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环境保护面面观

2000-06-13 22:56李京华朗杰
中国西藏 2000年1期
关键词:沙棘珠峰西藏

李京华 朗杰

西藏自治区1999年发布的一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西藏这个对全球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屋脊”,是受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今天的西藏依然拥有最纯净的空气,最蔚蓝的天空。这除了西藏高原地广人稀、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外,还与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当地居民、以及国际环保界人士,本着对全球负责任的态度和远见,坚持不懈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这里依然是人间净土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冰川雪峰和辽阔的草原,也可以看到物种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野生动物群落。此间环保专家认为,“世界屋脊不仅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气候调节器,也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因此,维护西藏高原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符合本地区居民的利益,也将惠及其他地区乃至全人类。”前不久,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带着采集来的植物样品,来到北京权威部门检测,北京同行吃惊地发现,西藏植物的纯净度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检测表明生长在西藏的植物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西藏环境检测部门的负责人指出,国外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所谓“中国在西藏储存核废料导致放射性污染”,这纯属无中生有。西藏自治区环境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西藏主要江河水质良好,主要化学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西藏至今未发现酸雨和放射性污染。1999年西藏的废气排放量为18.5亿标准立方米,废水排放量为4200万吨,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5100吨。与目前全国乃至世界的污染现状相比较,都是最轻的。况且,西藏现有的工业企业少而小,无重大污染企业,工业污染主要来自拉萨附近的少量水泥厂的粉尘和皮革厂的污水。对此,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当你乘坐飞机,飞过雪山环绕的群山,在拉萨贡嘎机场走下弦梯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一股新鲜空气,使你顿觉清爽。对拉萨的监测表明,这座城市的大气和水质都很干净,是中国污染最轻的城市之一。拉萨上空的大气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硫的浓度,每立方米少于0.1毫克,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大气中不存在有害气体氮化物。拉萨市中心虽然人口密度大,但大气中总含尘量仍保持在每立方米0.4毫克以下。有专家断言,由于西藏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它将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天然药物、食品库之一。西藏目前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森林面积632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4.3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在西藏境内,仅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40多种,有药用植物1000余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西藏还有70多种糖类、淀粉类植物,100多种纤维植物,70多种芳香植物。其中有藏红花、虫草、贝母、天麻等3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植物。松茸、猴头、香菇、黑木耳、金耳等大量菌类植物也是市场上抢手的绿色食品。西藏地广人稀,是当今世界上尚未遭到破坏、仍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少几块“绿洲”之一,继续保持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迄今为止,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建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珠峰、黑颈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2.54万平方公里,占全西藏国土总面积的16.5%。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科学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藏南的千亩成片古沙棘林

记者去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地处偏僻的曲卓木乡,看到村庄周围一片片天然古沙棘林郁郁葱葱。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经过考证,这里的沙棘林已有700到1000年的历史。当地林业部门测量,曲卓木乡一带,沿娘姆江河谷有1700多亩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约15米,胸围最长4.5米。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在谷地、河滩和干旱河床上,大片沙棘林已长成乔木状,十分可观。当地林业专家介绍,沙棘,属葫颓子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西藏沙棘多为矮小灌木,耐寒耐旱,生长适应性强,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其叶背为银色而叶面淡绿,分枝婆娑。曲卓木乡的世间罕见的古沙棘林,属于柳叶沙棘(H.salicifoliaD.Don),沙棘的果实为黄色球形,食之酸甜,金秋黄果累累。沙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其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这片野生柳叶沙棘林,过去在当地被称为“拉辛”,藏语为神魂树,即魂魄依附的树。近年来,当地百姓越来越意识到古沙棘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从不砍伐,并在古沙棘林最集中的地方筑起一道大约两公里长的围墙,防止牲畜到林中践踏。

红嘴鸥又回到了龙王潭公园

多样化的自然地理,不仅造就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而且为各种高原珍禽异兽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地方。目前已知西藏有脊椎动物773种,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25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36%。自治区保护动物141种。受到重点保护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马鸡、红斑羚、黑颈鹤等,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还有与大熊猫同样珍贵的滇金丝猴,国际上急需拯救的濒危物种羚牛等,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去年5月,西藏、新疆、青海三地的公安干警同时前往阿里地区联合围剿偷猎者,这是近年来西藏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之一。野生动物日益得到保护,使消失已久的长尾叶猴又在西藏亚东林区出现;人们在林周县发现一群马鹿首次下山来到谷地玩耍嬉戏;红嘴鸥又回到它阔别多年的拉萨龙王潭公园湖面上。有趣的是,阿里地区野驴繁殖太快,牧民要求当地政府少量猎捕一批,免得与家畜争草,影响牧业生产。回答是,“不,我们不能下违犯法规的命令。”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定日、定结、聂拉木和吉隆4个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33900多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阿尔金山、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据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分局局长多杰介绍,在定日县境内共有珠峰登山大本营、荣夏、嘎玛沟三处核心保护区,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有雪豹、藏野驴、长叶猴、岩羊以及各类珍稀鸟类。其中位于珠穆朗玛峰东坡的嘎玛沟保护区,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草甸到海拔2000米的灌丛、森林、亚热带植物,应有尽有,被外国探险家称为“十大景观之一”。多杰说:“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种种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他说,珠峰周围的岩羊从无畏人行为,每到冬季,它们成群结队到绒布寺一带有人烟的地方觅食。而在希夏邦玛保护区,经常能看到藏野驴与当地牧民及家畜在草原上嬉戏的场面。

“我的护身符”

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000多米的加乌拉山上,矗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我的护身符”。这块已经耸立了10年的石碑向世人昭示,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据介绍,每年到珠峰区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有六七千人次,为保护好自然环境,珠峰管理局在主要通道设立了检查站,严格出入手续,并在主要路口和山头建立了“珠峰自然保护区”标志的路标和石碑,警醒人们:您已经进入保护区,请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在位于珠峰深处的嘎玛沟原始森林保护区,专门成立了防火、防盗领导小组,防止森林乱砍乱伐和不法分子的偷猎行为,由14名藏族青年人组成的专职护林员,昼夜不停地加以管理。同时建立苗圃,动员当地群众植树造林。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国际友人的帮助下,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科学保护体系,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药材和国家一、二类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良好。清理垃圾是珠峰管理局的一项重要工作。1998年他们出动了200人、16辆卡车,对珠峰、卓奥友峰周围进行了全面清扫,清理了70多吨垃圾。10年来,他们共清扫了400多吨垃圾。目前,在当地农民牦牛驮运队的帮助下,珠峰当年的登山探险旅游所剩下的垃圾已能当年清回,以前的陈年垃圾,也正在慢慢清理,逐年减少。

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深深扎根于西藏广大市民、农牧民心中。去年,20多名拉萨市民联名给政府写信,反映附近水泥厂的粉尘给居民带来危害。政府立刻派有关部门人士,勒令厂家限期改造,“否则关停!”拉萨水泥厂投资了300多万元,用来解决粉尘污染问题;江苏省投资4000多万元援助拉萨改扩建道路的一项工程1998年开工,要砍伐700多棵行道树,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和质询。环保部门的专家说,原来的杨树不是理想的绿化树种,且阻碍道路,改种的柳树、雪松等是常绿树,既美观又符合现在的城市规划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群众的参与显示了拉萨市民保护家园的责任心。去年,记者到山南农区采访,突然发现在广袤的田野上,有几百只黑颈鹤在觅食。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么大的群聚是很少见到的,我们立刻拿着相机走近拍摄。当我们为拍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而兴高采烈时,一位当地农村孩子悄悄走到跟前,他仔细察看相机后对我们说:“拍照可以,但不能惊吓它们,更不准抛石头,这是村里的规定。”事后我们了解到,吉德雪村几年前就制定了详细的保护鸟类的村规。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连孩子都能按照村规办事。为了让这块净土永远保持下去,保证经济建设和环保工作同步发展。90年代以来,西藏致力于环保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先后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项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有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野生珍稀植物、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单项法规也正在制定之中。

高原环境正面临大自然的严峻挑战

雪灾、洪涝、干旱、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仍,沙漠化正在继续,一些湖泊正在走向干涸,草原大面积退化,种种迹象表明雪域高原环境保护正面临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历史上,年轻的青藏高原曾拥有大片的森林和绿地。而目前只有喜马拉雅山区尚存一定数量的原始或接近原始的植物群落。这里既有人为干扰因素,也有大自然的破坏。据史料记载,西藏中南部地区曾有过大片的柏树林。目前,一些海拔4000米以上的寺庙的周围,仍然生长着柏树年轮有的已几百年了。西藏气候复杂、多大风,高原中部、西部和北部由于海拔高、植被稀疏,长期受大风影响,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发展的区域之一。西藏的藏北草原也面临着草畜矛盾的严峻考验。由于长期无计划经营,草地实际载畜量及产出率逐年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每只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已由1959年的130亩减少到50亩,减少了64%;草畜矛盾突出表现在饲草供求的季节不平衡,暖季草地可载畜1400万羊单位,而冷季草地只有720万单位,目前冷季草地超载40%以上。西藏高原山多贫脊,从中等大小的半荒漠植被到高处的灌木丛以及以小蒿草为优势的高山草甸,被各种类型的草原群系所覆盖。西藏的森林已经被限制在高原东南部的河流流域内。西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长期以来被世人视为苦寒之地。然而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这里的气温也开始变暖。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专家杨进介绍说,雪域高原气温上升越来越适合人类生存,随着积温增多,有利于植被生长。据观察,过去拉萨四周的群山上一年四季光秃一片,如今在夏季已为绿色植被所覆盖。不过由于水汽蒸发量增大,而降水没有明显增多,使西藏一些湖泊水位下降,冰川融化。这些现象,给西藏高原的可持续性发展,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

中外科学家联手保护西藏环境

世界屋脊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已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西藏自然环境类型丰富而复杂,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名列前茅,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科学界的兴趣。从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和德国专家在3 年前就开始合作进行的《西藏中南部圆柏树生态与恢复》项目,最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它标志着西藏柏树植被恢复研究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与德国玛尔堡大学的有关专家组成的项目组,3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包括:寻找残留的树木,它们可能指示以前森林分布的范围,为专家分析、比较周围的植被(森林的指示物种)提供依据;从现存森林及相关数据的关系,外推到无树的区域;评价、分析历史资料和孢粉学的资料;通过在可能区域试种树木的试验而提出实验数据等。专家们通过大量、细致的野外调查,已初步得出一个假设性结论:柏树林的潜在分布区,可能比现在的季风林往西伸延500公里,分布的上限可能在拉萨和日喀则之间某处。在进行生态调查的同时,中德专家们开始着手恢复林区的工作,一年前已在拉萨附近的山坡上用网围栏建起了10个生物圈,并设立多处气象点,以便长年观察排除放牧干扰后植被的自然更新和变化,并且为以后柏树的试种作准备。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是较为流行的。专家们将去年采集的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树和西藏特有的巨柏(Cnpressns Sigantea)种籽经过沙藏处理后,已在生物所温室内和户外成功培育出15至20厘米高的幼苗,今年将适时移栽至拉萨周围的生物圈内,以进一步观察树苗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由西藏自治区科委组织的6名藏族环境保护科技人员,不久将赴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据悉,派遣西藏环境保护科技人员赴美学习,是西藏自治区科委与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合作的项目之一。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委与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在西藏高原生态保护领域进行着密切的合作,重点是培养环境保护科技人员,开展环境保护技术培训。自1997年至今,两机构分别在拉萨、昌都、林芝3个地市举办了6期以环境保护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为主题的培训班,先后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根据西藏自治区科委与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在1997年签定的协议,中美双方还将在西藏进行野外科技考察活动,以向当地政府提供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案。美方将在5年之内给合作项目提供100万美元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当地环境保护人员,购买野外考察设备等。一位西藏自治区科委负责人说,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许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此项工作有助于西藏开展环境保护,特别是对提高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西藏自治区科委已先后组织了3批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赴美交流考察。在扩大环境保护与国际交流的同时,国内科研工作者也在积极投入西藏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全区大力推广民用太阳能灶和太阳能小电站、开发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青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对西藏生态多样性的研究也取得多项成果。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沙漠防治研究中的先导作用,以科技支援西藏,填补了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防治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空白,使沙漠化防治与研究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沙漠所为配合“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开发,编制了沙漠化防治规划,使这一西藏腹心地带治沙工作走上了科学的轨道;同时,日喀则市江当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工程,在海拔3900多米的沙地上首次成功地试种了葡萄、西瓜、草莓,给高原利用沙漠化土地发展高效农业闯出了新路。而新近完成的西藏历史第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沙漠化土地本底调查,采用遥感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全自治区2147.41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成因、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准确地分析,为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提供基础资料与科学依据。现在,中外有关科技考察人员正在西藏东南部进行野外考察,主要考察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并就如何建立新的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沙棘珠峰西藏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沙棘林学特性及造林技术
天上的西藏
珠峰八大争议焦点
沙棘丰收红艳艳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