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进
女儿从托儿所出来,在回家路上突然兴奋地叫唤:“妈妈,看(那里有)红色的车!”我领女儿来到那辆消防车旁,于是不断的问与答开始了:车的红色——表示它担负着救火的重要任务;大象的鼻子——救火时喷水用的水管与喷头;叔叔的绿头盔和绿衣服——他们要像解放军消灭敌人一样消灭火灾保护大家的安全……就这样,我和女儿在消防车旁足足呆了半小时。
一次快餐店的玩具赠品,使女儿知道了玩具车世界的存在。她对车的兴趣和敏感,当然主要来自于家里的那些玩具汽车。特别是家中玻璃橱里的那些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仿真小车,它比女儿早来我家,但女儿出生后才是它们真正的拥有者!一岁左右,我就常陪她坐在地板上玩那些车。起先,看见满地跑(发条惯性)的车,女儿手舞足蹈;再是抓住一辆车就翻来覆去探究它;以后她渐渐会开车门、上发条、装电池、用遥控了。把能拆的都拆散,然后再自己去装,实在装不起来了就求我帮她,她在一旁细细地看着。于是,关于车的数量、颜色、玩的方法规则等,开始进入了她的大脑。
坐进她爸爸开的桑塔纳轿车时,她也是东摸西摸,在得知乱动有危险时,才会坐在我怀里略现“安静”。在去外婆家的路上,车没油了。她爸把车开到加油站,问女儿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车吃饭(加油)的地方”;看着高速道路上的车,女儿说“它们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排好队滑滑梯,不能抢先”;看见警车呼叫而过,女儿也知道:它是抓坏蛋的车。
家中的玩具车被女儿弄坏了不少,可她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却已今非昔比。玩具车连接着外面广阔的世界,“玩深玩透”也不易,因为知识与信息是无穷尽的。通过“车”的载体和女儿对车兴致盎然的把玩,开发出的便是比车本身意义更大的东西。
(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