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陈氏太极拳古谱老架圭皋

2000-06-13 13:09著/陈鑫
精武 2000年1期
关键词:金刚太极右手

著/陈鑫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以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仰承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旗。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礼心于敬,乐主于和。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

或曰太极拳一艺也,如子之言立规太严,虽圣贤用功不过如是。一艺之末奚必然哉,余曰不然。

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打拳之道,自始至终不外一个敬字。能敬则专心致志,自无鸿鹄之射,扰乱胸中。至于拳中法律一一皆详如左。

左阳右阴图

此第一势手足运转图。左手属阳内圈,左手与左足所运之圈。右手属阴外圈,右手与右足所运之圈。非更迭转实一齐运动。左手略先,右手略后;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机之动,阳先阴后;运之势,阳内阴外。

此图如万物阴阳交合之意,阴阳一端之用。

运动气机图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气机行于肱内皆缠丝劲。言手而足在其中。

(图1)此形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

(图2)此形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第一图是出劲,第二图是入劲。

(图1)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精也。(图2)由指至肩倒缠法,所谓入精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运动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

何谓金刚捣碓?金刚神名,钢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捣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上场立必端正,两手垂下,两足并齐,两膝微屈,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先以左手领起,左足往前进半步,遂以右手领起右足,右手自下由左手外绕一圈上去。两手套住,如转环转一圈,右手落在左手掌中,手与心齐,一齐停住。右手与右足皆虚虚笼住,左手与左足皆实实在在踏于地上,如土委地。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太极拳自始至终,独此一势是正身法,端而肃,实而虚,柔而刚,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应之。此所以领袖群着,而为之首理,实气空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一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外似停止,而内无间断,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也。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左有右,有缓有急,有阴有阳,有有形有无形,皆因现在所运之势而循环不已。盖人得阴阳之气以生,是吾之身即太极之身也。以无形之太极,宰有形之太极,人皆知之。至以有形之太极,行吾无形之太极,而反矫揉造作,不因其自然而然。何也?是徒知炼气,而不知自然行止也。又如人之目,昼则开,夜则合,一开一合,皆太极自然开合也。拳中一起一落,一合一开,何?莫非从太极来乎?但习而不察耳。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人但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则得矣。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中。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气也,理也。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非气,无以行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总论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取象

金刚捣碓一势,阴阳合德,其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

金刚捣碓

其一金刚捣碓敛精神(已伏寂然不动,浑然全体意),上下四旁寓屈伸。变化无方当未发(言开合擒纵),浑然太极备无身。

其二一生无事养太和,锦绣花团簇簇多(喻拳之机趣横生)。天上金刚携玉杵,善降人世大妖魔。

其三不是金刚降魔杵,妖妖怪怪谁敢阻。大开大合归无迹,美大圣神方可许。

其四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此中甘苦都阅遍,不愧当今绝妙人。

其五先左后右不为奇,一动一静是围棋,围到山穷水尽处,突然一势判雄雌。

百会(在头顶)隐白(在足大趾)大敦(在足二趾)厉兑(在足三趾)窍阴(在足四趾)至阴(在足小趾)通骨大钟(皆在足后跟八者皆穴名)

第二势揽擦衣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每一势自有宾主,如此势右手与右足是主,左手与左足是宾。每着全在心胸,用心太过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无心之间。一主以敬方能得乎,中道运动咸宜。

左手在西,右手初运。左手亦随之先转一小圈,然后自下而上转一大圈。涉下至左肋,岔住腰。凡人自幼用右手居多,用左手少,故左手较右手稍笨。打拳凡于左手虽不当令,亦宜格外留神。必使左右手一齐运动转圈,气力方能匀停。

中间似弯如新月形。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右手与右足运法同右手右足。左手三处运动,独左足不动。

此右手已成之势内劲图

右手以中指为主,五指相依,勿令散开。肘尖向南,肘弯向北,胳膊微弯三四分。内劲似停不停,中指领左,右四指往则合往劲。近与右肩为呼应。远与左手为呼应。

肩沉下,肘尖后往前合。手背朝上,四指在肋前,大指在肋后。

右随右运趾先一圈,足住手动,足亦划小

何谓揽擦衣?揽者如手揽物,擦者如手挨著衣者上衣,形如以左手揽物,挨著衣服。言左手岔住腰,肘微向前合。大指与后四指岔开,手从上腕斜下。其意似往下按,手掌向后岔住腰。左手属阳,肘屈似阴,是谓阴中藏阳。右手从上,腕自上往右向下而左绕一圈。再往上,然后向右徐徐而发,越慢越好。高不过鼻,低不过肩,手走到九分而止。内劲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以中指为主,中指劲到,余指劲皆到。皆由心中发起,越乳、过腋、入肩、膊内、骨中,由骨髓充肌肤,徐徐运行。待其劲行到指头肚,然后手与和合,肘与肘合,肩与肩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说合,则两半个身上下一齐合住。当中裆劲开开,又要合住,是合劲,寓於开劲之后非,开是开,合是合,开与合看成两股劲。右手动,右足绕一圈,随着右手一齐运动,一齐行止。右手将停,右足踵先落地,由腓及五足趾依次落地,放成八字势。以两足论,右足在前是主,是宾中之主;左足在后是宾,是主中之宾。以右足是左足留守不动,故也。右脚虚,左脚实,为为前虚后实。以一足论,亦是前虚后实。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著地,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腿劲由足大趾上行,外踝向裹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左腿内劲缠法亦然。两腿劲同往上缠绕至会阴(穴名),两阴卵中间中弦而止,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胳膊大,皆用螺丝缠劲,断不可直来直去。一直则无缠绵曲折之意,无缠绵意不惟屈伸无势,即与人交手亦不能随机应变,妙于转旋转关。不灵,在我先觉输人一筹,何以制胜?即令硬气可以胜人,人自心中不服。

此图上已图之,言之最详。但学者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心即忘之。故不惮再图,烦言以晓之,欲令其默认(去声记也),心通念念不忘也。由肩外缠至中指甲,是进行劲。由中指过手背,外往里缠通行至肩,是引劲。由远而引之,于近初发用进行劲,里收用退行劲。下体劲自足趾至腿根,进行、退行皆由足上行。与胳膊异者,是自己用功确不可移。如此,至于与敌交手,敌来侵我,先引后进,亦是确不可移。须记,右手运到九分时方停,神气更贯十分满足,此处最难形容。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得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以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又全体先斜后正,外斜内正。斜者其形正者,其精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手足用动,要束而不散,束则神聚而凝,散则神涣而惰。总之,官骸皆听命于心,心一敬谨,手足自然如法而行。肩要压下,肘要沉下,右手领住,左手岔住腰,胳膊屈住,是乃此着最要。形势、眼神随右手运如此着,右手当令,眼神只随住右手。右手运到地位,眼神即注在右指甲上,此中指即眼视之标准。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右手与肩平,不可太低,亦不可太高。低则中气运之难,恐运不到;高则肩膀胳膊无力。总以得中为贵,顶精领起来(顶精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精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棚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此势右手运行,以右为主,为其向右应敌也。右手属阴,其运行者阴中之阳。而其所以运之者,有宰之者也。左手拳曲,左足不动,转于右手为宾,而其实为宾中之主,为其留守,全体之根基也。左手属阳,其运行之势,似阳中之阴,而其所以为阳中之阴者,有主之者也。以理论之,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即以右肱论之,右半身皆属阴,其内劲由肩外缠至于指甲,由指甲外往里缠,阴阳似属两劲,其实一时并起,并落足见阴阳互根之妙。何以见之?如对敌时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互为其根之实。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尝见人之耍拳,上着未完即欲停止,一停止,其气断,其神散矣。即不然此着未完,即欲打彼着,及打彼着,仍然未完,而更欲打下着之下一着。如此躁心,何能细心揣摩,而知其内劲之起落,精神之充足乎。欲速者,恒犯此病,故终无成功。打拳不惟着中情理当潜心默会,即上着之终下着之始,其接骨门笋处,是为过脉。于过脉处当思如何血脉贯通,不令间断。盖上着之终,必待神气十分满足,而后方结得住。当结上着时,上势已足,余神流于界外,是下着之机已动。于上着之末,而后下着接接住,上着而起,是为构。构者下着之笋与上着之笋相接而合者也。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神气与上着无间,方为善于起始。所谓得势争来脉,来脉得势,以下势如破竹,无不得势,此是最关紧处。以上所言,往往重三叠四,絮语不休者,恐人未详其故,故如此。

特标左手倒转

左手运行转圈如揽擦衣,搂膝拗步,初收、再收披身捶、肘底看拳、指裆捶、下步跨虎,皆是倒转圈法。然初收、再收与肘底看拳,左手近上转圈稍易,揽擦衣左手居中,与鸠尾平,在左肋中间,其转圈颇难。指裆捶转圈甚微,下步跨虎左手转圈,与揽擦衣同。以上所言皆用缠丝。精行之且是倒转圈,故难,犹是手也。右手倒转甚易,故于左手倒时标之。至于左手右转,自觉容易,不必再赘,细玩前散画图自明。

取象

如揽擦衣一势,阳左阴右,阳屈阴伸,有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意,故取诸泰,此右手之象。至于左手,先画一小圈,然后左手自上而下、而左、上行而右、而下至腰盘,屈如圈,外方内圆,手岔住腰,有潜龙无用之象。据左手本位成象论之,是个静象静极必动自然之理,故左手已伏七日来复之机。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不动以固根本。

四言俚语

一阴一阳,法象昭章。屈者为阴,伸者为阳。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七言俚语

世人不识揽擦衣,左屈右伸抖虎威。伸中寓屈何人晓,屈内寓伸识者稀。裆中分峙如剑阁(取其圆意),头上中峰似璇玑(喻中气也)。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项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打拳,心是主,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腰是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以左手领左足,以右手领右足,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起则并起,落则同落,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起,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左手背一二分向北,右手背四五分向北。中气行到指十分满足,一齐合住。

平素打拳,不必拘定方面,是画一定之准。北斗在北方,司天造化,宜以向北为主,故图画皆以面向北为准。右东左西,面北背南,以定方向。

此图就上图面向北图之以右手为主

此为左右相合,是上势之下,下势之上,两势间过脉。

左手指展开,指并住,舒肱。左手转一圈,以下西行,舒肱。

左手离腰上行

此是未运行手,先转一小圈,与右手合住。

此是胳膊劲,手转够一圈,背微向前。

左手展左手止此图仍以面

向北,图之故。左右与上同。

此左手运行图

左肱以肱弯与右肱相合。

左手起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右肱反背势与左手相合。

圈内线即右手发端。右手发端先转一小圈,右手束。

足缠丝劲图

大股自足缠至大股根,其劲由外往里缠。缠到腿根。两腿劲对头,瓤住,不用硬气。两膝向里一合,足五趾皆向里合,腿上下自然合住,裆口自圆。

足之动作法

左足自先至右足边点住趾,然后再往西迈开两足,相去尺五六寸。

左右股合法同

足后根拧法

如单鞭,左足先收到右足边,足趾点地,再往西发行,不必再赘。至于右足揽擦衣,足五趾本向东北踏地,至左足向西开步落时,足趾向西北将落未落时,右足不离地。足趾向东北则足踵依地一拧,微向北西,北西者偏于北方之西,故云右足趾与左足趾一齐落下地。左足亦是踵先着地,渐次至趾与右足合住劲,方不散涣。

问何谓单鞭?曰两手不在胸之前后,而在胁之左右。左右肱展开,其势似单弱。其势如鞭之毒,两肱展开又如一条鞭,如名此势。以左手为主,左手上行与脐平,外往里转一小圈。右手从后往前亦转一小圈,左右一齐合住,神气呼应如两人照脸说话。然后左手从合处领起,左半身自下而上转向西,渐渐西行至八九分时,方止。当手未展手未停时,眼神随住左手。至左手停时,眼神注于左手中指,不邪视。至于中气缠法,与揽擦衣右手右肱同。当合之时,左脚在左者先收到右脚,边脚趾点住地,预为下脚运行设势,及运动时左脚随住左手一齐西运。上面左手将停,左足踵先着地,循序渐进,运到左足大趾与左手一齐停止(形似停而神不停)。此左半身上下相随,左足伸展各因其人之大小,约不过二尺以内。至于右手合时,右手先转一圈。左手起发向西运行,右手腕在后,右手从后向前再转(转上声)一圈,胳膊徐徐作反背势,与左手顺势展开不同。右手不惟胳膊劲反背,且微向东行,手背又得往前合。右手东行,左手西行似有两分之势,其实寓两合之神。右手所以反背者,为下着伏脉也。至于右手五指束住不展开者,恐人在后突然捋住指头背折其节。眼在前,视不顾照后,束之以防其患。胳膊缠劲由后前缠到右指头止,右脚虽不动,视右手运行以为拧转。在前足指向东北者,今则右手一动,右足踵着地拧转指向北西落住(言北西者,偏北者多,偏西者少)此右半身上下相随,为人说法,不得不条分缕析,而要不得视为五分四裂。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同者,各自一切照脸合住,不必再言。不明者,视图自喻后,仿此身法。总归端正,不可偏倚。骨节松开,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拳家以躬行为主,但先难而已,不可预期后获,妄念横胸,拳艺不能长进,至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未交手时,谁知敌人从何而来,谁知敌人击我何处,但依着何处,即以何处(此是本地风光,最难最难)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免而中也。然而未成者,不能也。问要到何时算成?曰此中层级,终身阅不尽。但以目前粗疏者言之,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学者或学一二年,或学三四年,浅尝辄止,终是门外汉,旨味未之尝耳。存先获心者,吾知无所问津,盖不能循序渐进不已,亦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贵有恒,躬行为难。

单鞭七言俚语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一字长蛇互西。,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若问此中真消息(即线索),须寻脊背骨节中。

长短句俚语

盖世无双一条鞭,打进不忙。敌因我左手在腰,肘且屈,乘其不防来侵西疆,窃逞其刚强。岂知我弓弦一卸,屈而必张,打得他无处躲藏,反受灾殃。非是别有奇方,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那怕他(是我养有素)求胜反败不自量(言敌人来击),洋洋洒洒当地见短长。此所谓阴中藏阳(肘屈为阴,肱伸为阳)。

单鞭取象

打拳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胸中包含一切,外面空空如也。内之明,外顺柔,有离中虚象,气归丹田。理实气空,上虚下实,有坎中满象。四肢舒开,中气行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有泰极象。气足难于转移,变化不易,有否之象,然以成手处之,不虑此。大人处否,而亨二爻,变而为坎中,气存于中也。五爻变而为离虚,灵含于内也。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虽否何害,此所谓素患难行乎?患难,不贪打人,物来顺应,故有休否之象。具此四德,拳术尽矣。

揽擦衣、单鞭,两仪也,两仪交则四象生矣。自太极生此两仪以下,生生不穷,万象森列,莫可形状。全在用功者身体力行,细心揣摩,日久自知拳名太极,岂虚语哉。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第四势金刚捣碓

正身法

拳中独此势与单鞭、

搂膝拗步、野马分鬃、卷倒肱、上步七星捶,皆是东西南北正身法在此,则为第二个金刚捣碓,在拳次序,则为第四势。

七言绝俚语

第二金刚面向西周身辗转(展者转之半)手足齐。虚实分明君须记,莫教纷纷乱马蹄。左虚右实为白鹅亮翅设势,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血脉自然流通。

第一势金刚捣碓面向北,此金刚捣碓面向西。如何面向北者转成面向西?如上势单鞭?左手在西右手在东。待中气十分行足时,似停不停,左手领住意似向上,右手亦领住意似向下,中间两肩往下一松,两肩松时,左脚趾向北上势,足趾向正北。本势足趾向正西。因图画不易,故专言之,阅者宜知,又当谅之。左右足本非八字形势,今则脚趾微起,脚后跟依地,不离本位,往西一拧大钟使左足趾转过来向西。待左足由外收到里边,即时左足向下由外往里转一圈,落到胸前,手抠住如碓臼。手腕朝上,以待右手。当左足后跟拧(拧抠也,搏转也,如船捩拖)时,左手初起向里,右手即一齐发动,向下向身右边过,由下而上捋住,捶下落到左手腕中劳宫处。左足跟扭向西时,面与身转向西矣,故面向北者转成面向西。何以再打一金刚捣碓?人穷反本,如第一势金刚捣碓,太极之原象也。势既穷于单鞭,故仍归原势,以便下势变化,形体之运动发生,故再以金刚捣碓继之。

七言俚语

前已立过金刚势,今复重行得毋同。彼则脸面端向北,此则后脊转向东。上接单鞭非无故(穷则仅本,又是上势下势之过脉着),下开白鹅格外雄。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如敌人制我右肘,即以右肘向左引之回而击之。制我左手,左手在左即以左手向右引而击之。制我左右手,即以左右手向右引之。此势但形引劲,未说到击人处。

此与下一势界限分处。此势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工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聊举一二,以示之不轻言,恐起学者躁心,不下工夫,故不轻言。前图宜用意默会,切勿淡漠视之耳。

何谓白鹅亮翅?如白鹅之鸟舒展羽翼,象形也。以右手领住左手,先下降至左胁前,去胁七八寸许,先绕一圈毕,再以左手领住。右手斜势,由下逆行而上向右边去,只绕大半个圈,如鹅展翅之形,似停不停。右足向右行,亦绕大半个圈开步约一尺有余,右足趾向北,平实踏地;左足随右足行到右足边,脚趾点立于地,亦伏下势开步之易,左足虚,右足实,中间胸向北西(解见前)。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旋转先自右向下向左逆行而上,从左而右转够一圈,与手足一齐停止。右手过首在右,距右耳尺许;左手随右手运行至鼻前,左手斜朝上,去脸七八寸许。左手与右手相去一尺余,眼看住两中指,顶领项直,沉肘压肩,胸含住,屈膝开裆。左足虚倒立,右足平踏地。此势虽名为一势,实半势为,其钝是引进落空(去声)意。且尽是开意,无合意,必与下势合成一势,大局方得停住。

取象

此势有比之意。左手随右手运行,胸亦随右手转圈,比之自内柔顺中正。左足随右足运行,合观之,有外比之象,有显比之吉。此势以左随右,上下皆然。但引而不击,得下卦坤之柔,上卦坎之刚中意,故取诸比。上下相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故又取诸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但引而不击,可也。

七言俚语

闲来无事看白鹅,右翅舒展又一波。两手引来搂峰势,奚殊秋水出太阿。

其二

元气何从识太和,右辗(辗者转之半)两手弄秋螺,北方引进神机足,亮翅由来有白鹅(人之涵养元气如鹅,伏而不动,以养精神)。

前题五言绝,不是蛾眉月,摩来肖逼真(两肘弯屈,胸如鞠躬),弓弯何不发,一发倍精神。

猜你喜欢
金刚太极右手
追影记
左手和右手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左手右手
太极Ⅱ
左手右手(5)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