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华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约我到公园见面,说我需要换个环境,也需要呼吸新鲜空气。见面后,我高兴地告诉她,自己对宝宝比以前耐心了,宝宝的表情也丰富了很多。朋友笑着说:"当然喽!妈妈的快乐是宝宝快乐的重要源泉,只有自己快乐了,才能把快乐传递给宝宝。同样道理,妈妈的不快、紧张也会传递给宝宝。"
"我先生一直说我对宝宝担心过多,有些过分敏感和紧张。我总是在担心宝宝会不会生病,会不会出危险,晚上睡觉时毛巾、被褥会不会堵住鼻子,吃得是不是过少,甚至连对她长大以后可能遇到的危险都想到了。想得越多,就越担心。"我的表情开始晴转多云。
"你这样担忧、操心,是不是能帮助宝宝避开危险,不使其生病呢?"朋友问。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某些危险吧,担忧毕竟代替不了现实。"我老老实实地承认。
"这实际上是一种育儿焦虑。"朋友肯定地说。
确实,我现在一天到晚都有太多的担忧,还要花很多时间观察和照顾宝宝,晚上睡觉也极易惊醒,所以,总是觉得很累,而且这种焦虑也影响到我与丈夫之间的沟通。就拿第一次给宝宝喂奶粉来说,我主张在兑奶粉之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中的各种成分和营养素比例,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用专用量勺兑配。先生则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读说明书,随手拿起一个勺子就舀奶粉。结果,我俩为此大吵起来。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如宝宝穿多还是穿少、多抱还是少抱、多喂水还是少喂水等细节,我们俩也总有矛盾。我说他全是想当然,他则讽刺我是"本本主义"。
我以为朋友会站在我这一方,没想到她问:"你觉得偶尔有一次不照说明书兑奶粉是件很严重的事吗?即使宝宝真的喝了这样的牛奶,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我沉吟了一会儿,觉得那天最严重的事件不是宝宝喝了先生兑的牛奶(宝宝没有出现任何消化不良的症状),而是我俩怒气冲冲地谁也没心思去管宝宝。
我这才意识到,无形之中,对养育宝宝的过分焦虑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夫妻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毕竟家庭成员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父母与宝宝之间相互适应和了解有一个过程,这需要时间。丈夫和妻子不要相互埋怨,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学习。也不要过分焦虑,只要有爱心,不断在失败中学习和总结,每对夫妻都会成为贤父良母的。"朋友建议说。
她还提到:"我感到你和先生之间还缺乏深层次的沟通,所以双方都存在一些误解。良好的沟通是新的家庭关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夫妻之间的沟通在任何时间都是必要的。处理不好,宝宝和照顾宝宝的老人都会成为妨碍沟通的因素;处理得好,他(她)们是加强夫妻关系的纽带。"
针对我提到的郁闷感,朋友建议我尝试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时间--就像这次我一个人到公园来一样,这也是产妇心理健康的保健因素之一。除了大部分时间围绕宝宝转之外,我可以有适当的户外运动,与以前的朋友交往,或与其他刚做了妈妈的朋友交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是每个人心理健康的秘诀之一。
最后,朋友也提到,产妇的心理状况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像我这样产前、产后变化这么大的,可能与本人敏感度较高有关。因为在产后受到各种新的刺激,我便体会到不安、焦虑、忧虑等,有时难以用语言具体表达出来,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转移为无名之火,既伤自己的身心,又影响了家庭气氛,间接或直接地也会殃及宝宝。因此,我应该主动沟通,把自己的想法、不安、焦虑甚至不满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不要选在吵架时,而是在双方心平气和时。这既是理清自我思路、降低紧张度的一种方法,也可以争取家人对自己的理解。
朋友有些不客气地说:"你自己也要有一些观念上的改变和自我心理调适。读了这么多书,你还牢记着生孩子是到鬼门关走了一趟的古训,并以功臣自居。其实,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生孩子在医学上已是小事一桩。你也不要强化自己的不良情绪,认为依赖、任性、被动是产妇的正常反应和权利。毕竟,很多产妇都是在生完宝宝后就一如既往地生活了。"
分手时,朋友送给我的话是:宝宝的快乐是父母的一笔无形财产,更是孩子自身成长中的重要财产,快乐的宝宝长得快、长得好。
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感触颇深:只有我快乐,宝宝才能快乐!
大众医学200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