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俱来就有“节奏感”,若能将敲击器材,技术概念注入,使节奏和声音结合,就能成为表情和内容极为丰富的打击乐。因此在婴幼儿期,培养孩子“拍子”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喜欢而有意义的敲打,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启蒙,还能从中学到秩序、规则、礼貌及尊重他人。让孩子自然的方式,充分发挥节奏与技体互动的本能。
一、以身体为乐器:拍手、踏脚、学小鸟飞,学青蛙跳,像摇船左右摇摆,像时钟滴答滴答等,配合语言节奏——一有童谣、儿童诗、三字经,可以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大声有时小声,只要孩子会做,喜欢做,就可以了。
二、制造可以敲打的乐器:饼干盒、牛奶罐或装入各种不同种类豆子的罐子,质地不同(铝、钢、塑胶)的杯子、碗等,加上各式各样的敲打棒子,可以用手拍,手指碰,手腕摇,或汤匙、木棒,甚至自己创意自制,用筷子包上一撮黏土或卫生纸,再用一小块布包起来,就是独一无二的鼓槌了。节奏乐器可以单独演奏,亦可为乐曲、歌曲伴奏。一个节奏,尽量用多首曲子来练习,让孩子有多次操作与听音的机会,节奏感自然较为准确。
三、选择节奏性强的曲子:音乐之所以动听,在于演唱时有强弱。而强弱的周期出现就形成了“拍子”。基本的拍子有:二拍子、三拍子及四拍子,每一种都是第一拍强音,因此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正确地表现出来(点头、拍手、敲打均可),就是培养宝宝节奏感的第一步了。
亲子音乐随时可做,经验愈多,孩子累积的能力愈多。
双摘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