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馥
儿童的图画多半是他自己认识能力的表现。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画出的图画可以反映他们自身经验、认知特点、空间转换能力以及绘画过程中内在、外在各种因素的协调能力。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儿童画画时,首先应该体味在儿童画中蕴涵着的童心、童趣和发展过程中的童韵。
如果找一个茶杯,把杯子把儿背着孩子,让他画,他会怎么画呢?他会怎么处理那个看不见的把儿呢?给他一个动物模型,让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描画动物,他又会画成什么样呢?如果你有兴趣真的试做一下,将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曾经让100多个4~7岁儿童画茶壶。这个茶壶的正面有花,能看见壶嘴和壶把儿,背面是白色,也能看见壶嘴和壶把。两个侧面分别是壶嘴和壶把。让儿童分别从四个方位描画。这也可以称为写生。
这项实验得出的结果很有意思。大约有一半多的4岁儿童画出不相连接的壶的各种部件,如图(一)的样子。有一多半的5岁儿童对画壶的正面“情有独钟”,不管把壶的哪个方向冲着他,他都画一个有壶肚、壶嘴、壶把儿、壶盖、壶底的壶,图(二)的a、b、c、d就是同一个5岁儿童从4个方位画的茶壶画。到了6岁、7岁才有许多儿童能够按照他所看到的样子画出不同方位的基本特征,图(三)的a、b、c、d是真正的四个方位的写生画。
这些现象说明儿童画图画并不是机械照搬对象的样子,也不同于照相机摄影,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要通过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一番加工,使图画具有“加工厂”的特色。物体写生画也不例外。
6岁以上儿童的认识水平、经验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把看见的、要画的、脑中的印象协调一致,再通过绘画操作,把各种因素统一在画面上,画出对物体的写实画。
5岁左右的儿童有不同于其他年龄儿童的一大特点,就是认识事物的概念化倾向。这种倾向使他的反应具有某种刻板性和片面性。同时这种概念化特点又使他们对事物的语义理解具有典型性,使他们在认识上能够把握物体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特征。他们头脑中的“花”的表象就是从顶面看的有花蕊和花瓣的花朵,他们的动物表象就是从侧面看的头、身、四肢和尾巴,茶壶便是有壶肚、有把儿和嘴的正面图象。这类典型表象要在儿童脑中“刻印”一段时间。这就是5岁儿童把壶的各个方位都画成正面壶的原因所在。
4岁儿童对熟悉的物体能够整体认知,但这种认识具有轮廓性和某种模糊性特点。与此同时,他们在认识对象时还具有注重它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的倾向。正是这后一点使他们描画物体时难以把握全局。又由于缺乏整合能力而导致分散画出对象的构成部件。
在让儿童画写生画时,成人的两种表现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一是注重物体画本身,要求孩子画出“像样”的画,其二是注重儿童自身,以小画者为主体,把对象作为素材,使其通过自己的感知经验和认识进行建构描画。通常,成人总是像前者要求孩子画实物写生,这使孩子们非常怵头。其实,让儿童画物体写生应该做后者,让孩子画出有血有肉有自我的活生生的写生画。
当然,儿童也不是不可以画实物写生,比如在综合性常识课上,在认识特定物体时都可以。但只能画简单的熟悉的物品。其形状也应该在儿童掌握的图形的范围内,颜色更应该是儿童所熟识的。这种物品的轮廓一定是要能够用简单的轮廓线就可以勾画出来的,枇杷果。
以儿童自己为主体的物体写生画,实际上应该以观察为主,观察之后凭记忆作画。这种画的内容就会不仅有观察对象,还能看到活跃在画面上的小画者自身,图(五)就是观察了枇杷果之后,4岁多儿童画出的有思想的观察画。这种观察画选择的对象要轮廓清晰,容易辨别。观看的同时要讲解颜色和形状特征,并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说明对象的语义内容、功用以及同有关事物的密切关系等。把写生素材与观察画、记忆画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帮助儿童利用所看到的素材,通过自己头脑的加工,经过心理活动的转译,描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活跃的写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