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隆
战争的需求,促进了坦克技术的大发展,迎来了二战中坦克发展的辉煌时期。从技术特点上看,二战中的坦克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第一、坦克的结构基本定型。二战中的坦克已经和现代坦克没有太大的差别,普遍采用单一炮塔结构,多数装1门大口径加农炮。
第二、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中型坦克渐成主流。大战中、后期,中型坦克已经占到坦克总数的75%,成为装甲部队的中坚。
第三、坦克的火力显著提高。坦克炮的口径多为57mm~85mm,次口径穿甲弹和破甲弹成为坦克炮的重要弹种。
第四、坦克动力—传动装置的性能全面提高。坦克柴油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液力机械式传动装置、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等,都用到了坦克上。坦克的最大速度达到50km/h。
第五、坦克的装甲厚度成倍增加。中型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45mm~100mm。坦克的防弹外形更趋合理。第六、与坦克配合作战的各种装甲车辆迅速发展。尤其是各种自行火炮,装备数量大,型号多,变型快,成为二战中的“坦克伴侣”。各种装甲车辆配套成龙,车族兴旺。
M4中型坦克采用发动机后置、传动装置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有较长的传动轴。二战中美、德、日坦克上广泛采用这种布置方案。其优点是纵向重心的平衡较好,驾驶室和传动室纵向重叠可以缩短车长,战斗室后移等。突出的缺点是传动轴通过战斗室,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脱壳超速穿甲弹,可以说是普通穿甲弹到当代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过渡类型。脱壳,才能超速,才能用更硬的弹芯。二战中,英国的“丘吉尔”坦克和苏联的一些坦克上率先用上了脱壳穿甲弹。
1933年,苏联人曾在T—26坦克上装上了红外夜视仪进行试验。但是,红外夜视仪真正装车用于实战的,是德国的“黑豹”坦克,装于炮塔顶部。
喷火坦克有“钢铁火神”之称,在二战中应用广泛。二战中最热衷于喷火坦克的国家是苏联。然而,运用喷火坦克最成功的国家是美国。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的喷火坦克成为对付日军明碉暗堡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