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溥功深两导师 天遣太极挽梦回

2000-06-13 23:39王志远/文
武当 2000年9期
关键词:杨家太极太极拳

王志远/文

真水无香

上海武昌路鲁关路三十一弄14号傅(钟文)老的寓所,傅老师看了沈寿老师的介绍信,面色凝重,沉思片刻,沉重地说:“洪水(沈寿原名)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人材。现受伤、病重,是杨门的不幸,是太极拳界的损失。他介绍你来我处学艺,说明你的素质不错,有天赋,有太极拳基础,又是大学生,但你要答应我几条,才可收你,教你。跟我学拳向来没有条件,但你不同,情况特殊。第一,我把洪水受伤等情况原原来本本告诉你……第二,洪水很忠厚,要一辈子跟住洪水,视之如父兄般,不能离弃,既学我,又跟他,才能得真传。我并不是搞封建的一套,我的眼光不会错。第三,记住“勤、恒、礼、诚”永年宗旨,坚持习练弘扬杨家太极一辈子。因为中国的杨氏太极背后有着整个的传统太极世界,几百年来对于太极的追求探索,已经唤起了世界的注意。我一生以发扬光大杨家太极为己任,就是因为杨家太极是健康之神,一日不普及太极,人类就多受病魔威胁。现在能坚持学拳,能为太极作出牺牲的青年为数不多。我希望你们有志后生,不仅能学到我们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将太极发扬光大。其实难的不在于学功夫,难在于追求超凡脱俗的太极境界,难的在于坚持。功夫属于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的坚持者。我不希望你成为又一个黄百家。我相信理想,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杨家继承者的矢志不移,终生不渝的努力,杨式太极一定会在全国乃至世界深入人心。”

在傅老温文的外表下,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一颗赤诚奉献的心。我被他的责任心所感动,被他的极强的亲和力和魅力所感染。我慎重地进行了承诺。从此开始了我悠悠的艰难探索的太极之路。浸淫于拳经,泛览于拳论,简练于西文,揣摩于拳功。每日工余四个钟头以上功课,晨昏无间,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从无间断,人称“拳痴”,号称“绵王”。如果说当初习武仅为练身养性,从此已化为我的责任和信念,杨氏太极将伴随我的终生。现我陆续将在练功习武学文过程中所听到、所看到、所领略到的傅钟文、沈寿等老一辈杨氏太极探索者的风采昭示于众。佛说“真水无香”,德溥功深的太极拳师,淳厚朴实,胸襟坦荡;纯正的杨式太极平正朴实,浑然天成,皆犹是佛家真水。

尊师重道

傅老一个人端坐着,手里拿着《中庸》,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竟然也研究起《中庸》来,可能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吧。见我进来,让我自己到屋角倒水喝。拿出一本香港版的《杨式太极拳(真本)》书,送给我,说:“这书在香港再版,是香港学生带过来的。国内现在反而少见了。太极处于低潮,能坚持就不错了。现在批师道尊严,别的方面我不知道,学拳,我的经验是,尊师得真传,重道得真谛。尊师不到,学艺不高,身传口授是得真传的主要途径。光靠自学、傻练能得真传?不尊重师父,师父怎么会教你?说杨禄禅的拳是“偷”的,偷得到吗?谁偷来给我看看。杨禄禅三下陈家沟靠陈长兴悉心传授 ,才成“杨无敌”的。我是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不能设想,一个欺师灭祖、行为乖戾的人能练成功夫,能达到高深的境界。过去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故有师父之称。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尊师我想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我对杨澄甫老师比对我自己的父母还亲。我这样说不是现身说法,而是教你们尊重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杨家太极拳是靠打出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几经风雨,有了现在的气候,决不是一风吹得了的。一些七拼八凑的东西,看起来来势很猛,但决不可能冲垮、取代传统的太极拳。传统的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已经深入人心,扎根于民间,遍布于大江南北。所谓的国之瑰宝,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决不可能是这一些大杂烩,当是指经过千锤百炼、浑朴大方的传统太极拳。随着太极求正、求真、求实、求功夫者的增加,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灰心,不要失望,我坚信传统的太极拳、杨家太极定会再度辉煌。你们要好好练,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到时要拿出货色。”

我深为傅老师坚定的信念所感动,也从老一辈宗师的身上看到了传统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希望。傅老师的教诲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拳非私产

几天没见沈老师。挂念其身体是否健康,前去呼童街沈师家探访。沈师正在著作。

沈师见我来,即出示由《武林》转来的前世界举重冠军陈××航空信,说:“陈想练‘内家八卦,要求解答些问题,准备回信。”并说:武协×××老师要到我这里来,介绍武协的情况,并商量推广太极拳的问题。我教拳一没有空,二身体不好,还是你去教吧。最近××报介绍×××,杨澄甫老师的大儿子拳打得还不错,后来去了香港。……国内真正的杨式太极拳传人应算是傅(钟文)老师,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从九岁起就追随前辈亲戚杨澄甫习拳,颇得器重,深得杨式太极拳真谛。无论威望、功夫,国内无出其右,被同门师兄誉为“杨式太极正宗”。陈微明先生就曾题词:“傅君钟文,永年杨澄甫师之晚戚,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之正宗。所谓传人,这里有对拳理、拳术、拳学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和继承的问题。了解它的渊源、理论、特长和弱点,掌握它的练法、技术及运用和改造的能力。而且要有深度,能通晓拳理,见解通达,触类旁通,通权达变。这不能搞血统,搞也没有用。后人与传人是两码事,是有量和质区别的。后人可以成为传人,但必须具有以上的条件,但传人不一定是后人。这是很辩证的。比如说我 会打拳,女儿虽跟学过,但不能算是传 人。有的说,不是家传就得不到真传,这不为事实,这只是为自己的所谓“家传”制造背景舆论而已。杨禄禅就是陈家的外姓弟子。赵堡陈清萍传之武禹襄,武传之李亦怠@畲之郝为贞,郝传之孙禄堂。至于杨澄甫异姓弟子更众。陈微明曾问杨(澄甫)老师:“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轻传人,然乎不乎?”杨笑曰:“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不秘惜。”八卦掌,岳氏散手拳家杨敞(字季子)有诗记述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界轶事,其中说到:“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往昔谁知太极拳,谭公(延)疗疾始流传。”也说明河南温县陈氏的太极拳,依靠外姓杨氏首先在统治集团内流传后,逐渐在北京民间流传,直至流传于大江南北。

傅(钟文)老师更直言,杨家拳“不是我的私产”。并表示在有生之年从事太极拳研究,将杨式太极拳的全部精华献给人类。可见“家传”之说,早已落伍,早已为这些宗师所抛弃。也只有这样才有了后来太极拳的发展和壮大,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外姓的弟子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其中得到傅钟文老师一系直接面授的学员,更是多得难以言表,傅因此而被誉为“太极宗师”。更何况,子女是无法选择的,素质好也罢,天赋差也好,都已定了。而弟子的选择却是双向的。选材的范围非常广,易得其人而授之。杨澄甫等很多宗师都曾感慨从来太极有成就者“代不数人”。这说明太极修炼的难处,也说明仅数人之家的小家庭要培养出“代不数人”的“传人”就更困难,只有面对百姓的“外姓”普及太极,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手和传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有人说天下功夫出少林,或内家功夫出武当。我认为天下功夫的弘扬靠“百姓”,天下功夫的光大靠人民。只有“百姓齐努力”,太极之花才能“百花齐放”。

沈寿老师真知灼见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胜读十年书。

“老汉”根脉

自上海来的×××自称是傅(钟文)的弟子,又说傅最近在教罗汉八卦。沈寿老师叫我去看一看×××的拳是否是傅传授的拳,又说:“傅是不会搞什么罗汉八卦的。除了杨家拳外,什么也不会搞的,这一点我是清楚的。傅老师要守的就是纯正的杨家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太极精妙,加上其他拳术的精华,岂非更妙 。于是就产生了大量 的‘大杂烩,什么太极腰,八卦步,形意手,……什么太极螳螂,八卦太极……应运而生,美其名曰:‘融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标榜为‘推陈出新。正如许多有识之士,行家里手所说,这样的创新是太极的可悲。”我抽机会看了×××的拳,心存疑惑而又不能十分肯定。因为拳有些像,在似与不似之间。趁傅来甬,当面垂询。

傅说:“我不认识这个人,以后上海有人来,我会事先给你们打招呼,或请他们直接找你们,这样就不会混淆了。但也不要去责备,给人家颜色看。现在上海杨式太极拳很普及,到处可以学,有的人到外地去,就会挂我的名,背我的招牌。虽说有冒牌之嫌,但这对推广杨式太极拳也没有坏处,就不要苛求了,实际上也管不了那么多,任其自然吧。”我们谈到太极拳发展创新的问题,傅老说:说到发展、创新,一些人就认为我保守,墨守成规,不肯改拳。如果我保守,当年就不会只身离开十里洋场,就不会随杨老师走南闯北了。我不反对发展创造,相反,我赞成创新。因为太极拳本身就是创造、发展的产物,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她的旺盛的生命力。问题是有没有下了苦功,吃透了太极的精神,认识了太极的实质,是否对太极的立场,基本观点了然于胸,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没有根基强行催生的东西,是经不起考验的,是不会被世人所接受的。我老了,这辈子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们,留给你们的是一整套纯正的杨家拳。一技傍身,终身受用。谈起杨家的太极拳,我的功夫固然不能说练到家,但我敢断言,国内还没有第二人像我这样明白。要改编套路,不是我不会。如果抱不负责任的态度,我可以改它个面目全非,我可以编它十套八套,我可以编个傅家拳。但我有许多方面过不了关,首先是杨家对我的恩情,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待之比我的父母还亲。杨家的师承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杨澄甫老师生前很不满意他的学生随便改拳。我要对得起杨家,也要对得起世人,一丝一毫也不改动,为后人保留一套真正纯正的杨家太极拳。每一式都含有搏击的意义,拳架的顺序,式子的繁复简洁,都有它的宏深的道理。我自问自己,无论对拳论的理解,还是功夫的造诣,都没有超过杨老师及先人。与其说我不肯改拳,不敢改拳,还不如说我没有资格改拳。我只有继承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还不够。在自己没有完全吃透的情况下,也改不出什么好东西。改出来的,编出来的,也只会是些不负责任、欺世盗名的东西。不管谁改,我决不改,我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我在不同场合说过,对杨式太极拳,国内没有第二人像我这样明白。为什么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希望不明所以、不知太极究竟为何物的人,请你们高抬贵手,不要随便改编,糟蹋太极拳。现在参与太极的人慢慢多起来了,原先不是专研太极的,“半路出家”的,对太极认识不充分的,抱着各种动机的人,鱼贯而入,都硬挤进了太极的队伍。这说明“太极拳好”,说明太极拳慢慢有了影响。这原本不是坏事,但大家都不甘寂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来显手;都想走捷径,不想下苦功。想通过改编出名,成为“专家”。你方改罢我方编,不尽合理的改编,没有内涵的拼凑,充塞太极拳界,这就为推广普及太极拳,把太极推向世界,帮了倒忙。须记住传统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中国“国之瑰宝”,是古老的、有悠久历史的、浑然天成的传统太极拳,而决不是七拼八凑的东西。太极要走向世界,离开了传统,离开了民族性,离开了太极的流派,只会走向死胡同。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可以说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优秀的民族遗产,就越容易走向世界,打出世界去。传统太极拳正是我华夏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宝。现在大家改编得很热闹,我更不能去凑这个热门,设想一下,大家都知道我是杨老师的弟子,连我都定不下心来,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连我都改了,以后谁还说得清。热闹过后是冷静,以后等大家热闹够了,时髦够了,觉得疲倦了,觉得不行了,觉得走不通了,想回归,想寻“根”的时候,还晓得有我这个“老汉”(注:傅老自称老汉,刻有“老汉”印章一枚)守住的这“根”、“这”“脉”,保留着太极本源——这真正的“改革基石”,则此生无悔了。现在你们完全犯不着跟这些对太极拳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去计较,去论理。泰然处之,冷静对待。不要到场面上去混,有时间还是潜心研究,透彻地了解太极。大路朝天,你们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我希望你们新的一代,人才辈出,负起时代的责任,为太极的继承、发展、创新作出贡献。让太极从本源出发,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傅老的一席话,其献身武术之心跃然。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觉得傅老好似“太极拳界的哨兵”,冷眼看待武术界风云变幻的事态,耐得住寂寞,不问一切,义无反顾,决不作个人打算。其坦然、其渴望、其对自己在太极拳界的“定位”及对使命的孜孜以求,均一览无遗,让人感佩不已。古时有“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号”的说法。又说:“智过万人者谓之英。”“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所以英雄应该是文韬武略、智勇、文武全才的人。也只有这样的全才,才能负起太极继承、发展、创新的重任。傅老终其一生捍卫太极拳的纯正,守卫这一块“净土”,其执著以之的立场不正是“太极拳界英雄”的写照吗!

永年意义

1944年,时日本帝国主义已濒覆亡前夕,疯狂愈甚,奸伪助虐,凶焰万丈。醉生梦死之徒,日惟奔竞於发“国难财”。上海一隅,乌烟瘴气,几不堪一日居。太极泰斗杨公澄甫之嫡传弟子、第四代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先生蒿日时艰,独具深心,痛民族正气之消沉,思提倡民族之武术以振奋国民,爰于是年10月1日假座上海淡水路丰裕里96号庭园成立了永年太极拳社。

拳社以“永年”命名,傅钟文老师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因为河北永年县是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自杨禄禅称“杨无敌”始,传子班侯、健侯、孙少侯、澄甫,胥名重当世。本人亦世居永年,饮水不忘源也。第二层是因为习练太极拳能增强体力,益寿延年,推之可以寿世寿人。第三层是体“自强不息”之意,持之以恒,发扬光大,树民族体育运动百年之基。

1983年10月1日,乘改革开放之风,在沈寿老师的倡导下,傅钟文老师给了我很大支持,来信说:“(原文无标点,标点为笔者加。)志远:来信及照片均收到,谢谢。据云想在宁波成立永年太极拳社,如你们有条件成立,我没意见。这对于发扬民族传统太极拳、对人民健康有好处,可以办。即此向诸拳友问好。傅钟文。”在原宁波杨式太极拳学习班的基础上,在杨公澄甫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成立了全国第二家永年太极拳社。紧接着上海有嘉定、闵行,江苏有徐州,安徽有淮南,福建有泉州,广西有合浦,辽宁有大连,以及海外的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地相继成立了以“永年”为名的太极拳社。沈寿老师高兴地说:这一切衍生赋予了“永年”的第四层意思,它更确切地表达了“永年太极拳”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 、结果。“永年太极拳”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走向“永年”。因此,这第四层意思,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杨式太极拳经过以杨禄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等代表的杨家几代人的发掘,特别是经过以傅钟文、沈寿为代表的“永年”人的半个世纪余的不懈努力,遍及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各地,“永年”成了杨式太极组织的代名词,“永年”代表了正宗的杨式太极拳。“永年”响彻了世界,“永年”的光辉将照耀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探索之路。我为“永年”而骄傲,我为“永年”而奋斗猛进。

勤恒礼诚

永年太极拳立社之初,就以“勤、恒、礼、诚”作为社训和宗旨。自1944年创社至今,虽几经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依靠这四根精神支柱,支撑人的信念,已转化成了“永年”人的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即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太极拳运动以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使杨式太极遍布“永年”人各自的故乡,为桑梓造福,要使杨式太极拳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这种理想和奉献精神无疑是崇高的。

那么何为“勤、恒、礼、诚”呢?傅、沈两位老师日常授生课徒过程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口授身传,作了最好的注释。

勤:傅钟文老师说,“勤就是勤力、勤勉、勤奋、力行不懈的意思。练拳主要靠勤力,靠吃苦和能得要领,此外别无秘诀和捷径,尤其要少说废话。空头理论太多,而实际锻炼太少,就 显得头重脚轻了。要把功夫练到身上,特别是有志于提高技术水平,练真功夫的人,就非勤力、非按要领‘死练不可。过去杨禄禅、杨班侯、杨澄甫等人‘诚字都很少,完全是靠勤学苦练出真功夫的。太极拳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经过入门引路口授,懂得方法、掌握要领后,主要靠勤学苦练,才能攀登艺术的高峰。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套改一句话就是‘拳山无路勤为径。一个人工资七八十元,刚够生活费,吃光用光,无余钱存。如工资高一点有百几拾元,扣了生活费,有余钱存银行,还会生利息。练拳也是一样,一日练三遍,等于活筋骨和血脉,保持原动力,从第四遍才有功夫存身,五六遍可以存多一些,一次不停地练七八遍,才能使自己身上存更多的功夫。现在练太极的人为什么没有杨禄禅、杨班侯等人那样的功夫?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的人怕吃苦,没有像先辈那样的勤力,舍不得下苦功。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斯言不虚。

沈寿老师的《沈寿拳诀选》中这方面的论著更普遍:如《沈子拳法》方略篇中有:“功不在数,贵在勤苦。”如《太极拳学歌》中有:“勤苦实践最为重,一日练就一日功。练与不练大不同,一天不练十日空。著熟懂劲显神通,始信拳学不负侬。”又如《从学须知歌》中有:“学拳必先知三条:……第二勤学,明拳理;……,倘若三条做不到,那就只能学皮毛!”再如《练为上歌》中有:“若说学拳有窍门,心传口授练为上。”

两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我们后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教育,道是无声胜有声。

恒:傅钟文老师说:“恒就是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太极锻炼于累月长年的意思。古今圣贤豪杰之立德、立言、立功,没有不得力于天旷日久,持之以恒的坚持。持其志,戒狂妄浮躁,戒好高鹜远,敛浮气而增定力,不为环境的利诱而轻易扬弃太极。世途崎岖,岂能尽如人意,坚信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有恒心毅力,自强不息,便会踏平荆棘,走上成功之路。太极之途困难特多,有恒心才能走下去,走得通才是好汉,才是成功人物。独得太极‘神明的最高境界是离不开勤与恒的。”傅老师很遗憾有一位很年青的著名武术运动员,经人介绍拜他为师,但最终没有坚持跟他学太极,虽在它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却与杨式太极无缘。

沈寿老师的《沈寿拳诀选》中不乏恒的论述,如《太极拳学歌》中有:“日积月累功渐深,康健竟与壮年同(指老年时)。……初学务必循序进,越级躁进难成功。活到老来练到老,人人称羡不老松!”如《太极拳十要诀》中有:“细心体会朝暮练,练功习拳恒为贵。”又如《从学须知歌》中有:“学拳必先知三条:第一有恒崇武德……倘若三条做不到,那就只能学皮毛!”再如《拳前八段功歌诀》中有:“练功习武为人民,愚公移山意志坚。”《站桩八字要诀》中有:“一时弗贪多,练功贵于恒。”又再如《沈子拳法》方略篇中有:“循序渐进,百折不回,拳打一生,方为可贵。”

凡深刻了解傅沈两位导师,历尽艰难、练拳一生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行动准则本身就是“恒”的最好宣言。

礼:傅钟文老师说:“礼简单说就是礼义的意思。是人们相处应有之表现及规范。先圣孔子教训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庸,直而无礼则绞。故有所谓‘非礼勿动,非礼勿施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规范。礼者理也,礼已不再局限于小节的礼貌,只知细微小节之礼而不识大义之礼,有礼而无义为内涵者则为虚伪。义者宜也。情性节制、行为规矩、生活规范,凡事适宜,合乎节度即能达礼。可见礼由义而生,义为礼之本。练武习拳之人,礼为处世瑰宝。”

沈寿老师的《沈寿拳诀选》中也有不少关于礼的拳诀。如《制胜心诀》中有:“休凌老弱莫怕天”,《练为上歌》中有:“尊师爱友讲团结,武德高尚艺始高。”《从学须知歌》中有:“第三强身莫逞能。”《太极拳法八正诀》中有:“拳正德纯武艺正”。

傅、沈两位导师练武习拳的一生就是让礼的一生,立艺弘德的一生。

诚:傅钟文老师说:“诚就是真诚。人活着时,大家真诚相见,诚恳相待,这是人生最要紧的,也是最有意思的。古人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习武者贵以真诚,须以‘诚为立身之本。持真诚,行正道,切勿等闲视之。”

沈寿老师更教育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面对人生,要以诚的优良品德来树立和发挥拳术的应有功用;缺少真诚,缺少德行的人,是不会获得真正拳术的。他指出,真正的拳术是以纯真的道德品质为行为准则的。也即是说:“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没有真诚,何来拳术,何来太极功夫?所以永年太极拳社以“勤、恒、礼、诚”为宗旨。沈寿老师又指出勤与恒是属于毅的范围,而礼和诚又属于诚的范畴。他为笔者欣然写了“诚毅铸精神,太极熔刚柔”的书法中堂,以作留念珍藏。

傅、沈两位导师的人生就是“勤、恒、礼、诚”的最好记录,我深深的敬崇他们,作为楷模,作为榜样,鞭策自己不断前进,去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待续)

猜你喜欢
杨家太极太极拳
杨家铭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光影视界
美丽的杨家溪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