这场讨论的初衷,令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得到了从社会学专家到普通家庭主妇的社会各阶层的共鸣。
在我们收到的调查反馈中,83%来自女性读者,21%的参加讨论者是大专以上学历,89%的反馈表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寄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婚姻距离是当代城市知识女性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婚姻距离,怎样处理婚姻中的距离问题呢?我们不妨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
(编者)
婚姻距离可以有,但要适度
○邓伟志(上海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怎样看“家庭距离”?第一是,可以有距离。夫妻之间怎么可能一点不隐瞒呢?有的夫妻有一方身患绝症,不是还要瞒一点吗?婚姻距离其实是需要的。忠实是要在大节上忠实,在主要方面忠实。绝对忠实不用说办不到,不用说不曾有过,而且有时是弊大于利的。
第二是,距离要适度。通常把“婚姻距离”看成“分床而眠”、“分室而居”,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在情感上,各自保留点心理空间,也是可以的。《现代家庭》发表的那位34岁的陈某的来信,说他婚后偶遇中学的同学,彼此说了中学时想说而没说的话,后来视为知己,但并没有越轨行为。他说他没把此事告诉妻子。如果告诉了,反而有碍于夫妻恩爱,那么不说出来也是允许的。如果说出来,而又不会在夫妻关系中增加一道阴影,那么说出来也无妨。反之,距离太大,也会导致各分东西。因此,重要的是适度。距离大小要有个度。“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要恰到好处。这里有个分寸。分寸体现水平,适度是门艺术。
第三,距离要因人而异,婚姻距离的大小,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人家这样我也这样。距离大小取决于配偶的承受力。比如上面讲的那位34岁的陈某,如果他估计妻子知道他的隐私后,不仅不会责怪,而且会对他的旧友以礼相待,那么讲给妻子听则更好。这要从对配偶的长期观察中,从配偶对此类问题的理解程度上,来找到最佳结合点。
第四,要记住疏是为了密。夫妻之间应该亲密无间,不过有点“间”,也许更有助于实现“无间”。这点像舞台上的拥抱,你们看,十个有九个在拥抱前要拉开距离。经过寒冷的人方知温暖的可贵;拉开距离之后,会更加珍惜相随相伴的时光。重要的是,不要忘记。“疏”是为了“密”。拉开距离是为了婚姻的巩固与发展。目的是第一位的。忘记了目的的距离是有害的。
婚姻距离现代夫妻的两难话题
顾晓呜(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现代家庭》杂志关于婚姻距离的问卷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意义始终是双重的:一方面真实反映了现代夫妻对婚姻距离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回答者对这个问题的某种情绪,显示了当今已婚者的一种无奈,似乎答案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种题外之言:这种事情很烦,现状如此,又能怎么样呢?其实,婚姻距离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尺度,局外人的观察似乎是客观的,但也不过是以他们自己的婚姻和婚姻观为尺度的。比如在颇赞同婚姻该有些距离的知识分子中,因为知识程度高,特别敏感,反而会无事生非,闹出点矛盾来,但矛盾越多,冲突越多,反而体现了关系的密切———“很在乎你”。但有一点是确切的,在一个日益个性化和个体化的时代,女子地位的提高,男女双方自我空间的增加,婚姻便会采取一种令上一世纪的人看不懂的形式。“冷是情,离是爱”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看,这次的话题讨论正体现了一种大都市男女对婚姻关系和生活的已经比较豁达的态度。总之,今日的家庭的两难处境是:日益独立的个人要求有各种交往,家庭既是其中最安全最亲密的一种,却又限制了个人正常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人际交往。在此两难处境下,不同的夫妻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与配偶和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其中满意不满意,距离不距离,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