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迭合---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0-06-13 23:42
文学评论 2000年1期
关键词:诗学新诗学术

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的s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19日至24日在武昌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10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55篇,58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陆耀东的开幕词和孙党伯的闭幕词,对闻一多研究作了精辟的回顾与前瞻。与会者就闻一多的生平思想、文化姿态、新诗写作、诗学理论、古典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了全面研讨,本次研讨会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与会者往往不再从单维二元对峙的视角看闻一多,而是试图从多元迭合中诠释闻一多的丰富存在,探求在新旧关联中西整合中的闻一多现象。

一 新诗探索

对闻一多新诗创作的研究,近20年来学者云集、成果最多,本次研讨会对此领域亦有新的拓展,这就是将他的诗作和诗评与诗学理论的形构联系起来,突出他的诗人和诗论家的地位,强调了他在新诗创格中的重要的整合与转折意义。

吕进(西南师大)说闻一多出现在新诗由"破格"到"创格"的紧要关口,承担了"启动创格"的历史使命。他不仅是诗联古今、诗联中西的中国现代诗人,而且是能联结新诗与绘画、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的中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作和诗评体现了既重视外节奏、又重视内节奏、既强调限制又强调自由、既倡导格律诗又倡导自由体的多元思想。认为作为诗人,他可以和郭沫若、艾青并立;作为诗评人,他为新诗写作留下了"金科玉律"。陆耀东(武汉大学)侧重阐释了闻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阐明了闻氏诗论的古典渊源、闻氏取材于古籍的诗作与古代同类题材诗作的相通之处、闻诗诗化语言受李义山等人的深刻影响。通过这些实证分析,指出闻氏为新诗创格所作的特殊贡献。陈国恩(武汉大学)则特别指出闻一多"三美"论中的"音乐美"与中国古诗的联系。认为他利用音尺的适当搭配所造成的节奏,很像古律诗借助平仄、粘对所达到的抑扬顿挫效果,这种效果与徐志麾、朱湘以音的强弱交替和急徐相继为特点的旋律美有区别。另有一批学者则从中西比较角度研读闻一多。吴艳(江汉大学)认为闻一多和艾略特同是文学史上的第四种天才:是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桥,既有先锋意识,又有传统精神,从融合走向创造的诗人。乔伟(德国特里尔大学)的论文比较了闻诗与德文诗的异同。认为闻诗比较重形式,既表现了一种世界共同性,又体现了中文的优越性。刘殿祥(雁北师院)通过解读《死水》集,展示了闻一多的诗学理想。认为该集由抒情诗、哲理诗、现实诗三单元起承转合而成一首放大的新格律诗,其精神结构的逻辑性与艺术结构的完美性高度统一,体现了闻氏早期诗学著作中所引述的"美之圈"和"完满"的观念。

闻诗意象具有的整合性特点也是讨论的一个焦点。陈卫(广西师大)认为闻诗从早期的自然意象为主到后期人文意象为主的转换,意味着意象内质从传统走向现代,也标志着闻一多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龙泉明、张林杰(武汉大学)则阐释了"死水"、"静夜"意象在《死水》集意象网络中的机枢意义。认为"静夜"意象代表着"韵雅"的东方文化,"死水"意象也熔铸了闻氏对"静"的现实和文化的体验。二者都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环境中的阴暗,表现了直面丑恶和否定传统的人生情趣和美学情趣,体现了与《红烛》不同的情怀和心态。由此《死水》集成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传统的诗性赓续。江川静英(日本青森大学)考察了闻诗中的花的意象,认为那是自然和人生相结合的构建。栗山千香子(日本中央大学)在闻氏两首"鬼诗"中发现"鬼"形象是现实世界的隐喻,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象再生于新的文学形式之中。

二 重诠古典

以往的闻一多研究对闻氏学术成果关注不够,本此研讨会却弥补了这种缺憾,收到这方面的论文最多。来自新文学、古典文学、古籍整理、民俗学等专业的学者无不惊叹闻一多运用文化人类学、心理分析学、神话批评、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在重诠古典方面的建树和创意。而闻一多从诠释古典中获取思想资源、构建诗学理论、重写文学史等内容尤其受到关注。

阮忠(华中师大)认为闻一多诠释庄子所表现出的新锐在于他发现了庄子"避己"式人生观、与神仙之说相通的宗教观和对文学境界的开拓。认为闻氏除看到庄子的哲学与文学相融莫辩之外,还看到庄子表达思想曲达圆妙、高妙的写生能力和谐趣与想象打成一片的寓言个性。陈良运(江西师大)说闻一多慧眼识《易林》,将与《史记》并列的一部"非文学的文学杰作"、与汉乐府并峙为"汉诗两大成绩"的《焦氏易林》列入文学史。认为闻氏重写文学史的开拓之功至今还未引起研究者和读者的注意。陶敏(湘潭师院)说真正认识到《全唐诗》的缺陷并着手对它进行全面整理的,闻一多先生是第一人。认为闻氏在唐诗研究中开拓了新的区域,显示了一代学术大师继往开来的恢宏气度。董乃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则认为闻一多是唐诗研究鉴赏学派在现代的最杰出代表,他使这一学派获得了现代性并完全可以与世界同行展开对话。认为闻一多在唐诗鉴赏研究方面有"现身说法"等五大特色。沿着这一理路,孙玉石(北京大学)论析了闻一多的现代解诗学思想。认为闻氏完成了中国古典解诗学向现代解诗学的转变,在重视诗的神秘、幻象和文字以进入文本方面,在还圣入俗、超越时间和文化差异以进入原初世界方面,在透过象征和隐喻以破译诗的多义性方面,都体现了一种超前性的现代意识和方法,丰富了现代解诗学理论。袁千正(武汉大学)则全面论析了闻一多为重写文学史所作的最基本工作和闻氏的文学史构架。认为这种文学史构架是一般文学史家未能做的创造性的成果。

在对闻一多学术成果再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勾勒了闻氏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个性。黄曼君(华中师大)和胡绍华(三峡学院)认为闻一多属于那种确立新的学术范式的大学者。他具有沟通和融会中西文化的高超能力,在治学方法上既接受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又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学术沃土之中,可以说是把现代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与清人考据学巧妙结合,将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与西方的实证方法融为一体。认为闻氏既有汉学的实博、宋学的空灵、乾嘉朴学的严谨,又得清华学派的治学精髓。而他的为学境界来自他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民本思想。戴建业(华中师大)则从闻氏诠释古典既求真亦求美的特点出发,论证了闻氏集理性与激情于一身的学术个性。并认为这种学术个性既使他的许多研究结论不可能成为定论,又使他的研究永远成为引起人们争论和激发人们灵感的源泉。

三 文化视界

将闻一多放在文化视界中,无疑是闻一多研究的一种制高点。实际上,闻一多极具文化意识。他在谈文艺鉴赏时曾说文化不是衣裳,可以随便脱下穿上。这道出了文化的粘着性和复杂性。而当研究者把闻一多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语境中而不是单纯的某一角度,闻一多的面貌也就更加清晰了。

许祖华(华中师大)专门探讨了闻一多的恋旧的文化心态。认为从价值属性看,他恋的是包含着缺憾的意识文化;从存在形式看,他恋的是典籍、理论和文学;而表现在具体内容上,他恋的是"德"文化和"美"文化。孙党伯(武汉大学)认为文化结构中有些层面,如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等都有活跃的变异性;而心态文化层面,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礼俗、民俗、风俗、伦理道德等而具有较浓厚的保守性。在此基础上,他解释了闻一多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理智趋新而行为守旧的矛盾及这种矛盾对闻一多写作产生的影响。杨洪承(山东师大)认为闻一多的整个写作和人生中的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具有相对的文化整合的整体意义。这种大文化的视界,纠正了新诗发展中的某些偏向,使闻诗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使闻一多开了现代比较诗学的先河,使闻一多的古典文学研究成为跨学科跨文化的整合研究。认为从一种大的文化语境中比从某一单纯角度更能解释清楚闻一多的许多悖论现象。王攸欣(湖南师大)却认为闻一多过高估计了文化中的观念部分对社会状况的影响力,把中国文化中理想的东西都当成丑恶的根源和产物。认为这虽然有一定的深刻性,但毕竟只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学术的研究。

本次研讨会上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闻一多研究的新角度和新论域,呈现了拓展闻一多研究空间的新趋势。如朱寿桐(南京大学)认为闻一多除学者、诗人、斗士之外还有浓厚的绅士趣味,这种新的身份定位无疑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江锡铨(江苏教院)论及闻一多对鲁迅文学传统的承接,强化了他的斗士姿态。孔庆东(北京大学)详察了闻一多写作和生命中的死亡意识。曾祖荫(华中师大)考证了闻一多学术研究中的宇宙意识。程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闻一多的端午考中发现了塑造民族魂的意义。刘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闻一多早年编诗集的行为中发现了他想"做一个名声"以进入文坛的策略。铃木义昭(日本早稻田大学)介绍了闻一多诗作《春光》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其他学者如唐鸿棣、刘永红、张建宏、夏菁等都有较新颖的论题。这些成果都打开了闻一多研究的视野,拓宽了闻一多研究的领域,具有推动闻一多研究新发展的重大价值。

〔武汉大学中文系 金宏宇整理〕责任编辑:王保生

猜你喜欢
诗学新诗学术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张应弛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应当曰展目汉比较诗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