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喀秋莎”!

2000-06-13 21:27
坦克装甲车辆 2000年12期
关键词:火箭炮火箭弹龙卷风

金 岚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二战中扬名天下的“喀秋莎”火箭炮,转眼间迎来了花甲之年。当年“喀秋莎”叱咤风云威震敌胆,今天新一代优异的“喀秋莎”使霸权主义胆战心惊。不久前,美国试验用激光武器对付“喀秋莎”,引起各国传媒的广泛注意。

初试锋芒鬼子军闻风丧胆

火箭炮最早投入战场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法西斯德国凭借装甲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战,短时间内占领了波兰、比利时、法国和南斯拉夫,继而挥师东进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的一支部队侵入斯摩棱斯克地区,占领了奥尔沙市。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拥挤在火车站四周,一路颠簸的坦克手钻出闷罐般的车舱,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聚集在路旁用餐、休息;一些坦克和装甲车辆在等待补充燃料、维护保养。突然间传来阵阵巨响,不知从哪里飞来无数炮弹,打得鬼子死的死、伤的伤。炸毁的坦克歪歪扭扭趴在地上,有的燃起熊熊烈火,引起连锁爆炸,鬼子兵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指挥部很快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苏军炮兵上尉费列洛夫指挥1个炮兵连发动突然袭击,使用的武器是新制成的M—13火箭炮,红军叫它“喀秋莎”。

“喀秋莎”首战告捷一鸣惊人,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后来,在激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苏军曾使用M—30式火箭炮,大量摧毁了德军阵地,破坏武器装备,杀伤有生力量,并给德军精神上以沉重打击。

推陈出新“冰雹”传遍五洲四海

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军事技术快速发展,美英等国竞相研制导弹和热核武器,火箭炮则因为射弹散布大、精度差而被看作落后武器。苏联却在“喀秋莎”的基础上继续研制了多种性能更先进的新式火箭炮,其设计型号之多、装备数量之大在世界各国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堪称“喀秋莎”王国中的“大哥大”。

前苏联火箭炮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型号十分繁杂。总的看来,50年代~60年代的火箭炮种类较多,有BM—14—16、BM—14—8、BM—14—17、BMD—20,BM—24、BMD—25—6、BM—21等多种,其中以BM—21“冰雹”火箭炮最为有名。这种火箭炮因性能先进,用途广泛而一直在部队中广泛使用,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辆畅销到全世界50多个国家,尤其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青睐(详见本刊2000年第2期)。不少传媒中说的“喀秋莎”逞威风,指的多是BM—21或它的种种变型。这种武器不但在60年代问世时射程、精度等许多指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几十年来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仍有许多独到之处,不愧为旧式武器改造成功的典范。单是苏联和俄罗斯为适应不同作战需要就曾进行过多次重大改进,从而衍生出多种不同型号。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BM—21V型这是7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轻型火箭炮。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由于边境地区地形复杂行动困难,苏军迫切需要一种较轻便的火力支援武器。为此将原来40管的发射装置改成12管的轻型装置,分成上、下两排各6个发射管。发射装置的重量减轻后,只需用2t重的“嘎斯”—66B(4×4)轮式越野车即可运载。有的还可用BMD型空降战车运载,适于伴随空降部队空投到复杂的边境地区或其他战场。

BM—21—P型这是一种适于游击队或特种部队使用的单管火箭发射装置,曾在越南和阿富汗战场上使用过。它的发射系统下部是一种结构简单的三脚架,重约28kg,只需1名~2名士兵即可在3min内开设发射阵地。发射管重约22kg,可进行射角调整,高低射界35°,方向射界30°。炮手可在30s内装好1发火箭弹,最大射程约11km,最大射速为2发/min。

新型远程火箭弹原型BM—21火箭炮最大射程20.75km,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威力,增大射程,俄罗斯和法国合作,研制了多种性能先进的新型远程火箭弹。法国负责研制复合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俄罗斯为新型火箭弹研制各种不同用途的战斗部。迄今已制成5种不同的火箭弹,最大射程达到32km~36km。火箭弹长约2.6m~3m,重56kg~65.5kg,战斗部重18.5kg~25kg。

两霸称雄“暴风雨”挑战M270从70年代到80年代末,随着美、苏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作战思想的变化,苏联先后研制了同属9K系列的3种新式火箭炮,它们是BM—21火箭炮的重大发展。其中的9K59式火箭炮,又叫“普列玛”,有时意译成“一度音”或“主乐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BM—21的基础上增大了威力,提高了机动性。它发射的火箭弹与BM—21的十分相近,口径也是122mm,最大射程20km左右,两种弹药可以通用,但是9K59火箭炮增加到50个发射管,分成5层排列,每层10个管,可在30s内发射出50发火箭弹。

另一种武器是9K57式火箭炮,它的别名叫“飓风”或“暴风雨”。它约于70年代中期装备苏军集团军炮兵旅,北约国家首次发现于1977年,因此叫它M1977式火箭炮,有时又叫它BM—22或BM—27。直到80年代制成9K58式火箭炮前,它一直是苏军中威力最大的火箭炮,曾在阿富汗战场多次使用,最近的车臣战场也使用过。

全套9K57武器系统由发射车、火箭弹和火控系统组成,每门火箭炮配备1辆弹药车,有时甚至可配2辆弹药车,发射车由“吉尔”—135МЛ(8×8)重型运载车改进而成。前部驾驶舱有装甲防护,发动机后置。发射装置位于车体后部,由3排发射管组成,最上面的1排只有4个发射管,下面两排各有6个发射管,一共16管。整个发射装置高低射界0°~55°,方向射界左右各30°。行军时,发射装置呈水平状态,最大速度65km/h。可在3min内由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炮手借助左侧瞄准系统进行瞄准。1次齐射16发火箭弹需20s。

“暴风雨”火箭炮可发射多种不同性能的火箭弹。最初装备部队时主要使用9М27Ф型爆破式火箭弹和9M27K型子母弹。爆破弹直径220mm,长4.83m,重280kg。战斗部重100kg,内装51.7kg烈性炸药,最小射程10km,最大射程35km。子母弹内装有30个9H210型反步兵/反装备双用途子弹。80年代又制成9M27K2型反坦克布雷弹,内装24枚PGDM型地雷;9M27K3型反步兵布雷弹,内装312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9M59型反坦克布雷弹,内装9枚专用于攻击底装甲的反坦克地雷。此外有的火箭弹还配用燃烧战斗部。

“暴风雨”火箭炮的一些技术性能与美军的M270式火箭炮相似,但比M270提前10年列装!它的出现填补了苏军师属战术火箭和BM—21火箭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提高了对远距离目标实施火力突击的能力。

再攀高峰“龙卷风”叱咤明日战场在俄罗斯炮兵部队中还有1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大威力火箭炮,这就是9K58“龙卷风”(有时又译成“旋风”)武器系统。它是前苏联解体前研制的高性能炮兵武器,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正式列装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多管火箭炮。北约情报机关早在1983年就发现前苏联正在试验这种新式武器,当时称它为M1983式火箭炮。实际上直到1987年才正式投入使用,装备在方面军的炮兵师火箭炮旅。每个旅4个营各12辆火箭炮。用于压制敌纵深地域导弹或火炮发射阵地,破坏作战指挥系统,摧毁坚固防御工事,毁伤坦克和装甲车辆,杀伤有生力量。

初期装备的发射车型号为9A52,后经改进后定型为9A52—2型,有时又叫“龙卷风”—M。它由“马斯”—543M型载重车改装而成。四冲程柴油发动机功率高达525hp。中央轮胎调压系统可随地形变化随时调节压力,具有良好越野行驶能力,最大速度为60km/h,最大行程可达850km。只需3min就可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指挥舱内装有三防装置和通风设备。

“龙卷风”火箭炮最突出的优点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火箭炮射弹散布大、命中精度差的难题。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冷漠火箭炮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它的精度差,而且越是增大射程散布就越大,甚至认为最大射程40km就是它的极限值。“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直径300mm,重达800kg,战斗部重280kg,最大射程达到70km。但是它的距离散布只是射程的0.23%左右,接近普通野战火炮的精度。它之所以获得如此优异的效果,主要是在火箭弹的设计中突破以往思路,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技术。在火箭炮发射管的一端装有1个“黑匣子”,它可为发射的每发火箭弹自动编制程序。然后在飞行过程中借助火箭弹上的燃气发生器产生高压气体,驱动舵机不断修正火箭弹的飞行方向。火箭弹在飞行过程中还沿着纵轴方向不断进行高速旋转,使火箭弹保持良好的飞行稳定性,也可减小命中目标时的散布偏差。正是由于采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才使它的精度提高了两三倍。

“龙卷风”火箭炮配用多种火箭弹,可完成多种不同类型的作战任务。其中的9M55K型子母弹,装有72个2kg重的子弹。一次齐射12发火箭弹撒出864个子弹,可覆盖800m×800m的区域,杀伤有生力量,摧毁武器装备。9M55K1型子母弹装有5个15kg重的子弹,采用双波段红外寻的器,可在距离目标150m处引爆战斗部,射出高速穿甲弹芯,击穿70mm厚的均质装甲。最近有报道称,俄罗斯还研制出了一种战场侦察用的火箭弹,它的弹体中部和后部装有折叠式弹翼,飞出发射管后弹翼自动张开,变成1架小型无人机。动力系统采用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可使它在空中活动30min。机上装有全球定位系统和陀螺稳定摄像机,摄下图像后及时传送到地面指挥所。无人机全重45kg,最大飞行高度9000m,可测定70km内各种目标的精确位置。威力巨大的“龙卷风”火箭炮配以性能先进的目标侦察和射击指挥系统,定将在21世纪战场谱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火箭炮火箭弹龙卷风
卷卷龙卷风日
坏脾气的龙卷风
龙卷风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超级威力龙卷风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