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驹
十多年前,澳洲有两位勇敢的医生——渥伦与马歇尔,亲自吞下一种细菌,从而证实了该菌可以引起胃炎、胃溃疡。这种细菌通常居住在胃内幽门附近,外型呈螺旋形,因此被称为幽门螺杆菌。但是,这两位志愿者的新发现当初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的支持,因为胃溃疡的病因似乎早有定论,即由胃酸分泌过多所致。既然已有“完美”的解释,何必又“画蛇添足”呢?但是,以后大量的研究均证实,这两位医生自吞细菌的实验并非是自讨苦吃,他们为医学作出了卓著贡献:“胃病”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
随后,幽门螺杆菌简直就像被炒热的“股票”,细菌与胃病的关系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些新闻媒体又有了幽门螺杆菌为胃癌元凶的报道,令“老胃病”们着实担惊受怕,惟恐自己成了“胃癌候选人”。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有谈“菌”色变之势。以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确与胃癌有“染”。据有关资料表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病人,其胃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增加五六倍。不过,这只是在胃炎病情恶化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目前,胃炎恶化的诱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早年感染、遗传、细菌毒素等有关。因此,幽门螺杆菌似乎还没有当“胃癌元凶”的资格。老胃病只需认真治疗,不必过于担心。
在此,也许有人会提出幽门螺杆菌会不会传染?现已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而传播。据调查发现,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儿童,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要比人口密度低的乡村高;在一个家庭中,各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分型往往极为相似,已治愈的患者容易重新感染与其配偶相同的菌株。这说明家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传染方式。上海某医院做过一项调查,在胃镜室工作的医务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2.4%,显著高于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66.4%),这更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感染的疾病。
那么,幽门螺杆菌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互相传染的呢?
1.口-口传播
口腔内的弱碱性微环境是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某种方法,可检测牙斑、唾液及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口腔存在幽门螺杆菌,提示与胃内细菌感染有关。
据说,非洲的儿童容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因为母亲通过咀嚼喂食等方式传染给婴儿。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有共餐而不分餐的习惯,因此血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流行率很高。
2.胃-口传播
医院内医生与护士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提示污染的医疗器械可能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胃-口传播。
此外,秘鲁一项研究表明,该国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流行与水源有关。马来西亚也已证实,幽门螺杆菌在自来水与牛奶中可以存活4~10天。因此,人们应喝煮沸的水以及新鲜消毒牛奶。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细菌之一,这在所有年龄群中已得到证实,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代高新技术已初步掌握了该菌的“庐山真面目”,人们已研究出一整套防治方法:根治感染,消灭传染源,斩断传播途径,有效地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控制到最低水平。
大众医学200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