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涓
怀胎十月,女儿终于呱呱坠地。初为人母,捧着只有3620克的弱小精灵,我不知该如何面对。幸好,孩子的外婆是个幼儿园的老师,她坚持一个观点:如今只生一个孩子,除了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设法让孩子尽早获得精神食粮,即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母命不可违,何况孩子的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激起了我身为人母的使命感。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渐入门道。
女儿9个月里的某一天,她突然对着我先生发了一声很不规范的“爸”,我们不胜惊喜,先生情不自禁地搂着她又是亲又是笑又是逗。女儿受我们热烈情绪的影响,又发出一连串的“爸、爸、爸……”可能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
我突然灵机一动,把旧日历纸裁成一个个豆腐块大小的卡片,选其一写上“爸”,趁先生不在女儿身边时,拿出卡片对她反复说“爸”。先生下班回家,我对着女儿说:“爸。”女儿竟然先看着活生生的立体的“爸”,然后从我怀里挣扎着去够桌上放着的平面的卡片“爸”。接着她把平面的“爸”递到了立体的“爸”手上,但把卡片拿反了。我激动不已,哈哈大笑,同时,帮着她把卡片扶扶正,把着她的小手指在卡片上比划着正确的笔顺。女儿面对卡片“爸”和立体的“爸”,似乎意识到了两者有着某些关系。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一句话—孩子才是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终于有一天,她从桌上拿起卡片并扶扶正后递给了“爸”。我高兴得不断地亲着逗她,她似乎完全感受到自己被表扬、被肯定,并给父母带来了快乐,也高兴得手舞足蹈,双眼炯炯有神。
用同样的方法,在1岁半时,女儿已经能把生活中熟悉的好些东西与卡片上的文字联系起来了,如“爸”、“妈”、“姨”、“舅”、“婆”、“爷”、“奶”等。大约能说记100个常用的字。
有一时期,因为认的字较多,出现了混淆。为了帮助她记牢,我把写有她所熟悉的家常物品的字卡片,放到相应的地方,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如在门上挂一“门”字,花上挂“花”字,床上放“床”字,地上放“地”字,奶奶手里拿“奶”字,书上放“书”字,桌上放“桌”字。先让她去相应的地方把相应的字取回来,再放回去,使它们一一对号入座。每挂对或放对一个就给一个表扬鼓励。如此几番,她终于记牢了。
有些亲戚朋友好心地奉劝我 :如今国家提倡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你的孩子这么小,还是让她痛痛快快地玩几年吧。我想,这并不矛盾。就女儿而言,我一边教她说物,一边教她认字,全过程其实是融贯于游戏中。她不但不认为是痛苦和烦恼,反而因为不断地在游戏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而更想继续这种游戏了。况且这种识字游戏,并不需要花大块时间,每天只需三五分钟,认识三五个字,持之以恒,便积少成多了。当然,作为教育者,父母应当掌握孩子什么时候大脑最兴奋,什么时候注意力最集中,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比如我家女儿,每天早晨刚刚醒来和晚上睡前游戏时,都是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这时教她认字学得最快,记得最牢。往往每天一到这一时刻她便习惯性地坐好,等我来和她做游戏。我若有事稍有迟疑,她就大声嚷嚷:“我要认字啊!”
随着认字数量的增多,她很喜欢在书上、报纸上、街头的广告上或电视屏幕中寻找自己认识的字,每找到一个便格外高兴。有一天看到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她惊叫:“这里有好多好多‘日字呀,还藏着好多好多‘口和‘目字呀!”女儿两岁初的某一天,当她完整地一字一顿地读完《婴儿画报》里的《小猫钓鱼》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
4周岁时,女儿已能看完儿童版的《西游记》、《杨家将》、《哪吒》等通俗故事书。从此,我便也解放了,不用再一字一句地给她念每晚的睡前故事《365夜》。在我忙得不可开交时,她不再吵着要我陪,只要有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就可看一个上午。后来,随着她阅读面的扩大,我也尝到了甜头,因为通过阅读,她自觉地学到了好些东西,如当天的事当天做—懂得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道理;如自己睡觉,自己吃饭—“自己的事自己做,才是好孩子”;再如“从小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问个好”。所以,在教育她为人处世,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省了我许多苦口婆心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