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赋新疆

2000-06-06 22:56李太保
大众摄影 2000年10期
关键词:新疆摄影

李太保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有着丰富的摄影资源, 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新疆的摄影事业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摄影家,创作了一批好作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新疆几代摄影人努力的结果。不少同志把发展新疆的摄影事业作为终身的追求,他们放弃了仕途的升迁,放弃了内地的高薪聘请,心甘情愿地为新疆的“摄影大厦”添砖加瓦。这种执着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我作为一个热爱摄影的个中人,总被那些有个性、有作为的摄影人所感动,总想借助手中的这支拙笔,捕捉一些他们的风采。希望他们的追求与奋斗、成功与收获,能带给更多的人以启示。愿他们的热情、才情、深情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共同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飞毛腿”依敏·尕依提

说起伊敏·尕依提,知名度可大了。当年,新疆各族人民称他是传达党和毛主席声音的“飞毛腿”。在偏僻的农牧区,他的名字又成了“照相机”的代名词,他是我国第一代优秀的维吾尔族摄影家。

伊敏·尕依提出生于1913年,现已87岁高龄。他曾在《民族画报》社、《西北画报》社担任过摄影记者,50年代末回到新疆工作。他酷爱党的新闻摄影事业,深入天山南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手中的照相机,宣传党的政策,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活,介绍新疆的美丽风光,成为当时新闻图片发稿最多的记者。有时,昨天发了他在喀什拍的图片,今天发的却是他在伊犁拍的图片;有时,今天发的是牧区图片,第二天又有了他在乌鲁木齐拍的图片。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送给了他这个“飞毛腿”的雅号。

重视理论和教育的樊矫健

在新疆,有一位公认重视摄影理论研究的人,他就是原《新疆画报》社记者,新疆摄影理论研究会会长樊矫健同志,人们都尊称他为“樊老”。

新中国刚成立时,他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摄影。1961年,他向当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提出到新疆工作的请求,结果被分配到石河子搞摄影宣传。从此,一辈子就扎根在了新疆。

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到被人瞧不起的摄影理论研究上。他勤奋地撰写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了《摄影漫谈》。1982年以来,他与几位同仁共同主持召开了10届新疆摄影理论研讨会。他汇编了6本论文集,正式出版了新疆摄影论文选集《西部摄影探索》。这100多万字的文稿,从修改、编辑到落实资金,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尽义务完成的。

为了提高摄影队伍素质,樊老离休后,又集中精力从事起新疆的高等摄影教育。1990年,他和新疆艺术学院协商,在美术系增设了成人摄影大专班,并亲自主持专业教学。现已培养出8届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党政机关、文化艺术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摄影骨干。

4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地为新疆的摄影事业奔忙着。1999年,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乌鲁木齐市“德艺双馨”摄影工作者,同时又获得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组织工作奖。

一辈子就当摄影记者的宋士敬

“有个目标越来越清晰,有个追求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摄影”。这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宋士敬同志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总结。

的确如此,他从1955年分配到《新疆日报》,到1997年退休,一直从事摄影记者这一个职业。他热爱这个职业,放弃了所有升迁和调任其他工作的机会,固执地坚守着摄影,用相机记录着新疆40多年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他在一本画册的序言中,记载了自己的心志:“摄影人表达情感,必须依靠形象,对自己承担的采访任务必须拍好,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历史造成形象的空白。否则,什么追求、热爱,都是空话”。他就是凭着这么一种责任,圆满完成了每一次的采访任务。去牧区采访,在马背驼峰上一坐就是20多天,他毫无怨言。承担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来新疆视察的摄影采访,是他最光荣最引以自豪的任务,为新疆人民和国家留下了一整套珍贵的图片资料。

他不仅自己忠诚于摄影,还带领着一班年青人,认真做好新疆新闻摄影学会的组织领导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0届“新闻摄影及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认真贯彻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强调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强调了摄影记者的积累,提高了摄影记者的业务能力,为推动新疆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

风情摄影的追梦人

新疆是迷人的,不仅以其美丽的风光,还以其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不少的摄影人,《新疆体育》杂志的摄影记者李芝庭同志就是这么一位执着追求者。

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专毕业生,20岁离开大都市乌鲁木齐,到南疆喀什工作,一呆就是27个春秋。他运用手中的照相机,形象地展示了南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人文景观。1985年调入《新疆体育》担任摄影记者后,他又把拍摄全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新疆风情”的摄影主题,记录了不少濒临消失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实践中,他还形成了从事民族风情摄影的独特见解,在1984年全国第二届摄影创作会议上,他提出:“在民族风情摄影创作中,要热情反映各民族健康向上的民俗风情,要克服猎奇心理。拍摄的作品要对社会,对这个民族负责。”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赞扬。他还是新疆第一个把地区摄影展“喀什风情”搬到北京的人;第一个举办“新疆民族风情展”的人;第一个出版《新疆风情》摄影画册的人。

我的民族美的歌

2000年8月,一本反映哈萨克族的大型画册《中国哈萨克》正式出版发行。那美仑美奂的奇异风光,细微刻画的哈萨克族习俗以及美好生活的全面展示,让人惊羡叹服。这本画册的作者就是致力于表现本民族的哈萨克族摄影家、现任《新疆画报》副主编的涂苏别克同志。

涂苏别克曾是一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高材生,他勤奋好学,精通哈、汉语言;从小骑马爬山锻炼出一幅强健的体魄,这为他从事摄影事业提供了优厚的条件。1992年他调入《新疆画报》后,更是如鱼得水。十多年来,他不停地拍。冒着缺氧、雪崩、瘴气的侵袭,独闯三山两盆地,强烈的高山紫外线,给他的脸上留下了一块块的黑色疤痕,成为永久的纪念。他每年都要跟随着哈萨克族牧民,拍摄放牧和转场的图片,多少次的风雪遇险,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

艰苦的跋涉,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镜头,一幅幅山川的绝色美景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100多幅(组)作品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代表作《冬牧转场》《哈萨克民俗》《走进乔戈里峰》《天山》等一大批摄影专题,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为宣传新疆、介绍哈萨克民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像摄影的开拓者

在乌鲁木齐,有个家喻户晓的大众摄影公司,从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稳步发展,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影楼”“中国百佳明星影楼”等诸多响当当的称号。在遥远的新疆,能冒出这么一个全国都知名的影楼,关键在于有一位不甘寂寞,勇于创新的总经理杨文明先生。

杨文明,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摄影师,在80年代初经营照相馆时,他就潜心研究如何突破那古板,呆滞的拍摄方法,把舞台布光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影室人像摄影中。而后,他又着力突破人像摄影中的几种常规方法,利用逆向思维,开拓出与众不同的招数来,创造出奇特的艺术效果。1990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杨文明艺术人像摄影创新专题研讨会》,肯定并推广了杨文明的经验。几年来,他多次捧走中国人像艺术摄影大赛金、银、铜等大奖,新疆摄影家协会专门为他举行庆功会,授予杨文明“摄影事业突出贡献奖”称号,1999年他又荣获自治区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百佳”称号。

经商赚钱为摄影

近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摄影家协会的名声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丰。会员们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和国家级大赛中屡获金、银、铜等大奖。有人说,这是靠州摄影群体团结奋斗的结果。而伊犁州的摄影同仁却说:“这完全是靠有一位好兄长高旭,他勇于下海经商,撑起了这美丽光环的一片蓝天。”

1987年,高旭辞去了州文联副主席的正县级官职,承包了州摄影图片社。通过他十来年的刻意经营,现已成为一个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高旭的口袋鼓了,但他心里想的不是享乐,而是如何发展州摄协事业。他虽然腰缠万贯,但出差从不住豪华宾馆,就餐常常是一碗汤面一块干馕。而在摄影上却格外的慷慨大方,每年都要拿出3-5万元资金供会员们外出创作和举办摄影展览。他曾拿出过35万元为州文联新建了一栋职工住宅楼;1997年,又捐赠给州文艺基金会17万。而今年为承办第6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开支又高达15万元以上。他常说:“我赚钱,就是要振兴我们的摄影事业。只要能出精品、出人才,花钱值!”

光影写兵情

和平年代的军事摄影如何表现?这是不少部队摄影人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对于新疆军区联勤部的专职摄影干事王卫东来说,更增添了几分难度。因为在他工作的环境里,既没有飞机大炮,也没有导弹军舰,常常面对的是手术刀、方向盘、行军锅。经过多年的苦苦思考与实践,他终于闯出了一条路子,那就是紧紧抓住新疆的地域特点,反映后勤官兵在戈壁荒滩、火洲沙漠、雪域高原中做好后勤保障、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定格为永恒。

几年来,他曾三上昆仑,与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冒风雪,闯冰河,度过了高山反应、马料充饥、饿狼围困等一道又一道的生死线。在途中,他支撑着被高山反应折磨的身子,颤颤巍巍的举起相机,记录了《世界屋脊兵车行》《新娘送郎上昆仑》《昆仑兵情》《补衣补到天边边》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这些作品先后被军地报刊成组整版地予以报道,并分别在全国新闻摄影评选,19届国展、部队和自治区的影赛中入选获奖,有的荣获金、银等大奖。

“摄影是一种苦涩的美丽”。王卫东在军事摄影中的开拓精神与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受到了部队的表彰,先后荣立6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多年被评为“新疆军区最佳新闻宣传干部”和兰州军区首届“新闻报道双十佳 ”称号。他在记录再现部队官兵精神的同时,也用照相机谱写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冰天雪地里的黑马

近年来,新疆摄影界杀出一匹驰骋在冰天雪地的黑马,一组组梦幻般的冰雪摄影作品让人刮目相看。他,就是奎屯市公安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马新林。

成功,基于他对冰雪的深入体察与揣度,深深地扎根于新疆地理地貌的特殊性之中,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对冰雪、山体进行研究分析,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开拓出新天地,提炼出新主题,创造出新技法。

几年来,他几乎利用了所有的双休日和业余时间,从事冰雪、山体摄影创作,穿梭在天山雪岭、奎屯河谷、独库大板之间,寻觅着他对冰雪山川的独特感受。为了拍摄一幅摄影作品,他能够10次、20次的去一个景点观察与拍摄,直至出现他心中想象的“图腾”,把它凝固在胶片上。长年的冰雪穿行,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有时为了拍摄一个景象,能在零下十几度的河水里站一个多小时,等待那奇妙的光影效果。

马新林的摄影“发烧”,烧得融化了冰雪,烧得让人称奇,烧得让新疆一大群摄影者苦苦思索如何寻求自己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新疆摄影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摄影42℃展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